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继永 1934年7月生,霍山县诸佛庵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50年1月参加工作,曾任区委宣传干事、共青团霍山县委宣传部长。《斑竹依依》收录了作者的106篇散文,分斑竹依依、历史丰碑、战争与和平、牡丹与酒、走过的路五卷,描绘了那个时期革命的艰难历程和革命战士英勇不屈的顽强精神。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斑竹依依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姜继永 |
出版社 | 安徽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姜继永 1934年7月生,霍山县诸佛庵镇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1950年1月参加工作,曾任区委宣传干事、共青团霍山县委宣传部长。《斑竹依依》收录了作者的106篇散文,分斑竹依依、历史丰碑、战争与和平、牡丹与酒、走过的路五卷,描绘了那个时期革命的艰难历程和革命战士英勇不屈的顽强精神。 内容推荐 《斑竹依依》是一部散文作品集,作者姜继永从他多年从事军旅宣传工作的角度出发,在新时期重新走访了嘉兴、六安、井冈山等革命圣地,追忆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峥嵘岁月,描绘了那个时期革命的艰难历程和革命战士英勇不屈的顽强精神,也描绘了新时期和平发展年代社会的进步和繁荣,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 目录 序(唐先田) 卷一 斑竹依依 斑竹依依 烟雨南湖 井冈百竹 走进苏维埃城 凉亭坳上的红枫 卢沟石狮 青弋江水 汤池情 孙家圩的草房 张家店行吟 群英歌正气 旗帜 真爱博大 老省长的金婚证书 老将军两修前妻墓 老将军的骨肉深情 翠微亭寻踪 谒拜廉颇墓 郑和石像前 风雨红水塘 刘老圩感怀 姥山气象 立马倥东海 圆梦石塘 卷二 历史丰碑 历史丰碑 谒马克思银像 重谒独秀墓 谒王步文墓 心中的丰碑 燎原星火 红军标语 三座红色县城 皖西的精英 将军从这里走出 临危不惧 三过草地 追寻“中国保尔”的足迹 谒江上青纪念馆 腥风血雨见真情 西柏坡的土坯房 永远不忘土坯房 登烈士塔 卷三 战争与和平 战争与和平的交响 营救美国空难飞行员 血染温家套 临江来风 七天七夜 喜读将军渡江词 渡江英雄的奖赏 谁是“渡江第一船” 关于和平渡江问题 荻港行 和平解放合肥城 国民党安徽末代省政府消亡记 50年前黎阳镇 智慧花开 降龙记 改革开放之初 高速公路礼赞 高高的龙门吊 湿地与森林 璀璨史铸皖西山 山是海海是山 洞天一绝避王岩 老鹰岩上的小鹿 春到铜锣 皋陶春意 响鼓河吟 迷路的故事 苍苍钟鼓楼 不朽的砖雕 惊世换 攀登世界金属产业之巅 关于粮食的忧思 卷四 牡丹与酒 鲁彦周与牡丹 牡丹赋 红绫 满目青山 饮酒趣谈 酒者无私 杯底里的哲学 在新加坡喝迎驾酒 和谐与饮酒 饮者风度 卷五 走过的路 走过的路 新中国日记 采集农谚 读雷锋日记 读私塾的年代 河道弯弯 风帆 湖收心底胸襟宽 书房春秋 薪俸 鲜红的老年证 太极抒情 扇出青丝 爱看夕阳 院里红柿 我陪老伴采茵蒿 问梅 星月 背唐诗与采茵蒿 和谐迎春 贺卡一片寄冰心 浓浓茶香 后记 试读章节 斑竹依依 从斑竹园归来,我的心总是像春风吹动竹林,浩浩荡荡,久久不能平静。眼前时时跳出斑竹的倩影:林中轩朗通透,清明广袤;竹竿长身玉立,竹枝高高生长;摇曳的竹影,呈现翩翩风致;滴血的斑纹上,散发凛凛正气。 斑竹园的斑竹呵,战胜强敌的化身。 穿斑竹园汹涌而过的那条河,叫竹根河。滔滔河水,伴奏两岸无边的竹海,曾演出过一幕惊天动地的历史话剧。 “斑竹满园制来数竿长枪维持共产;红花遍地训练三军大队保障民权”。 透过河南岸朱氏祠堂门扇上两行墨迹依稀的楹联,我似乎看见青翠的斑竹林里,伸展一双双磨过刀的手、挥过铁锤的手、执过牛鞭的手、被黑夜捆绑过的手,砸开枷锁,削尖竹枪,告别苦难,在高歌那曲改变命运的绝唱: 斑竹削得尖又尖, 扛在肩上不怕天, 天塌有我工农顶, 地裂有我工农填, 共产党把路来指点。 一时间,肩扛竹枪的儿童团开来了,手持红缨枪的赤卫队开来了,他们汇聚斑竹园,组成皖西第一支红军——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师,而后汇入红四军滚滚红波,摧枯拉朽。三破霍山城,横扫“围剿”军,智歼“保安旅”,苏家埠大捷,鲜花岭出奇兵。在改天换地的生死搏斗中,他们训练有素,结成整体,谋智谋略,个个尖锐,竿竿相护,盘根错节,互相支撑,相互穿插,山下一师战斗,山头万竿红缨飘扬,造成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之势,让敌闻风丧胆,横扫千军。斑竹制来的红缨长枪呵,战胜了飞机,战胜了大炮,战胜了耀武扬威,战胜了横行霸道,战胜了所有不可一世的强敌。 一阵风起,河两岸斑竹的波浪,依然无休无止地汹涌,无休无止地激荡。斑竹,斑竹,你是在回首过去的峥嵘岁月,还是因世界风烟滚滚甚至虎视眈眈而不肯卸甲呢?是的,树欲静而风不止,我们不应该淡忘忧患意识。今天,我们虽然已经拥有相当先进的武器,但我们不会忘记你的历史功勋,不会忘记你的历史地位,不会忘记你告诉我们的劣势装备可以战胜敌人优势装备的真理。 斑竹园的斑竹呵,一副铮铮铁骨。 一竿竹枪,开天辟地,何等艰难,我们忘不了那三起三落的泣血岁月。 1925年5月立夏节,斑竹园、古碑冲、白沙河、长岭关各路起义大军,万竿红缨,于斑竹园兴师,连续打退敌人三次“围剿”,打出一片红色土地;1932年10月,枫叶刚刚染红,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撤离根据地,白色恐怖疯狂血洗这片土地;又一年枫叶染红的时候,红二十五军返回根据地,赤卫队又一队一队集结,红缨枪再次在红色土地上闪耀;1934年秋,为北上抗日,红二十五军举行长征,白色恐怖趁机再次血洗这片土地;同年11月,留下来的红军和赤卫队,掩埋同伴们的尸体,擦干身上血迹,组建起新的红二十八军,斑竹园的人民依然毅然决然地扛起红缨枪,同红军一起,坚持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红缨枪,三起三落,起伏跌宕,惊天地,泣鬼神。 红缨枪,三起三落,每一次起,多少万竿红缨闪耀,每一次落,多少万人头落地。 红缨枪,三起三落,洪波汹涌,白浪滔天,染成竹枝斑斑,血泪千行。 在斑竹园的每一天,我都在竹林里盘桓,在竹林里寻觅。清晨,漫过竹林沙沙的涛声,我能听到英雄们最后的一声声呐喊;月夜,清影幽光下,我用心灵体味壮士们凝固在斑竹上的血泪。斑斓竹纹上,漾着多少烈士浩气;遗墨、断碑,雕刻无数鬼雄奇观。每一枝,每一竿,都汹涌历史的洪波;每一节,每片叶,都储藏往日时光留下的珍宝。 这是一位逃生者在阴森牢房墙壁上留下的诗句: 大别山里出好汉. 生就骨头似铁坚。 今日逃出虎狼口。 明日红缨报仇冤。 铮铮铁骨,浩然正气,声动山河,振聋发聩。 斑竹园的斑竹呵,品性清纯安详。 其实,斑竹园的斑竹,同湘江斑竹、闽西斑竹一样文静,一样善良。不过,斑竹园的斑竹,品质更清纯,品行更安详。它一身净绿,毫不矫饰,不存心机地随缘安分。暴虐袭来,它抖擞精神抗争;乱云飞渡,不迷失自己本性。虽饱浸春雨浇注,夏日暴晒,秋风劲吹,冬雪覆盖,永不褪色,四时八节,总是一片翠绿。 在花堰村,我有幸见到一位与斑竹那段悲壮历史同存的老人。老人87岁高龄,头发斑白,脸上布满黝黑色皱纹,虽饱经风霜,依然清纯,依然安详,使我不由得将他与斑竹的身影联系在一起。P3-5 序言 我和姜继永先生认识40余年,是老朋友。继永先生长我十余岁,是真正的忘年之交。1969年安徽生产建设兵团成立,继永先生从省军区调至兵团宣传处,1970年兵团创办《兵团战士报》,我被调到报社做编辑、记者工作,我们的办公室一前一后,宿舍也连在一起,天天和他见面,他总是以老大哥的风范出现在我的面前,微笑、谦和而端庄。兵团属部队建制序列,兵团机关地方干部少且只是配合做些具体工作,很自然地有自卑感。但报社却别有一番气象,一下子来了7个刚从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人,很少有心理、思想负担,显得虎虎有生气。继永先生是现役军人,又年长不少,但他将一切界限都打破了,很快和报社的年轻人融为一体。那时文化生活极端贫乏,唯一的娱乐就是打扑克争上游。炎热的夏夜,继永先生常常穿着汗衫短裤,摇着一把葵扇踱到我们这些单身汉宿舍斗上几盘,他爱人汪大姐担心影响休息,不让他玩得太久,他总是在夜里11点钟左右收手。有一个周末,继永先生又来了,一个调皮鬼下意识地将桌上的小闹钟倒调2个多小时。夜色渐深,继永先生估摸他设定的时间到了,起身要走,调皮鬼指着桌上的闹钟说,不急,时间还早呢。继永先生将信将疑,但兴之所致,又不忍离开,于是继续玩到将近凌晨2点,他爱人敲门才将他喊了回去。第二天见面时,他大呼上当。 宣传处和报社虽是两个单位,但工作也常常互相配合。我记得我和继永先生之间的一次合作是,他领着我去采访祠山岗农场的陈广德。祠山岗农场那时是兵团的第十八团,陈广德是副团长。陈广德是在那黑暗的岁月报名参军的,当时登记问他叫什么名字,他说姓陈,家里穷,父母没给他取名字。部队负责登记的同志说,你家在广德县,就叫陈广德吧。陈广德作战勇敢,在战争年代失去了整整一条左臂,转业到农场后,精神顽强.一门头抓生产,他说他穷怕了饿怕了,不抓生产没有粮食还要挨饿。农场转成兵团后,陈广德担任副团长,他仍然一门头抓生产。陈广德虽是副团长,但农民本色不变,同兵团战士职工一起,参加各项生产劳动。插秧时,他编个小竹筐,将秧苗装在筐子里,用绳子系起来,挂在脖颈子上,一只手分秧插秧。继永先生了解到这些说,陈广德是个典型,我们去采访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所谓“唯生产力论”不断遭到批判,说这句可是不容易,但继永先生有这个勇气。我俩和陈广德一起吃住一个星期,采写的长篇通讯《独臂团长陈广德》,新华社发了通稿,《解放军报》和许多报纸刊登。陈广德的事迹宣传后,兵团上下及社会反响十分强烈。 1975年兵团撤销,继永先生回到部队,但他经常邀请当年的年轻朋友到他家作客,见面的第一句话总是,写了什么稿子,发表了什么文章。新时期之后,他更是意气风发,整天伏案读书写作,不断有新著出版。现今,他已82岁了,仍然孜孜不倦,前不久又将他的散文100多篇交给我看,说拟结集成《斑竹依依》出版,嘱我读后多提意见。 仔细阅读一篇篇文稿,内心不禁波涛翻涌,深为继永先生的为人为文所感动。继永先生读了5年私塾,学历并不高,他的成就是刻苦自学的结果。他的自学方法之一是天天写日记,那篇《新中国日记》实在让人惊叹,从1950年参加工作后,他便天天写日记,至1965年共14本之多,约30万字。他曾将他的日记本给我看过,一本一本垒得老高,密密麻麻的小字整洁而规范,语言真实准确,生动细致,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很多日记稍作加工之后就在报纸上发表了。“文革”时期他的日记被收缴,保密员无书可读,就读他的日记。“文革”结束后,当保密员重新将这些日记交还他时,对他说读他的日记就像读小说一样津津有味。这是多么高的奖赏啊! 正义情结和英雄情结,是继永先生散文的突出特点。他的散文纪实性非常强,都是他一次又一次采访的记录,《老省长的金婚证书》《老将军两修前妻墓》《老将军的骨肉深情》《三过草地》《七天七夜》诸篇,都是英雄的赞歌。继永先生是怀着无限崇敬的心情,去描写黄岩、彭胜标、程业棠、车胜科这些人物的,赞颂他们为正义事业出生入死,赞颂他们在那风雨如磐的岁月英勇无畏。在他的笔下,老省长黄岩的革命意志是那样坚定,他在狱中熟读《共产党宣言》《国家与革命》的情景是那样的感人;老将军彭胜标为在革命中壮烈牺牲的战友、为前妻两修墓地的举动是那样地令人肃然起敬;老将军程业棠在长征中三过草地的智慧和胆略又使你不得不佩服;而渡江英雄车胜科在新中国成立后,带着满身弹片心里时刻想到的是修好无为大堤的精神境界是那样高远辽阔……还有《追寻“中国保尔”的足迹》《营救美国空难飞行员》等,也都让人难忘。 作为安徽军史方面的专家,继永先生的散文又非常注重公平和辩证,那篇《谁是渡江第一船》,真正值得一读。新中国成立后,人们都知道渡讧第一船的马毛姐,根据马毛姐的事迹拍摄的电影《渡江侦察记》放映后,特别是马毛姐受到毛主席接见后,影响更大,但后来对谁是第一船,却渐渐有了争议。在这篇散文中,继永先生写了三条“渡江第一船”,即“保存在军事博物馆里的‘第一船”’,那是张孝华的第一船;“保存在安徽博物馆里的‘第一船…,那是马毛姐的第一船;还有“被埋名多年的‘第一船…,那是王德金的第一船。到底谁是“渡江第一船”?继永先生回答道:“公正地说,是张孝华,是马毛姐,是王德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英雄船工们,真正的‘渡江第一船’,应该是‘渡江第一船’的精神。”他回答得很客观、很公正,也很巧妙,让读者很信服。《谁是渡江第一船》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同时具有史料和文献价值。继永先生一辈子工作在部队、生活在部队,他是职业军人,长期的军旅生涯,使他的性格、作风、情感都具有刚毅、果敢之风。他又是一个感情丰富的人,讲到革命战争年代的惊险跌宕、英勇壮烈,讲到现实生活中的艰难曲折、五彩斑斓,他总是激动不已、感慨万千,形诸于笔端,抒发的是民众苍生的忧乐、国家天下的情怀。近年间,他的情感细腻的一面显现出来了,《我陪老伴采茵蒿》《问梅》诸篇,真的是柔情似水、意蕴悠长,让读者看到了这位82岁高龄职业军人内心世界的另一面。 前不久见到继永先生,身板依然高大挺拔,思维敏捷,谈吐清朗,除听力有点障碍之外,一如从前。我劝他多多保重,他说毕生追求只有两件事:读书、写作,做点于人民有益的事。他仍然在孜孜不倦。 祝琳永先生身健、笔健! 后记 这本集子里,收录的106篇散文,是我60年来写作的部分篇章。此前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文艺出版社、南方出版社、上海大江南北书社先后出版《勇往直前》《星月集》《红枫树·红枫林》《从摆渡工到将军》《龙归大海》《大营救》等6部散文、长篇纪实文学集。这本集子是第7部散文集。 我1950年1月参加工作,当时工作在县里。县里有一张县报,我写了些稿子,而后被聘为特约记者。我所写的一篇记述伤残军人韦家林以一条残腿顽强参加农业生产建设的事迹,被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年年底,我由县人武部调到安徽省军区政治部任新闻干事,写作机会更多,稿件便不断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文艺》等军内外报刊发表。 我工作一生,写作一生。写作,能提高文字水平,增进文化修养,先进文化在脑中涌流,绚丽花朵在胸中绽放;写作,要深入生活,深入采访,接触人民群众,青山绿水常在胸中奔腾,智慧鲜花会在胸中怒放。后来,我又做过一段军史编辑工作,有机会踏寻古战场、战地、重大军事发生地,访问军事人物,考古校今,使文字滴注历史的诗行,生发战争与和平的交响。 参加工作后的每一天,我几乎天天写日记。60多年来,脚步没有停,日记没有断,白天记见闻,晚上写日记,常常到深夜。三更灯火,五更鸡鸣,天上紫雪,大地青霜。梳理情思,生发遐想,感悟启迪。文字凝聚我的情思,凝聚对生活认识的厚重,凝聚成长篇短章。所记日记至今已有8000余篇,整理成章,发表出来的有800多篇。我一生没有过高要求,今年已82岁,老来更没有什么奢望,把真挚情感倾注到诗文里,是我获得的最温馨、最快乐、最幸福的表达过程。 在我磨炼散文意境中,得到不少同志和报刊编辑的指导和帮助。其中唐先田同志帮助尤多。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先田在《党员生活》编辑部工作,我给《党员生活》的副刊《云岭》写了些稿子,经先田和其他几位编辑热心指教,发表的散文作品几乎每年都获得安徽省报刊副刊作品奖。随后,先田调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工作,我们仍然是好友。他乐于助人,又是评论大家,我写的一些分量较重的文稿,总是先送给他看,经他指点修改后,大多发表了,而且屡屡获奖。这使我想到,能交上几个好友,是人生幸事,也是成就一点事业的一股风帆之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