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陈,你可能不了解,差旅在外,我是写不了东西的,总得回家后,才能动笔。你约的稿子,以后再说,好吗?”
后来交往多了,才知道老人有个习惯,写文章必须在家里那张古老的木桌上,一坐在那儿,仿佛灵感就来了。因此,不少朋友叫他换一张新式书桌,他总不愿意。几十年了,那旧书桌一直陪伴着他……
第一次见面时,我当然不知道这些,组稿如催命,这是我的长处,也是我的缺点。见老人没立时答应下来,我有些失望了。老人看了看我,说:
“难得你这么诚恳,我努力完成吧!”
出于礼貌,我不能再催了,再三叮咛回去后一定惠稿,便回了报社。
第二天上午八时许,我接到一个电话:
“小陈吗?我的稿子写好了,柯蓝也写了一篇。”
真真想不到,一夜之间,郭风不仅自己写了文章,还鼓动散文诗人柯蓝也写新作。我立即赶到宾馆,两位作家正在抄稿子。柯蓝老师告诉我:
“老郭对我说,地方的报纸刊物,一定要热心支持,让我非给你们写不可。昨晚,他破天荒地写到下半夜两点来钟……”
也是后来,我才知道,郭风每天晚上八时左右入睡,清晨四时起床写作,这是多年不变的老规矩了!
为了一个市报年轻编辑的约稿,他打破了正常的生活、工作规律,熬夜撰文……我心中的感念和敬意,自不待言,立即自告奋勇地帮二位老人抄完稿子。
隔日,两篇大作同时见了报。我把报纸、剪报送到他们下榻处,郭风老师高兴地对我说:
“看你办事这么认真、迅速,我有一件事和你商量——散文诗原是一种美育生活、陶冶人生的很好的文学样式,现在却冷落得很。能不能利用你们的副刊,编发一点‘散文诗专页’,促进一下这种文体的繁荣呢?,’
柯蓝老师也极力表示赞同。
对这样一种不为人们重视的文学品种,老人却寄予那样的深情,他的事业心打动了我,我决心为散文诗的复兴作一点努力。社领导的支持加上他的指导,“散文诗专页”终于办出来了,一期又一期地持续下去。三年间,ct专页”的星星火种,燃遍了大江南北的报纸、杂志。散文诗这一文体,也开始改变了或依附于诗或依附于散文的两栖地位,有了自己独立的门庭,出现了空前未有的繁荣昌盛局面。我和老人之间,也从此植下了友谊的种子。
对事业如此专注,对艺术却分外宽容——1982年初秋,郭风来到鼓浪屿参加福建省小说、诗歌的评奖工作。一个黄昏,我去探望他。迎着绯红的晚霞,我们漫步在海滨山坡上的树林里,老人抚着挺拔隽逸的波斯枣椰、亭亭如舞裙的华盛顿棕榈,指点着朵朵娇艳的黄花夹竹桃、片片牵枝引蔓的青藤,快乐得如同孩子一般:
“小陈,你看看,这片树林里,高大的、矮小的、茁壮的、纤弱的、名声显赫的、默默无闻的种种树木花草,个个按照自己的特性,奋发向上,组成了繁复而美好的植物世界。艺术也一样……”
我听了,很受启迪——可不是吗?老人的心,总是那么博大、宽厚:他热爱散文、散文诗,但从不排斥小说、诗歌;他的文字明朗而清新,却从不贬低朦胧、含蓄的美文;他具有根基深厚的古文修养,崇尚优秀的民族文学风格,也时时注意汲取外国各种文学流派的精华……
他热爱大自然。读他的作品,和他在一起,往往不能不为他与大自然那一种物我两忘、水乳交融的情谊所感动。
1983年仲春,他陪作家孟伟哉同志到厦门来。我们相约同游醉仙岩、天界峰。老人天没亮便上了山,在长满相思树的峰岩间,热心地采集着各种各样的野花和蝴蝶,一一夹在笔记本里。那兴奋的样子,有如小学生参加春游一般。啊!大自然给了他可贵的童心,他是大自然赤诚的儿子!
我们从自然界的山川风物谈到创作,老人说:
“艺术的炉火纯青的极境是自然,是返璞归真。做文章,我意少些雕饰,从容写去……”他向我介绍泰戈尔、阿索林、史密士……他热情地推荐戴望舒和徐霞村合译的《西窗集》……
他喜欢空灵、淡远、和谐的情致,喜欢中国山水画式的白描。大干世界的海色岚光、日月星辰、花鸟虫鱼,在他的眼中和笔底,都蕴含着一种超尘脱俗的理趣、一种净化灵魂的美感。P3-4
《心若菩提》,是我近年来走进八闽大地40几个市、县、区的山山水水留下的履痕墨迹,丙申新春在即,以此作为一瓣心香,敬献福建父老乡亲、敬献故乡!
书中,有福州、厦门、泉州、漳州、莆田、龙岩、三明、南平、宁德各地的山川胜迹、人物风情,有翻天覆地的旧貌新颜,有慷慨欢歌的民众心声,有神秘莫测的大自然奇观,有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绝妙佳境,有护佑一方风调雨顺、吉祥平安的古刹梵宫,有享誉海内外的精英人杰、高僧大德……我用我的汗水和真诚、用我的热忱和激情、用我对八闽母土执着不移的赤子之心,制作了这样一支小小的万花筒,让我的读者,可以从中看到:千姿百态的美丽福建几多为人知或不为人知的精彩,看到当年的蛮荒边陲之地如今举世瞩目的辉煌,看到福建福地未来的美景和荣光!希望亲爱的读者诸君能够喜欢。
感恩福建炎黄研究会为我提供了深入生活、深入采风的机会——多年来,我走过了许许多多城镇乡村企业工矿学校机关,接触了工农兵学商宗教民族港澳侨台等形形色色人群,他们是我灵感的源泉是我创作的沃土;感恩我足迹所至的所有地方领导和干部群众的热情接待悉心指教,他们是我完成每一篇作品的动力和鞭策;感恩炎黄研究会的良师益友,他们至诚的扶持鼓励关怀帮助,为我的写作生涯增添了许多智慧、快乐和温馨;感恩海峡文艺出版社编辑、校对的辛勤劳动,让拙著能够顺利脱胎面世……他们,是拙作的产床和催生婆;没有他们,便没有我这一册小书的诞生,因此,我不能不深怀感恩之心!
菩提,就哲学意义而言,指的是明心静性、大彻大悟。这些年间,我在基层沐风栉雨攀山涉水的采访中,在与民众的无数次倾心交流促膝言欢里,我的心灵,得到再次洗涤净化;我的情思,有了新的颖悟新的飞跃,从而进一步体味了——大智慧大慈悲,来自大众来自民间;官员清正有为,自然业绩斐然荫庇一方;人世的穷通祸福果报,都是山有根水有源!因此,作为作家,来不得花拳绣腿、走马观花、指鹿为马,只有脚踏实地、走进社会、走人生活、走近百姓,砥砺自我,磨炼文章,才能写出人民真正喜闻乐见的佳作。于是,我借此书灵光,力求深心明澈宁静、言行利益众生,朝朝暮暮有如菩提,故书名《心若菩提》。
《心若菩提》,是平生第22部散文著作。老骥伏枥,雄心不泯,私心里总希望一山更比一山高,为此,我也孜孜砣砣努力调理素材烹文煮字,但限于水平,限于时间,疏漏不当之处,在所难免,祈盼我尊敬的师友和亲爱的读者,多多指正。诚谢!
2016年2月4日立春日写于厦门
这套“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反映的都是有关福建的题材,大部分篇章是作者从《走进海西纪实文学丛书》中选取编辑而成的。
《走进海西纪实文学丛书》是一套反映八闽大地县域(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地方文化特色和自然景观的纪实文学集。自2007年春安溪有关方面邀请采风创作起,至今已应邀走进近50个县(市、区),连同其他几部专集,出版了50多册集子。这套丛书作品都是作者深入基层创作的,体例统一,布局合理,内容全面,特色突出,文化味浓,可读性强,得到普遍欢迎。丛书由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和福建省作家协会联合组织编写。写作和编撰过程中,得到各地党政部门的帮助和支持。
八年多来,在采风和编纂丛书过程中,共有14()O多人次的作家和新闻工作者参加,是福建省史上参加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的采风创作活动。作者老中青结合,有名老作家,也有初涉文坛的文学爱好者,有来自省里的,也有市、县的。到目前为止共创作了1100多万字作品,为福建留下了一批宝贵的文化财富,为建设先进文化和培养文学新人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展示福建风貌,经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研究决定,拟选取撰写丛书作品数量较多的作者,分期分批出版个人专辑,汇编《“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专辑每册字数在20万字左右。收入专辑的文章主要选自“走进丛书”,以及撰写福建内容的纪实文学作品。第一辑出12册,第二辑出7册,以后视情况将继续出版。
这套“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纪实文学丛书,反映的都是有关福建的题材,大部分篇章是作者从《走进海西纪实文学丛书》中选取编辑而成的。
这本由陈慧瑛著的《心若菩提》是其中一册,收录了《九龙竹海绿云旖旎》、《那神奇美丽的地方》、《来龙去脉话八蒲》等作品。
这套“八闽风采纪实文学丛书”作品都是作者深入基层创作的,体例统一,布局合理,内容全面,特色突出,文化味浓,可读性强,得到普遍欢迎。
收入专辑的文章主要选自“走进丛书”,以及撰写福建内容的纪实文学作品。
这本由陈慧瑛著的《心若菩提》是其中一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