李乔和他的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作为彝族当代文学的拓荒者,当之无愧。
李乔的出现并非偶然,他身后有一块丰沃的土壤。
黄玲编著的《李乔评传》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他传奇而伟大的一生。
再次重温李乔的漫长人生和文学创作道路,不啻是一个学习和精神传承的过程。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有一些品质在任何时代都将会获得永恒的价值,比如爱国精神、责任意识、热爱生活、真诚待人……
再次重温李乔的漫长人生和文学创作道路,不啻是一个学习和精神传承的过程。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有一些品质在任何时代都将会获得永恒的价值,比如爱国精神、责任意识、热爱生活、真诚待人……
在李乔九十四年的人生历程中,经历过民族压迫、军阀混战,并且亲临抗日前线以一介书生之躯报效国家;建国后又参与大小凉山民主改革运动,见证了自己的民族从奴隶制跨跃进入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历史时刻。他的文学创作活动长达七十余年,他的长篇小说构成了云南近代史的巨幅画卷,为文坛留下了宝贵财富。
黄玲编著的《李乔评传》对彝族一代著名作家的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进行研究总结。
《李乔评传》写出了一个立体、丰满的李乔。让李乔先生的形象和精神得以在历史的书页中永恒,成为彝族文化中的一份精神瑰宝。
请李公朴到石屏讲学
离开《曙光日报》后,李乔曾辗转来到蒙自南湖,应蒙自“个蒙工业学校”之聘,到该校任教。当时日本人的飞机经常来轰炸,学校的课程也不能正常进行,警报一响便要逃出去躲避轰炸。李乔和一些青年教师经常在校内进行抗日宣传,政治空气比较活跃。
蒙自的环境比较危险,不能进行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在这里任教一段时间后,李乔回到了故乡石屏。当时“省立石屏高级师范学校”发生学潮,学生们自发地组织起来罢课,要驱逐反动的训导主任。情急之中校长苏宝鼎想起了李乔,无论学识、人品、名望都足以担当训导主任的重担,于是便写信给李乔,请他回乡任教。
李乔在多年的奔波漂流之后,终于回到故乡石屏,在中学任训导主任之职。
石屏中学位于县城西北隅,民国十二年(1923年)由石屏人陈钧(字鹤亭)倡导,李恒升(字茂兴)、张崇义(字信之)等捐资创办。命名为“石屏县立中学校”,1923年8月改为“云南省立石屏中学校”,1939年11月,改为“云南省立石屏师范学校附设初级中学”,新中国建立后改名为“云南省石屏县第一中学”。新中国成立前夕,这里曾是石屏地下党的交通站。1948年冬,曾有二百多名学生投笔从戎参加边纵,为云南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这里也是李乔的母校,当年他以优异成绩从这里毕业,却找不到一份养家活口的工作,无奈之下才远走昆明去寻人生的出路。一转眼时光就过去了十几年,李乔也由当初那个满腔愤慨无处诉说的青年,成长为一个具有一定文化学识,走南闯北见过世面的文化人。除了青春时光不再,校园里的“企鹤楼”、喜客泉、喷珠池,一切景物都熟悉如故。
此时的李乔深受爱国民主运动的影响,思想比较进步。他先是受《曙光日报》主编孙仲宇(滇南地下党的主要领导人)之托,把一位名叫程国仪的女教师介绍到石屏中学担任英语教员。不久,又把震动全国的“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先生请下来讲学,宣传民主运动的思想。这在当时是一个大胆的举动,需要有一定的胆识才敢冒这样的风险。
李公朴(1902—1946),号仆如,原名永祥,号晋祥,1946年7月11日在昆明市被国民党特务暗害,次日身亡。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杰出的社会教育家。因为开展抗日救亡活动,1936年11月23日,南京国民政府以“危害民国”罪在上海逮捕了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领导人沈钧儒等7人(沈钧儒、王造时、李公朴、沙千里、章乃器、邹韬奋、史良),被捕的七位都是当时公认的社会贤达,所以世称“七君子事件”。直到“七七事变”爆发后,南京国民政府才宣布释放他们。抗战全面爆发后,李公朴积极投身于抗日民主运动。他曾辗转到达延安,拜会了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在中共中央的支持下,他组织了“抗战教学团”,到晋、察、冀边区进行抗战教育工作。后由北方前线转人西南大后方昆明。1942年12月创建北门书屋,1944年创办北门出版社,出版进步书刊。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民盟云南省支部执行委员,并担任《民主周刊》的编委工作。
李乔第一次见到李公朴是1943年5月,在建水云南部队第二路军张冲的指挥所里。当时张冲因为和共产党有秘密来往,受到国民党特务的监视、诬告,日子很不好过。省主席龙云把他暂时安排在云南部队第二路军任指挥官,担起保卫滇南的重任。李乔到军中看望张冲时,张冲把李乔作为“部下”介绍给李公朴。李公朴时年41岁,已经是著名的民主战士。李乔时年35岁,已经经历过抗日战火的洗礼。两人相识后交谈甚欢,李公朴谈起了自己的抗日经历,还谈到他认识的云南文化人黄洛峰、艾思奇、方仲伯等人。李公朴的风采和文人气质给李乔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李乔邀请下,不久李公朴先生和夫人张曼筠携一双儿女乘火车来到石屏。李乔亲自到车站去迎接他们全家,校长苏宝鼎安排他们全家住在风景优美的喜客泉边的阁楼上,楼下即是满池荷花。学校专门为李公朴先生开了欢迎会,请他为大家介绍华北的敌后抗日情况。李公朴先生为大家介绍了延安“抗战教学团”在晋察冀边区的见闻,还兴致勃勃地演唱了他向音乐家冼星海学习的《黄河大合唱》。他的革命热情和文人气质深深感染了在座的老师们。
李公朴一家在石屏中学住了一个多月,和师生都有交往,给石屏中学带来了很多信息和活力。他还和那位叫程国仪的女教师似乎很熟识。李乔后来到张冲家工作时才意外得知,那个由他自己介绍来的姓程的女老师,竟然不是个普通人,而是蒋介石的幕僚陈布雷的小女儿陈琏。因为加入地下党,受到国民党特务的追捕,才到石屏来避风头,并成为石屏地下党的领导人之一。
李乔就是这样,以自己的所能默默地为进步的事业奉献力量。
在当时的石屏中学教师里,李乔的学历并不高,他只读过东陆大学预科和上海立达学园的农村教育科。但他在学生中的威望却很高。这主要得力于他学识的广博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他教过的一名学生很多年后还能清晰地回忆道:
全校教师都西装革履,唯独李老师从来是布衣布鞋,不抽烟,不饮酒。他去查晚自习,总是字典不离手,对学生有问必答。如果问到理科或外语,他就说:我不懂,去问授课老师。他那治学严谨、实事求是、严于律己的精神,在学校里树立培养了一种学习的好风尚。
因为到外面求学多年,闯荡过世界,见过世面。他的行为举止在当地人看来多少也有些与众不同。每天早起他坚持在乡间小路上跑步锻炼身体,风雨无阻。而且只穿背心短裤,光着脚板跑上十多里,再到村外的龙潭里洗个冷水澡。给学生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此期间,李乔的父亲因病不幸去世,让他悲痛不已。李乔的父亲是个耿直的彝族汉子,在妻子早逝的情况下既当爹又当娘,把李乔兄妹拉扯成人,吃尽人间很多苦头。回忆起老父亲艰难贫困的一生,李乔禁不住涕泗交流、痛彻肺腑。但是在父亲的出殡问题上他经过考虑,决定带头移风易俗,既不披麻戴孝也不顶冠执仗,仅只在手臂上缠一块黑纱去为老父送葬。这在闭锁落后的石屏无异于往水潭里扔进一枚石子,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对他的举止议论纷纷。但由于李乔平日对父亲非常孝顺,人们也不好指责他的行为,只是觉得教书先生行事与众不同罢了。
李乔在家乡当了两年教员后,因换了个保守的人当校长,不能容忍他这样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在身边,便被解聘回家。 P63-66
李乔和他的作品,是中国当代文学,尤其是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作为彝族当代文学的拓荒者,当之无愧。
李乔的出现并非偶然,他身后有一块丰沃的土壤。
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民族,彝族像星星一样,被天神之手撒落在大小凉山和金沙江沿岸的崇山峻岭中。它的子民在大山怀抱中生息繁衍,世代传承。他们与虎为伴,相信万物有灵。他们被大山阻隔了视线,却渴望像鹰一样在天空翱翔。他们崇尚熊熊大火,在火焰的燃烧中感受天神赐予的力量,红白黑三色也因此成为彝族人的最爱。
独特的生存方式,诞生了富有魅力的民族文化。这是一个浩瀚的海洋。翻开厚重的彝族民间文化史,形态丰富的“毕摩文化”绵延千年,蔚为壮观。“毕摩能识读巴蜀铭文;彝文与半坡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相似……彝文化的悠远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期”。民间史诗《梅葛》《查姆》《勒俄特依》《阿细的先基》,记录着一个民族从远古走来的悠远足音。《妈妈的女儿》《我的幺表妹》《阿诗玛》之类的叙事诗则从另一个侧面展示着这个民族细腻生动的心灵世界:拉开弓箭可以射落日月,弹起口弦可以感动江河!
在新中国建立前几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彝族文学基本是以民间和口头的方式存在。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彝族作家文学也翻开了新的一页。它是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中孕育成长壮大,开出绚丽的花朵。二者之间有着割不断的精神联系。
彝族当代文学的揭幕,以李乔和他的长篇三部曲《欢笑的金沙江》为重要标志。在彝族文学历史上,小说又是一种新出现的文体,它有着新的美学特征和表现形式。李乔和他的小说为彝族当代文学注入了全新的内容。从这个角度而言,李乔担起了彝族当代文学的拓荒者和奠基人的重任。
《欢笑的金沙江》以史诗般的构架和江河奔涌般的社会变革作为表现内容,展示了民族发展进步的长篇画卷。在建国初期的当代文坛,全景式地表现少数民族生活的长篇小说,尤其是优秀作品并不多见。主要是玛拉沁夫、李乔、陆地、敖德斯尔等一批作家代表着这一时期的成就。‘所以有评论家称之为“北玛敖,南李陆”,充分肯定了李乔在当代文学中的地位和贡献。他的小说为当代文学提供了全新的审美内容。
在李乔九十四年的人生历程中,经历过民族压迫、军阀混战,并且亲临抗日前线以一介书生之躯报效国家;建国后又参与大小凉山民主改革运动,见证了自己的民族从奴隶制跨跃进入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历史时刻。他的文学创作活动长达七十余年,他的长篇小说构成了云南近代史的巨幅画卷,为文坛留下了宝贵财富。
作为作家个体,李乔的创作生活是从30年代开始的。同情底层人民,向往自由和光明,一直是他几十年来所不懈追求的方向。作为一个热爱祖国、反对邪恶,在不平和苦难面前从不低头的现实主义作家,李乔是真正得到了彝族和彝族之外的许许多多读者爱戴的。他是彝族的作家,又已经超越民族的界限。他的文学成就不仅仅属于彝族文学,更应该是中华文学史的一个组成部分。
作为当之无愧的彝族当代文学的拓荒者,李乔先生以他的辛勤耕耘为中国当代文学留下了丰富的文学珍品。他漫长的文学道路和人生道路,也为后来者留下了学习参照的榜样。他热爱国家民族,热爱文学事业,勇于探索进取的精神,和从不畏首畏尾、随波逐流的高尚人格,将永远是文坛的精神瑰宝。
李乔先生应该感到欣慰的是,在他的身后一代代年青的彝族作家正在成长,彝族文学正在新世纪的曙光里勃兴。一个古老民族的文化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正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作为彝族文学拓荒者的李乔先生,永远是我们文学道路上的光辉榜样。他是天空下一只永远保持飞翔姿态的雄鹰。虽然鹰的身影已经消失在云端,那穿云破雾、勇敢飞翔的姿式却将永恒地定格在我们的记忆。
云南民族大学教授黄玲,十四年前就出版了研究李乔的专著《李乔评传》,对本民族一代著名作家的人生道路和文学道路进行研究总结。现在经过修订后,补充了大量生动鲜活的材料,写出了一个立体、丰满的李乔。让李乔先生的形象和精神得以在历史的书页中永恒,成为彝族文化中的一份精神瑰宝。
《李乔评传》得以再版,这是值得庆贺的好事!体现了云南在建设民族文化强省的过程中对民族文学事业的关心、重视。我们怀念李乔先生,也是怀念一个时代,怀念一种精神。只要文学存在,希望和理想之光就会永远温暖我们的心灵,照亮生活的前景。
是为序。
2011年6月6日
《李乔评传》初版于1997年,因为经费等原因出得比较简陋。但当时已经足以让我非常兴奋,因为它是我的第一本书。另一个让我感到欣慰的理由是那时李乔先生尚健在,他对这本书的写作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和支持,并以一位长者的宽厚,包容了我写作中的种种不足。现在回首去看,书中的某些内容比较简单粗糙,甚至还存在错漏的地方。但先生并没有任何的挑剔,总是以热情的微笑带给我宽慰和自信。
我一直保存着李乔先生生前写给我的信件,从昭通带到玉溪,又从玉溪带到昆明。每一次搬家都会扔下一些东西,但那些泛黄的信件却始终被我珍藏着。有时候拿出来读一读,感觉又回到了那些被长者关怀呵护的岁月,无尽的温馨随风而来。
我心里一直存有一个愿望,希望能有机会能把《李乔评传》修订再版,把李乔的文学创作道路重新作一次全面的梳理,补充一些新的资料。但这个机会是需要长长的耐心去等待。我的耐心终于等来了机遇。
在修订、补充资料的过程中,我得到了李乔的二女儿李秀、陈绕光夫妇的大力支持。李秀教授是著名彝族女版画家,陈绕光教授是著名油画家,两人都是成果累累的艺术家。听说我想到石屏去搜集一些资料,他们放下手中的工作欣然同意陪我前往。我和宋家宏,李秀和陈绕光老师,我们一行四人开始了愉快的“石屏三日游”。在石屏的几天里我们走街串巷,参观了焕文公园内的李乔纪念碑、“文献名邦”的文物陈列室、袁嘉谷状元楼、状元故居,感受石屏厚重的人文地理,对李乔成长的人文背景有了更多更感性的体会。和李秀、陈绕光老师在一些拉家常式的闲聊中,也获得很多对李乔先生的新的认识和理解。
尤其是他们提供的十几本“李乔日记”,对李乔研究更是弥足珍贵。因为年代久远,日记的字迹已经发黄,有的封面已经脱落。陈绕光老师不辞辛劳认真清理,为每一本日记编上号。说它们是日记,也许并不完全准确。它们有的内容是日记,有的内容称为工作笔记或者写作笔记更准确。不管是什么形式存在,它们都真实记录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李乔先生参加民族工作队,准备资料,创作《欢笑的金沙江》的过程。日记的字很小读起来很费力,但是也很有趣,有一种“穿越”时空的快感,跟随着李乔先生的足迹,似乎回到了当年云南民族工作的“现场”。深深地感知了一个作家是如何一步一个脚印地为当代彝族文学奠基、拓荒的!征得李秀老师同意,我摘录了一部分“李乔日记”,附在后面与大家分享。
《李乔评传》的修订出版,可以说借了《李乔文集》出版的东风。在省委宣传部和红河州委以及很多热爱李乔的人的大力支持下,期待多年的五卷本《李乔文集》得以顺利出版。虽然乔公已经不能亲眼目睹,但对他的亲人、朋友和广大读者却是一个很好的慰藉。它证明一个为人民作出贡献的作家,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被遗忘,他的名字和他的作品将会永远流传下去。
在省委宣传部和尹欣常务副部长的大力关心支持下,修订后的《李乔评传》才得以顺利出版,在此要特别致以深切的谢意!
再次重温李乔的漫长人生和文学创作道路,不啻是一个学习和精神传承的过程。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有一些品质在任何时代都将会获得永恒的价值,比如爱国精神、责任意识、热爱生活、真诚待人……
再次重温李乔的漫长人生和文学创作道路,不啻是一个学习和精神传承的过程。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科技如何进步,有一些品质在任何时代都将会获得永恒的价值,比如爱国精神、责任意识、热爱生活、真诚待人……
云南省一向重视民族文化事业建设,在省委第八次党代会上又作出了“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强省”的重要部署,各级部门对民族文学的发展都非常支持。正是在省委宣传部和常务副部长尹欣先生的大力关心支持下,修订后的《李乔评传》才得以顺利出版,在此要特别致以深切的谢意,感谢尹欣先生的支持!
感谢著名彝族诗人、青海省委宣传部部长吉狄马加先生热情为本书作序,无论身处什么位置,他首先是一位真诚的诗人。他的诗中充满了对彝民族、对人类的真挚情感,永远会让世界深深地感动。
感谢本书责任编辑海惠女士的认真负责精神。
感谢文学的永恒魅力,以及那些热爱文学、热爱李乔先生的人们!
谨以此书表达对李乔先生的深切怀念!
2011年6月于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