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七亿人民要通信
举个很有意思的例子,1970年中国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时,由于当时中国的通信太落后,至关重要的通信问题也只能依靠明线来保障。即是说,从戈壁滩到北京城,沿线两千多公里的路途上,每间隔五十米就得支上一根电线杆。而且,为保证沿途的电线和电线杆不被风暴刮倒,不遭“阶级敌人”破坏,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还动员了成千上万的民兵,在每根电线杆下站上两人,在黑暗与冷风中专门对电线和电线杆进行昼夜守护。这种全世界只有中国才有的、土得不能再土的通信办法,居然保证了中国第一颗“东方红一号”人造卫星的发射成功。尽管此举堪称人类通信史上的一个奇迹,然而在昔日西方人的眼里、今天中国人的眼中,这又是一件多么荒唐可笑、令人费解的事情啊!
再举一个例子,1984年4月之前,新疆、西藏等边远地区,如果要看中央电视台当天的电视新闻报道,只能用飞机把当天的电视新闻报道的录像带,先从北京运到乌鲁木齐或者拉萨,再用汽车把录像带从乌鲁木齐或者~NNNTNN某个地区,接着再用人力或毛驴车把录像带运至下属的某个地点。等这些偏远地点的人们看到这个所谓的当天的“电视新闻”时,已经是一个星期以后的事情了,新闻自然也就成了“旧闻”!
特别是生活在南疆地区的人民,不仅一般的老百姓从来打不上电话,就是各个县邮电局的局长们,半年、一年甚至好几年也打不上一个电话!因为从北京到新疆,总共还不到六十个电话话路!若是发电报,也同样面临重重困难。比如,维吾尔族人或哈萨克族人要发一封电报,首先得从很远很远的地方跑到县里的邮电局,把发报的内容先用维吾尔族语或者哈萨克语写好,邮递员再把维吾尔族语或者哈萨克语翻译成汉语,然后才能发往北京。看报的事儿,就更艰难了,当地机关的人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看过日报,极少数人能看到“周报”,一般都是看“月报”或者“季报”,甚至有的地委书记看的都是“月报”。所谓“周报…‘月报”和“季报”,就是说北京当天出的报纸,南疆一些地区一般都要等上一周或者一月才能看到。这种看报法,被当地人戏称为“看捆报”。即是说,报纸不是一张一张地看,而是等着一捆一捆地看。因为报纸从北京运到乌鲁木齐后,要用邮车经过长途跋涉再运到各个地区,然后靠人背马拉,逐一将报纸往下分发。有时遇上邮车坏了或路途不能行走,报纸就只有扔在那儿堆积成灾了。
祖祖辈辈生活在如此残酷现实中的人民,当然是渴望落后的通信能尽快得到改变。但真要改变,谈何容易!中国家底薄弱,国力不济,条件有限。如果发展无线电通信,泄密又太厉害;要是进一步发展明线通信,同样面临泄密问题。比如,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在南疆扔下的不少窃听器,就是通过明线搞走了中国核试验基地不少秘密;苏联为了获取中国大量的各种情报,也在南疆的好多电线杆上安装了窃听器。
况且,搞明线成本也高。有人做过计算,若从乌鲁木齐到哈什架一对电线杆的铜线,所需铜为三百多吨!若从北京架一对铜线到乌鲁木齐,所需铜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也做过一个估算,若用电缆技术解决西藏与成都、新疆与兰州的电话通信(请注意,仅仅是电话通信),国家就需要投资人民币十亿元!而且,用架电线杆的办法进行明线通信,受天灾人祸的影响很大,像戈壁滩上的电线杆一旦遇到风沙的袭击,就会刮倒或折断。
再从华北、东北以及西北等地区的情况来看,这些地区虽然地域辽阔,资源丰富,但由于通信的落后和交通的不便,使开发受到严重影响。据邮电部门统计,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上海每天打往江、浙两省的电话,有百分之二十五都不能当天接通!甚至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的沿海地区,通信的容量也相差甚远。至于其他一些远离大城市的小地方,其通信的需求量,就更是远远无法满足了。P22-23
序章 我们先聊天
话题一:人类为何患有孤独病
话题二:一个英国军官的预言
话题三:飞出“地球村”的第一只“信?”
话题四:谁能控制空间,谁就能控制地球
话题五:西昌发射场和一个士兵的故事
第一章 七亿人民要通信
1.能打电话该多好
2.中国有个白拜尔
3.好人为何不平安?
第二章 将军的遗憾
4.他是林彪的人吗?
5.“毛先生”与红缨枪
6.听怀仁堂的,还是克里姆林宫的?
7.历史究竟是什么
8.沉默,也是一种武器
第三章 秘密代号“331”
9.尼克松的“黑匣子”
10.邮电学院“三剑客”
11.写信写到中南海
12.周恩来的最后一个批示
13.毛泽东与通信卫星
第四章 张爱萍三次出征
14.三十功名尘与土
15.陈毅夫人与黄藤手杖
16.捷报送到批斗会场
17.山河破碎又问谁
18.落叶悲风总是情
第五章 长征路与月亮城
19.邓小平说,另外找个新靶场
20.寻找飞船发射场
21.天军秘密大转移
22.长征路上抢建“长征桥”
23.飞船计划与林彪出逃
第六章 生命?血液?燃料
24.—座大山和一个女人
25.同步卫星与百岁奶奶
26.昨天的苦恋与明天的回忆
27.软件专家与跛脚儿子
28.死去的与活着的
第七章 沉重的起飞
29.氧气、心脏和卫星
30.司令官侯福
31.远离发射场的女人
32.“长征三号”首次发射失败
33.地上抢救天上卫星
34.老将张镰斧
35.“少帅”李联林
36.“长征三号”再次发射
第八章 发射一波三折
37.太平洋上的“白天鹅”
38.空中二次发射
39.卫星突然“发烧”
尾声太空,中国不再缺席
附录
李鸣生报告文学的意义李炳银
思辨的力量——读李鸣生《远征三万六》有感傅逸尘
建构民族记忆的史诗性文本——李鸣生“航天七部曲”述评
天空让人想起使命
——代自序
李鸣生
我要说的,是天空。
先做一个假想:假如有一天,天空突然坍塌,世界将会是一副什么模样?假如有一天,天空突然消失,人类又会是怎样的惊慌?
也许,人类真的有过天空坍塌的日子,不然怎么会有“女娲补天”的神话?也许,世界真的有过没有天空的岁月,要不怎么会有“盘古开天地”的传说?
没有天空的日子,人类究竟熬过了多少世纪,而今恐怕已经没人说得清了;但没有天空的日子一定很悲惨,我想应该是可以肯定的。想想吧,莽莽苍苍,混混沌沌,江河泛滥,群山倒立,空间爆炸,时光倒流。没有云彩,没有太阳,没有星星,没有月亮,当然也没有足够的空气。人类在黑暗中爬行,在冷风中哭泣,在洪水中挣扎,在地火中呼喊……昏暗中一切的一切,没人看见,无人知晓,甚至连上帝也装聋扮瞎。于是可怜的人类哟,从此落下了孤独、郁闷、痛苦的病根。
好在后来有了天空。
有了天空,人,才从天地间站了起来,伸直了腰,抬起了头,睁开了眼,迈开了步,从此得以顶天立地,结束了如动物般爬行的历史。
于是,因了天空和天空下到处乱窜的人,孤独的地球才开始变得有意思起来。
二
我第一次见到天空,是三岁。
那是一个后来才知道叫“漆黑”的夜晚。我想吃奶7,便独自跑到路口,望着黑色的远方苦苦盼望着母亲的归来。后来我睡着了,再后来又醒了,这才发现自己歪倒在地上,小屁股下竟长出一朵朵野花和一棵棵小草。就在这时,我睁开眼睛,看到了一个从未看到的世界:迷迷茫茫的夜空,像个好大好大的锅盖;一颗颗挂在上面的星星,就像母亲的奶头。
这是大自然赐予我的第一个想象,也是我对星空刻骨铭心的初恋。从此,我与星空便有了不解之缘。所谓“情结”这东西,便在我的心底根深蒂固地埋藏了下来。
我的童年,便是在天空的引诱下度过的。那时的我,最喜欢看的便是天空;而我能够和可以看到的,亦只有天空。因为天空慷慨大方,天空大公无私,天空看者不拒。富人可以看,穷人也可以看;大人可以看,小孩也可以看。天空不讲特权,不开后门,白天夜晚,人人平等。而最关键、最划算的是,看天空既不要门票,也不查证件,还不掏一分钱。这对我这个身无分文而又调皮捣蛋的孩子来说,自然是再幸福不过的事了。
儿时的天空在我的眼里像本童话,一有空闲我就会抓紧阅读。虽说这本“童话”于我只是一种兴趣、一种依恋,但感觉还是有的。比如,儿时的天空我读到的是清新,中午的天空我读到的是温暖,晚上的天空我读到的则是梦幻。至于天空那些变幻莫测的传奇、稀奇古怪的故事,我就怎么也读不出来了。
许是上帝的意思,我刚刚告别少年,便穿上军装,神使鬼差地闯进了而今闻名天下的中国卫星城——西昌卫星发射基地!
天空,离我似乎一下近了。
但,那时的西昌发射场还是一片原始的荒凉。我年轻的生命在那原始的荒凉中熬过了十五个春夏秋冬。在那十五个孤独苦闷、苦不堪言的春夏秋冬里,有足够的理由让我坚持活下去的,便是天空。
记不清了,不知有多少个失眠的夜晚,我或坐在树下,或靠在岩壁,或躺在草丛,或站在发射场——通向宇宙的门前,望着星空,久久犯傻:悠悠时空,人类从何而来?茫茫宇宙,人类又将何往?这天,这地,还有这人,究竟他妈的是怎么回事啊?
后来,随着日子的流逝,火箭的升腾,天空在我眼里不再是一本童话,而像一册厚重的历史,一本自然的原著,一部神秘的天书。渐渐地,我开始读出点内容来了。
我曾无数次注视高山、草原、森林、大海,然而诸如此类的任何一次注视,都远不如仰望天空来得痛快,来得复杂。在我的感觉中,天空如同一个迷宫,锁藏着不可传说的故事;天空像一座大坟,埋葬着永不外露的神秘。天空让我感到无比亲切,又不可把握。她既复杂,又简单,简单得就像一个大○。而大○就是大无,大无就是大有。——这是怎样一种大哲学和大境界哟!
于是,每当我伫立于星空之下,仿佛不是在看天,而是在与上帝对话,在和外星人约会,在对宇宙审美。天空宏阔辽远,天空意象沉雄,天空深情而伟大,天空高贵而富有。望着天空,我仿佛能触摸到生命的宽广、人生的悠长;能感受到时空的流逝、万物的生长;还能听到大自然的箫声从远古的岸边徐徐荡来,久久在耳边回响。天空既让我体悟到一种男人的博大精深,又让我享受到一种女人的万种风情。只要一望着她,我就感到好像自由没有限制,美丽没有边缘,人生没有死亡。于是浑身战栗,血液奔流,恨不得一头栽进她的怀里,甚至连灵魂亦忍不住要为她下跪。
不信你瞧,天空就那么大大方方地挂在那儿,任你观望,任你玩味,任你探究,任你欣赏。面对天空,你可以哭,可以笑,可以喊,可以叫。总之,无论你怎样,天空都会宽容地接纳你的一切——哪怕是粗暴的爱乃至敌对的仇视,她都不会有一点脾气。只要你用心去看,相信总有一天你会忍不住说,天空长得真有风度,天空大得真有内容。
感谢上帝的馈赠,十五年的发射场生活,使我比一般人更有条件看到天空,也更有机会随着火箭卫星的一次次升腾,对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以及顽强地活在这个星球上的同类进行立体地思索,从而改变了我跪着看待人生的姿势,获得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审视世界的角度。
的确,天空再伟大不过了。
天空苍苍茫茫,万古不语,她留给人类的遗产,全是一个个闪着金子般光芒的谜团。从古至今,人类一直为她所吸引、所困惑,也为她所倾倒、所迷醉。她那无边无际的天幕上挂满的,尽是祖爷爷们无数个大大小小的“天问”!
难怪有人说,当人类的眼睛与天上的眼睛(星星)相互注视时,人类智慧的火花便诞生了。
是的,大自然想了解自己,便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人。打开人类发黄的历史,不难发现,各民族的古代神话、古代农业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各类艺术文化,无不源于对天空的注视。一册《周易》千古流传,辉煌不衰,是作者观天取相的结果;一部《天问》惊心动魄,流芳百世,是屈翁倾心天国的收获。正是大自然的神明之光,孕育了人类辉煌的古代文明;亦正是天空热情的太阳,温暖了人类沉郁的思想。难怪两百年前德国著名的思想家康德说:“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深深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二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而一百五十年前德国著名的哲学家费尔巴哈也同样深有感触,他说:“人只有靠眼睛才升到天上。因此,理论是从注视天空开始的。最早的哲学家都是天文学家。天空让人想起自己的使命。”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升,人类的诺亚方舟渐渐背离了自然沉静大同的港湾,驶向了物欲横流的肮脏世界。
千百年来,纷争四起,炮火连天。人类俯首于尘世的喧嚣,纠缠于地产的占有,迷醉于计谋的玩耍,沉湎于权力的争斗,忙累于财钱的侵吞,贪婪于肉色的享受……渐渐地,自然的箫声隐去了,纯真的梦幻消失了,精神的境界萎缩了,神圣的信仰废弃了,甚至连头顶那片灿烂迷人的天空也视而不见了。人类被滚滚而来的物质文明压得喘不过气来,既直不起腰,也抬不起头,眼睛开始从天空跌落到了地上。
于是,人类开始变得心胸狭窄,鼠目寸光。而且,越来越远离自然,越来越自大狂妄,甚至目空一切,肆无忌惮,连自己居住的小窝——地球,也被折腾得破烂不堪,遍体鳞伤!
所幸的是,在我们这个地球村里,一直有人注视着天空。
四
人类飞天的梦想,一定是注视天空的结果。
因为人区别于猪的地方在于,总会不时地抬起头来仰望天空。
然而,地球每天自转一圈,对人类来说相当于每天行程八万里;同时地球又以每秒约三十公里的速度绕着太阳旋转,对人类来说又相当于每天行程二百六十万公里;而太阳系每天又以每秒二百五十公里的速度围绕着银河系中心旋转……那么想想看,载着人类的地球如此匆匆不停地旋转下去,有谁知道,这个既没出生证明又无固定住址的“宇宙流浪儿”,有一天会把人类抛到哪个角落?
幸好我们的头顶还有天空。天空中还有别的星球。
而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敢向陌生、敢向无知、敢向神秘、敢向任何不可能进发的领域迸发;就在于敢用智慧和力量去寻找、创造一个新的家园;而寻找、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家园,当初上帝把地球交给人类时,没有文件。
1957年,苏联的也是人类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拉开了人类寻找新家园的序幕,让人类看到了明天希望的太阳。而人造卫星上天这一伟大壮举恰好证实了爱因斯坦那句名言:“宇宙中最不可理解的事,就是宇宙是可以理解的。”于是,人造卫星上天这一伟大壮举向人类展现的,已不再是一个事实的世界,而是一个无限可能的世界。
因此,从区域文明到地球文明,从地球文明到星际文明,从星际文明再到地球文明,应该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航天时代带来的宇宙意识,导致了人类认识的飞跃,从而把人类的思想与情感引升到一个辽远而广阔的大境界。在未来的某一天,人类完全有可能在太空开拓自己的殖民地;甚至当地球文明与宇宙文明最终达到沟通与融合后,人类的脚步会荡遍整个宇宙!
到那时,我想人与自然已复归本体,宇宙文明的时代已经降临,航天飞机不过是人们手上的小玩具。人类已从自我设计制造的枷锁中挣脱出来,将那些写进现代哲学本本里的“孤独”“忧郁”“痛苦”“无聊”等,统统一扫而尽。也许,宇宙公民们还会从各自的星球走来,手牵着手,肩并着肩,欢聚一堂,嬉笑打闹,谈天说地。而地球人回忆的话题一定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如何艰难、痛苦地挣扎在地球上。
可见,开拓天疆,走向宇宙,是人类再聪明不过的选择。这不仅是为今天活着的人们找到了一条希望之路,亦为后辈儿孙们留下了能继续生存的机会。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在通向宇宙的路上,航天人的每个脚印,远比总统伟大!
1992年夏于北京平安里
一百年前,美国总统林肯遇刺,消息十二天后才传到伦敦;一百年后,美国总统的指令在三秒钟内便可下达连队,因为离地球三万六千公里的赤道上空有美国的同步通信卫星。截至1983年,全世界发射通信卫星一百余颗,却没有一颗是中国的;中国若想租用一个卫星转发器,一天需付租金三千七百三十美元!李鸣生编著的《远征三万六》写的正是西昌卫星基地发射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的悲壮故事。1970年冬,为争夺太空通信权,一支数千人组成的航天大军从戈壁滩秘密开拔至四川西昌,在一条原始的大山沟里开始了长达十四年的太空远征!书中既写了大山沟里的惊险传奇,又写了发射架下惊天秘密;既写了发射卫星的一波三折,又写了登天路上的血火碰撞;既写了发射官兵的尬尴命运,又写了献身航天的两难处境。同样是写发射卫星,但作者追求的并非发射事件的轰动效应,而是航天人灵魂挣扎的深沉意味。
中国航天文学第一人、三届鲁迅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李鸣生航天七部曲;
国内首部航天通史,讲述中国航天事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书写中华民族挺进太空的全纪录;
独立人格、独立立场、独立思想、独立写作;
数十位专家、学者、科学家联袂推荐。《远征三万六》是《李鸣生航天七部曲》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