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抗日战争中的西北国际大通道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刘志兵//邵志勇
出版社 未来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刘志兵、邵志勇著的《抗日战争中的西北国际大通道》从多个视角来解析抗战,既有敌后战场的视角,也有正面战场的视角,既有国内团结抗战的大视野,也有国际团结抗战的大视野,既有宽广的历史大广角,也有生动微观的大特写。如此一来,抗战的历史内容便显得丰富多彩、充满魅力,也更利于我们以史为鉴,吸取历自的营养剂。

内容推荐

长期以来,谈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接受的国际援助,人们可能会立即想到驼峰航线、滇缅公路、美国“飞虎队”等,但地处大西北连接中苏的国际大通道和往来于此的苏联“飞虎队”、援华军事顾问团却鲜为人知。事实上,从1937年全国抗战开始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八年抗战中有近四年的国际援助,主要来自苏联。苏联援助的飞机、坦克、大炮、机枪等军火物资,通过西北国际大通道这个巨大的“输血管”,源源不断地向中国各抗日战场输血。而苏联的军事顾问团和援华志愿航空队等更是为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中华民族作为重情重义的民族,不应该忘记那段艰难岁月中来自友邦的伟大友谊。

刘志兵、邵志勇著的《抗日战争中的西北国际大通道》依据大量原始资料,客观全面地揭示了这段被尘封的历史,再现了当时中国国共两党、苏联,以及西北各族人民,为开通和保护西北国际大通道奋斗牺牲的宏大历史场面。许多细节都是第一次公开披露,视角新颖,叙述生动。读完此书,相信你对中国抗战史会有一个更全面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打通大通道的尝试

第二章 苏联意欲东方突围

第三章 地方军阀向西看

第四章 第一批援华武器通过大通道

第五章 抗战初期唯一真诚援华的大国

第六章 大通道的商约保证

第七章 民族大团结凿通“生命线”

第八章 大通道的服务机构——中运会

第九章 空陆并进紧急“输血”

第十章 开辟第三条线

第十一章 保卫通道枢纽安全的兰州空战

第十二章 扼守通道大门的苏联红八团

第十三章 苏联志愿飞行队碧血洒蓝天

第十四章 活跃在中国抗日战场上的苏联军事顾问

第十五章 大通道上的伊宁航空军事学校

第十六章 苏械装备扬威中国抗日战场

第十七章 “新兵营”里培养共产党军队的“特种兵”骨干

第十八章 红色指挥所

第十九章 革命的接待站,战斗的指挥所

第二十章 联通延安与莫斯科的路

第二十一章 红星照耀西北

后记

试读章节

此前,在战略方针上,一、四方面军是有分歧的。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原计划要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但红军过了大渡河后,发现川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广人稀,山荒岭野,贫瘠粮缺,给养困难,不利于红军的生存发展,不适宜建立根据地。于是,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考虑放弃在川西北建立根据地的设想,集中力量向东、向北发展,去川陕甘一带开辟新的根据地。

6月16日,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领导人朱德、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致电四方面军领导人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谈到两军会师后的战略方针时指出:“为着把苏维埃运动之发展放在更巩固更有力的基础之上,今后我一、四方面军总的方针应是占领川、陕、甘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政权,并于适当时期以一部组织远征军占领新疆;目前计划两方面军宜在岷江以东,对于即将到来的敌人新的大举进攻给以坚决的打破,向着岷、嘉两江之间发展。至发展受限制时,则以陕、甘各一部为战略机动地区。因此,坚决地巩固茂县、北川、威州在我手中,并击破胡宗南之南进是这一计划的枢纽。”

同时还指出:“以懋功为中心之地区纵横千余里,均深山穷谷,人口稀少,给养困难。大渡河西岸,直至峨眉山附近情形略同。至于西康,情形更差。敌如封锁岷江上游(敌正进行此计划),则北出机动极感困难。因此,邛崃山脉区域,只能使用小部队活动,主力出此似非长策。”

但是,四方面军的主要领导人张国焘、陈昌浩,却是另有想法。6月17日,他们复电中共中央,强调向北、向东发展的困难,称北川一带水深流急,敌已有准备,不易过;地形给养均不利于大部队行动;向岷江以东发展条件不具备,沿岷江北打松潘,地形、粮食绝无;提出红军沿大金川北进占领阿坝,组织远征军,占领青海、新疆,或暂时向南进攻。这是一个与中共中央不一样的战略方针。

政治局会议开始后,首先由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和中革军委做报告,着重就战略方针、战略行动和战争指挥等问题进行阐述。关于战略方针问题,周恩来指出,在什么地方建立新苏区,首先是要考虑有利于红军作战。在地区选择上,应力求做到:一、地域宽广,便于机动。松潘、理番、懋功这一带,地域虽大,但多狭路,不易反攻。二、群众基础好,以人口较多的汉族地区为好,利于扩红。松潘、理番、懋功、温川、抚边等8个地区,人口总共只有20万,且为少数民族占多数。三、经济条件好一些。松潘、理番、懋功这一带,多是草原和游牧地,粮食少。因此,部队向东、向南和向西北都不可能得到发展;松潘、理番、懋功这一带,不利于建立根据地,必须迅速前进,去川陕甘地区建立根据地,以实现“背靠西北,面向东南”的发展战略。

周恩来报告后,会议进行了讨论。张国焘首先发言。他在发言中没有直接对周恩来讲述的中央政治局提出的关于会师后红军北进川陕甘建立根据地的方针提出不同意见。但他强调,向东打,受地势限制;向西要过草地,长途行军会大减员;松潘以北的情况还不清楚,向甘南发展于我有利,但一定要打下胡宗南几个团,才能立稳。否则,还要移动地区,还要减员。他认为,西康边有800万人口,如能以松潘、理番、懋功、西康为后方发展根据地,消灭胡敌当更有把握。如果向南、向成都方向发展,打那些川军是不成问题的。

P5-6

序言

抗战历史观与抗战之国家记忆(序)

在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之际,打开电视和网络,我们不时会看到一些令人惊诧的抗战“神剧”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帖子。那些抗战“神剧”,把敌人描绘得过于弱智无能,这不仅是对历史的歪曲,更是对曾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先辈们的亵渎。至于那些历史虚无主义的帖子,几乎是泾渭分明的两派观点:一派认为,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几乎没打啥像样的仗,就是“一触即溃、一溃千里”,只有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才是真正在打鬼子;另一派则认为,敌后战场无非就是地雷战、地道战之类的小打小闹,甚或是“游而不击”,国民党的正面战场才是抗击日寇的绝对主力。

我们有必要思考一下:我们的抗战记忆究竟怎么啦?也许有人会说,因为传统的历史书过于笼统、简单,抽象,没有讲明白抗战的细节,信息严重不足,有些编剧和导演只好靠拍脑门儿瞎编一气;发帖子的“果粉”们也许也会说,电视上、网络上不都是表现国民党军在抗日吗?只说敌后战场好的网友也许会说,我们从小到大看到的历史教科书不都是大说敌后战场如何神通吗?透过以上的现象,如果我们究其深层的原因,恐怕就是一些错误的历史观在作祟。那么,我们应该树立怎样的抗战史观,怎么来正确认知真实的抗战历史呢?

敌后战场功高卓著。绝非“游而不击”

由于种种原因,今天的许多人恐怕无法真切地认识到,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下,主要由中共领导的敌后抗日游击战不仅是切实可行的,也是弱国对抗强敌的行之有效的军事创新。在毛泽东眼中,抗日游击战争是一个战略问题,“从战术范围跑了出来向战略敲门,要求把游击战争的问题放在战略的观点上加以考察。这是达到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争取最后胜利的必由途径。”在朱德眼中,抗日游击战争是发动军民一起“滴水穿石”的伟大力量,是典型的经济仗。“无数游击队的不断的动作,却是非常伟大的力量,像连续的滴水可以蚀穿石头,使敌人的交通迟滞、阻塞,企图暴露,军心动摇,汉奸政权也不稳固,兵力不敷分配,给养断绝,经济资源被破坏,有生力量被削弱。”

从具体的战法上说,我们过去所熟知的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术固然是抗日游击战争的一部分,属于群众性的游击战争,但人民军队派出正规军执行的游击作战,就远不是这么简单了。

从战果上说,八路军挺进敌后打了许多精彩的胜仗,全面抗战战略防御阶段就有:平型关战斗、雁门关战斗、阳明堡战斗、长生口战斗、黄崖底战斗、广阳战斗、神头岭伏击战、响堂铺伏击战等等,都是正规部队集中优势兵力打的游击战,带有运动战的性质。正如毛泽东在《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谈到的,“现在许多地方的游击战争,例如五台山等处,是由正规军派出强大的支队去发展的。那里的作战虽然一般是游击战,但开始即包含了运动战的成分。”

由此,便也不难理解为何毛泽东在1938年5月发表的《论持久战》中,提纲挈领地总结道:“八路军的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抗日战争的作战形式中,主要的是运动战,其次就要算游击战了。我们说,整个战争中,运动战是主要的,游击战是辅助的,说的是解决战争的命运,主要是依靠正规战,尤其是其中的运动战,游击战不能担负这种解决战争命运的主要的责任。”

由此可见,中共武装主张的游击战争理论,并非简单地追求游击战,之所以打游击战,是出于敌强我弱的态势所迫。但一有条件就向运动战发展,坚决打运动战,打大仗、打硬仗。

网上曾有人炮制了一组据说是来自目本战史的数据,说敢后战场歼灭日军才800多人。这个数据是真的么?试想,八路军新四军仅仅是俘虏的日军就有6200多人,其中的1000多人经改造后成了“日本八路”、“日本新四军”。这就让所谓的“抗战八年中共武装消灭日军不到1000人”的说法不攻自破。再对照日本防卫厅写的战史书,如《华北治安战》《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大本营陆军部》《昭和二十年的中国派遣军》等,就不难发现那个所谓日本战史的数据是别有用心的人造的假。

中共领导的敌后战场其实打了不少的大仗恶仗硬仗,除著名的平型关战役、百团大战外,还有不少好仗不为大众所知。比如,仅不太著名的长乐村战斗八路军就消灭日军2200人。翻开中国抗战史,中共武装歼灭日军上千人的战例便有数十次。敌后战场对抗日伪军1万人至7万人的大规模“扫荡”的反“扫荡”战役就有59次。

……

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所以,中国在二战反法西斯战争中的牺牲和贡献不容忽视,更不能“被遗忘”。中国抗战中所获的外援主要体现出国际主义的协作精神,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同盟国之间的相互支援。二战的历史观,应当高扬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团结致胜”的观点。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美国、苏联、英国等同盟国团结合作的成果。

从以上的抗战史观出发,研究、传播抗战史,我们有必要从多个视角来解析抗战,既有敌后战场的视角,也有正面战场的视角,既有国内团结抗战的大视野,也有国际团结抗战的大视野,既有宽广的历史大广角,也有生动微观的大特写。如此一来,抗战的历史内容便显得丰富多彩、充满魅力,也更利于我们以史为鉴,吸取历史的营养剂。

面对长达14年之久宏大的抗战历史,我们会发现,抗战的国家记忆中,还蕴藏着丰富的宝藏,仍有大量的富矿,值得我们去发掘、研究和传播。因此,我们特邀请一批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的学者,以专题史的形式,撰写多卷本丛书《抗战之国家记忆》,希望与广大读者一起警钟长鸣、居安思危。

历史是最好的清醒剂、营养剂。我们梳理抗战时期的国家记忆,并不是为了猎奇,更不是为了否定正面战场或敌后战场的功绩,目的是为了学习抗战精神,发挥抗战史资政育人的功能。

让我们走进历史的深处,感悟一下中国抗战不同凡响的国家记忆,感受抗战历史跨越时空的巨大魅力,体会中国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铭记伟大的抗战精神,化为强国梦强军梦的强大精神动力!

编者

2015年9月

后记

西北国际大通道起始于中国共产党人的战略构想和尝试,作为抗日战争时期特殊的“丝绸之路”,在苏联、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西北地方势力和各族人民的努力下,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从1937年10月到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在将近4年的时间里,成为中国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接受国际援助的最主要的“生命线”“输血线”。这么一条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做出突出贡献的战争生命线,多年来却没有引起人们的更多关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70多年过去了,世界形势依然动荡,日本军国主义的阴魂不散,大国仍在博弈,但今日之中国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受人欺凌的旧中国,她正满怀自信地走在民族复兴的征途中。当我们在为“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而努力的时候,回首当年的西北国际大通道,感觉历史与现实突然靠近了。

由于当时苏联对华援助是秘密进行的,这不同于抗战后期美国对华进行的公开援助,所以留下来的资料有限,甚至当时就没有想留下来,当事人的回忆也因历史久远记忆不清而变得逐渐模糊,各方面的数据资料也不一致。这导致有些数据至今在学术界也还存在争议,如苏联援华的详细数量、西北国际大通道上输送物资的具体数量、通过大通道的苏联人有多少、西北人民在开通西北国际大通道中的经济和人力付出明细、苏援武器在抗战中的具体作用、苏联对中国共产党的援助,等等。本书试图通过各种资料,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考证和揭示。尽管如此,书中提到事件、人物、时间、地点、因果、数据等,一定还会存在纰漏,有些对西北国际大通道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人物、数据可能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在篇幅上展开不够,甚至没有进入书中。

本书参考了大量的历史研究资料和学界同仁的研究观点,有的在书中标注,有的未及一一标出。为了增强生动性,引用了一些图片。一并致谢!由于本人研究能力所限,书中的观点、内容如有不妥,敬请读者和各位前辈、领导、专家提出批评指正,作者一定虚心接受。

国防大学军队建设与军队政治工作教研部领导、军队党史党建研究中心的同仁在成书过程中给予作者多方面的照顾帮助,提供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和工作氛围。深表感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7:2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