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师编著的《放光》内容简介:口说善良的语言,就是口中放光。眼看一切人事皆善美,就是眼睛放光。耳能懂得谛听、善听,就是耳朵放光。心中慈悲、智慧、清静,就是心中放光。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目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放光/星云日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星云大师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星云大师编著的《放光》内容简介:口说善良的语言,就是口中放光。眼看一切人事皆善美,就是眼睛放光。耳能懂得谛听、善听,就是耳朵放光。心中慈悲、智慧、清静,就是心中放光。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目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内容推荐 星云大师编著的《放光》内容介绍:日记,是生活的痕迹,是成长的写照、经验的记载。也是一个人生命的历史,大部分的日记是私密的,或深植内心深处,或随着岁月泛黄……这是一份特别的日记,来自众生,属于众生,读《放光》,仿佛进入一个开阔的胸怀,一页内心最深层的省思。 目录 自序 星云 赞叹之外,还是赞叹! 许明银 心地功夫(1996年11月1日-11月15日) 第二个春天(1996年11月16日-11月30日) 观念就是财富(1996年12月1日-12月15日) 放光(1996年12月16日-12月31日) 编辑后记 试读章节 十一月一日星期五 由佛光山文教基金会与佛光大学南华管理学院共同主办的“亚洲宗教与高等教育”国际学术研讨会,今起一连三天,在本山举行,来自香港、菲律宾、马来西亚、韩国、日本、尼泊尔等亚洲知名宗教大学与台湾各宗教代表、专家学者一百五十人出席。 此次研讨会以探讨宗教与教育间关系为主题,针对二十一世纪宗教高等教育的理想、各宗教办学理念与实践方法、办大学的实际经验与如何经由高等教育提升宗教对社会的关怀等进行讨论。 上午八时三十分,举行开幕典礼,致辞道—— 来自世界各地与会的有缘人,大家今天来佛光山参加由佛光大学主办的“亚洲宗教会议”让我们感到非常光荣,宗教是没有地域限制的,其范围不只限于亚洲地区,因宗教是国际性、世界性。一个宗教的成立,必须有教主、教义、教徒等条件,各宗教教主不必在一起,就如同每个家庭都有父母,并不一定要以别人的父母为我的父母,但各宗教教主,都值得我们尊敬,而宗教教义也不必相同,就如同文章有各种文体,如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必要一样,才会多彩多姿。 所以,虽然信仰的宗教不同,但弘法者(教师)、信徒,可以彼此互相往来、联谊、沟通,随性随缘的,有些信徒皈依佛门几年后,因为因缘改变,可能会再去信别的宗教,这不会有罪过,如同求学时换学校一样。 佛在世时,以三转四谛法轮来弘法说教:此是苦,逼迫性,汝应知,我已知;此是集,招感性,汝应断,我已断;此是灭,可证性,汝应证,我已证;此是道,可修性,汝应修,我已修。将宇宙真理的关系,说得很明白,而在教育方法上,更以方便权巧、观机逗教、事理圆融、平等包容等来度众。 现今宗教事件,乃因正信宗教,未能给予正确导引,故容易走人邪道迷信。除佛教外。耶稣的牺牲奉献,带来了人间的光彩;伊斯兰教又给苦难的大家一种希望与满足,各宗教应互相尊重、彼此学习,虽然各宗教“同中存异”各有理念与教义,但期待能“异中求同”共创世界和平。希望借由此次会议,能促使各宗教之间了解与沟通,以达到改革社会及净化人心的功能,让各宗教如同百花般多彩多姿。 李登辉先生、连战先生等,今都拍发贺电,祝“亚洲宗教高等教育国际会议”圆满成功。 晚七时三十分,于如来殿会议室,举行师姑座谈会,除在海外及留学者未能回山,共计有二十八名师姑出席。 身为师姑,无感情束缚,无子女牵绊,是最有条件的单身贵族,应该好好利用个人独处时间及外在的因缘来改进自己的缺点,发展自己的长处。 人。认识自己比认识别人重要,很多人都是活到老,还不认识自己。“心”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很难认识,而“认识”是指知道自己的长处是什么?短处在哪里?如何升华自己?如何改进自己?如何变化自己? 在我阅历的人当中,谁有办法?谁无办法?非在于学问高低,而在于知道自己能力有多少。也就是说,一个人成功立业之道,非出家、非当师姑,而是要知道自己的缺点,并能知惭愧、知苦恼、知因果。最可怕的是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缺点,不仅不知道,还要护短、无明、自私,又不接受善意的批评,改正自己,而随着无明过一生。 没有情爱的罣碍,没有儿女的拖累,没有社会家庭的负担,没有戒律的约束,师姑的身份是“标准”的单身贵族!要懂得好好利用独处的时间,培植因缘关系,不要任性的拒绝一切可以结因缘的机会,有水的地方,鱼就可以游;有天空的地方,鸟就可以飞。佛光山是个有水及广大空间的地方,可以培育出很多的花朵。 师姑在佛门非只有在寺务性的工作上打转,也可以在社教事业单位发展,如:“中华学校”、儿童班、幼稚园、流通处、滴水坊、出版社、佛光缘美术馆、电台、电视节目制作、佛光会、檀讲师……都可以一展所长,自己的世界要自己去争取开拓,人们常因惰性而懒得再接受挑战,久而久之,自然就不会进步,不会升华。 在座谈会中,和师姑们提及—— 1如何做一个称职的师姑? 2如何规划自己的未来? 师姑也是佛光山的四众之一,其福利同出家众,本山典制监院现正积极筹划“师姑院”、“师姑讲习会”及编定《师姑手册》,让师姑体制能更完备。P15-18 序言 我从童年开始,就喜欢写日记。但因那时生活艰苦,纸笔不周,只有将一些人事、新知、杂感、生活等记于脑海中。 一九四九年我初来台湾,最初几年曾写了二十多本约两百多万字的日记。后来自己翻阅时,发觉日记中尽是写些人我是非、他人得失,写到自己也是一副愤世嫉俗的丑陋面目。因此,在一九五二年的元旦,我重新在一本日记簿上写道:“我,是自私的;我,是丑陋的;自赞毁他,妄自议论,实在是人类的劣根性。”写完,我就将二十多本日记付之一炬了。 现在回想起来,不禁感到有点可惜,因为日记是一个人生活的痕迹,是一个人成长的写照,是一个人经验的记载,更是一个人生命的历史。假如那些日记至今还保存着,或者从那时起我一直将日记写到今天,相信一定会有许许多多有关人事、生活、知识方面的往事可以追忆,不管好与不好,我相信一定可作为做人处事的龟鉴。 一九六三年,我参加“中国佛教会”访问团到亚洲国家进行友好访问,由于行程紧凑,我就在飞机、火车、渡轮上,甚至有时没有桌子,如在印度天气太热,还趴伏在地面上,写了八十天的日记,每天写好后,要赶在《觉世》旬刊上发表,后来并将之定名“海天游踪”,交由佛教文化服务处出版,想不到却因为内容涉及一些对佛教人士的看法,因而引起不少风波。之后,我又至印度朝圣多次,对于佛国当初值得记述的事迹,并没有留下雪泥鸿爪而深感可惜。 一九六七年,我开始创建佛光山,最初在《觉世》旬刊上发表每天大事记,约数年之久,后因凤山张致良居士认为太过把人事公开报导,故而反对刊出,从此,我对开山时的心情经过未能留下丝毫痕迹,至今回忆,也觉得不无遗憾。 直至一九八九年春天,我组织了“国际佛教促进会大陆弘法团”到大陆探亲弘法,当时台湾各大日报纷纷邀我写访问日记,可能是因为事情太过繁忙,加上许多敏感问题,实在不易着笔。只有一一婉谢。虽然没有将日记在报纸上发表,但是我仍然写了三十天的日记,后因飞机输送行李时的失误,在大陆所买的书籍和那些珍贵的纪念品,甚至日记统统都遗失了,至今还不晓得流落何方,也许数百年后有人发现到的时候,说不定是一桩历史公案哩! 是一九八九年的七月吧,我为了顾念《普门》杂志的发行量,对其聊尽一点心意,便自告奋勇地向主其事的依空、永芸提供日记给他们发表,从一九八九年七月一日起,迄今四年,未曾间断。这些日子,我将自己个人的生活、工作、弘法度众上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一切皆公诸于读者之前。只是我的日记挂一漏万,没有真正顾及到生活方面,像有很多书信、谈话、友谊、计划,并没有记录下来,工作、演讲等内容,也由于篇幅的局限,没有完整地详录。尤其是对事情的看法、内心的感受,自觉表达得很不完全。 其实,这不是没有原因的。负责笔录日记的永庄,四年来他最辛苦,尤其因为他没有跟我讲话的习惯,也没有问过我日记要怎样写,或许由于他不讲话的缘故,我也没有特意告诉他我的一些看法。所以,他无法确实地了解我心中的体会,唯有待日记写好后,我在字里行间补上几句就草率地完成。 这本日记除了永庄之外,曾经为我代笔过的有慈惠、慈容、依空、慧军、永妙、满果、依日、依筏、依门、依宏、依晟、永贤、永均、永芸、慧传、满义、永海、满和、永有、依益、觉幻和李仁玉等人,他们有的为我写过一月半月,也有的只写了一天两天,无论记录的多与寡,我仍然要向这些徒众表示感谢,因为有他们,才没有让我的日记在四年里中断过。 有人说,在我的日记中并没有常常看见我读书:也有人说,读我的日记,很少看到我吃饭修行。也甚少叙述我生活中的细节,例如只见我坐飞机,并没有提及我去买票,只听闻我每天去某个地方,并没有说谁替我开车……事实上,天天要做的事情,常常要做的事情,顾此失彼是在所难免的。 也有人问我:日记是什么?我想了想,觉得日记有时候是一面镜子,让我们反观自照;有时候日记是一个知己,可以尽情地向他倾诉自己内心的感受:有时候日记是一张功过表,上面记下了我们处世的对与错:又有的时候日记是一部成长史,留下了成熟过程中的点点滴滴:也有时候会觉得日记是一个百味坛,酸甜苦辣尽在其中…… 此外,也有许多读者致电来函,给予我莫大的鼓励,像每次日记发表后,都会看到读者的热烈回响:有的赞美我为法忘躯、为教牺牲奉献,也有的说我的日记犹如一帖清凉剂,熄灭了都市里的喧哗和红尘中的纷争;有的说日记好像一盏明灯,为大家学佛的道路指引方向,更有的说日记好比一朵美丽的鲜花,吐露清香怡人的芬芳……若要真的问我对日记的看法。我则觉得日记是我随心自作、随性自遣的生活小品。 感谢很多人写了阅读“星云日记”的感言,如:“《中央日报》”社长石永贵先生、胡志强先生、作家尹雪曼先生、薇薇夫人等。有的人说我的日记有教育性的内容,有的人说有跟随我弘游天下的感觉,但我自己并不满意,因为文字并不十分流畅,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十分深入,尤其有些事情的前因后果、上下关系及诗词古句,我都记不清出处,除感谢外,在此也顺便说声歉意。 现在,《普门》要将我这四年来的日记发行单行本,到一九九二年止,总计有二十册之多(编者注:《星云日记》共四十四册,此序作于前二十册出版时),感谢三宝的加持,和所有亲友信徒的因缘,没有你们,就没有现在这本日记。 一九九三年八月八日开山寮 后记 星云大师,1927年生,江苏江都人。12岁出家,1949年赴台,1967年开创佛光山,以弘扬“人间佛教”为宗风,树立“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之宗旨,致力推动佛教文化、教育、慈善、弘法等事业。1991年成立国际佛光会。被推选为世界总会会长;于五大洲成立170余个国家或地区协会,成为全球华人最大的社团,实践“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长流五大洲”的理想。星云大师一言一行所产生的影响已不限于宗教界,更普及全社会。星云大师自1989年访问大陆后,便一直心系祖国的统一。近年回宜兴复兴祖庭大觉寺,并捐建扬州鉴真图书馆、接受苏州寒山寺的赠钟,期能促进祖国统一,带动世界和平。星云大师著作等身,总计两千万言,已在大陆出版80余种,深受读者欢迎。 《星云日记》收录星云大师1989年7月1日至1996年12月31日的日记,最初陆续刊登于《普门》杂志“星云日记”专栏,后结集由台湾佛光出版社于1994年和1997年分两次出版,共计44册。日记详细记载了星云大师每目的弘法行程、心得、计划,熔佛法、哲学、文学、慈心悲愿于一炉,实为一代高僧之心灵剖白与济世旅程,为现代佛教历史的进展保存或提供了至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亦为吾人陶冶心性之良方、修养精神之津梁,从中可获得许多做人做事的启示与新知。 此次岳麓书社出版《星云日记》,分三辑先后推出,第一辑收第1册至第15册,第二辑收第16册至第30册,第三辑收第31册至第44册。各册书名不变,对原版编排格式作了简要调整,极个别文字作了删节处理。此次出版除改繁体竖排为简体横排外,对有些不便大陆读者阅读的词语用法也作了改订,如原版中“计画”“规画”改为“计划”“规划”,“连络”“连系”改为“联络”“联系”,凡此种种,不一而足,均径改,不出校记。但原版中专名(人名、地名等)之译名,无论常见或稀见,皆一仍其旧,如“布希”(即布什)、“雪梨”(即悉尼)等,为避免转译之误也,读者诸君明鉴。 台湾某些与大陆名称相同的大学或文化事业机构,或其他容易产生歧义误解的机构名称等,加引号表述,如台湾“中山大学”“故宫博物院”“商务印书馆”等。《中央日报》《中国时报》等涵盖全国性称谓的报刊名称,加引号表述,如“《中央日报》“《中国时报》”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