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群星闪耀时(插图典藏本)(精)》由斯蒂芬·茨威格著,讲述的是:涌动着匪徒、探险家、叛乱者兼英雄血液的巴尔沃亚成为第一个看到太平洋的欧洲人;仅仅一秒钟的优柔寡断,格鲁希元帅就决定了拿破仑在滑铁卢之战中失败的命运;七十多岁的歌德像情窦初开的男孩爱上了十几岁的少女,求婚未遂之后,老人在萧萧秋色中一气呵成地创作了《玛丽恩巴德悲歌》;流亡国外的列宁不顾自己的荣辱毁誉,乘坐一列铅封的火车取道德国返回俄国,十月革命就这样开启了历史的火车头……“历史上最好的传记作家”——茨威格将这些历史瞬间演绎得绚烂多彩,充满了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情绪。
斯蒂芬·茨威格编著的这本《人类群星闪耀时(插图典藏本)(精)》曾培养了我们这一代的激情和梦想,但愿这梦想与激情能薪火相传,穿越信息时代的庞杂,将人类文明延伸至久远。曾经,在这本书中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和英雄主义的情绪,浓浓地包裹着我们的青春。这里的历史与英雄,不是学校里的教科书,也不是影视里杜撰的场景,它是人类文明世界里的另一种真实!
危险的上升
不久,不幸的殖民地投资人恩西索学士就对没有及时将大木箱连同藏在里面的努涅斯·巴尔博亚一起投入大海深感悔恨,因为这个大胆的汉子几星期后就掌控了全部的权力。在纪律和秩序的思想观念中长大成人的法学家恩西索试图以待任总督的身份管理这块殖民地,使之有利于西班牙王室。他在简陋的印第安人茅舍签发书写工整、措辞严厉的法令,仿佛是在塞维利亚自己的法律办公室里。他禁止士兵在这迄今无人涉足的蛮荒之地从土著人那里搞到黄金,因为那是王室的资源。他力图迫使这伙无法无天的歹徒遵守秩序和法律,但这些冒险者本能地信服武力而群起反对这位文人学士。不久,巴尔博亚成了这块殖民地真正的主人,恩西索为求活命,被迫出逃。当国王派到新大陆的总督之一尼古萨终于抵达,要来整顿秩序的时候,巴尔博亚根本不让他上岸,不幸的尼古萨被从国王赐予他的土地上驱逐出去,在归途中溺死在大海里。
于是努涅斯·德·巴尔博亚这个从大木箱里爬出来的人,成了这块殖民地的主人。他虽然获得了成功,但是并不愉快。因为他违抗王命,公然造反,加上前来赴任的总督因他而死,获得宽恕的希望更加渺茫。他知道逃走的恩西索正在返回西班牙的途中,这人会控告他,或迟或早,他必将因叛乱罪受到审判。不过,西班牙毕竟无比遥远,一艘船横渡大洋,一来一回之间,他有充裕的时间。为了尽可能长久地掌握自己篡夺来的权力,他聪明而大胆地寻找唯一可行的手段。他知道,在那个时代,成就可以为任何一种罪行辩护,向王室的财库进贡大量黄金可以使他免受惩罚或推迟惩处,因此,当务之急是聚敛黄金,因为黄金就是权力!他同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一道压迫和掠夺附近的土著人,经过几次血腥的屠杀,他获得了决定性的成功。他阴险而粗暴地袭击待他友善的卡雷塔酋长,已决定将他处死。卡雷塔曾向他进言,劝他不要与印第安人为敌,而应与他的部落结盟,并把自己的女儿献给了他,作为对他忠诚的担保。努涅斯·德·巴尔博亚立即认识到在土著人当中有一个可靠而有势力的朋友的重要性。他接受了卡雷塔的建议,尤其令人惊异的是,他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始终对那位印第安姑娘极其温柔体贴。他同卡雷塔酋长一道征服了周围所有的印第安人,在土著人当中树立了巨大的权威,以至于最后连势力最强大的酋长柯马格莱也毕恭毕敬地邀请他去访问。
至今为止,巴尔博亚只不过是一个亡命之徒,一个敢于违抗国王旨意、注定要被卡斯蒂利亚法庭判处绞刑或砍头的反叛者,可是,对强大的酋长的这次访问使他的一生发生了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转折。柯马格莱酋长在一座宽敞的石砌房子里接待了他,其陈设之奢华令巴尔博亚极为惊诧。没等客人提出要求,主人便馈赠四千盎司黄金。接着就轮到酋长大感惊讶了,因为,他毕恭毕敬地接待的这些天之骄子,这些强大的、如同上帝一般的外来者,一见到金子,就把尊严抛到一边去了。他们像一群解开铁链的狗,冲着对方扑过去,拔出刀剑,攥紧拳头,声嘶力竭地狂吼,人人都想比别人得到更多的黄金。酋长看着这场闹剧,既惊奇又鄙夷:这是天涯海角不谙世事的人对文明人的永远的惊讶,在这些文明人眼里,一小撮黄色金属比他们的文明在精神上和技术上的成就还要宝贵。
酋长终于对他们讲了一番话,西班牙人贪婪而惊讶地听着译员翻译。柯马格莱说,很奇怪,你们为这种毫无价值的东西争斗,为了一种这么平常的金属吃了那么多苦头,经受那么多危险。对面那边,在这高高的群山后面,有一片辽阔的海洋,所有的河流都夹带着金子汇人大海。那里居住着一个民族,像你们一样乘坐有帆有桨的船,那里的国王饮食都用黄金器皿。你们可以在那里找到这种黄色金属,想要多少就有多少。这是一条危险的路,因为酋长们肯定会阻拦你们。不过,到那里也就只有几天的路程。
这一席话正中巴尔博亚下怀。终于找到了多年来梦寐以求的传说中的黄金国的线索!他的先行者们走遍南方和北方各地,寻找这个地方,如今,如果这个酋长说的不错的话,只需几天路程就能到达那里。终于同时也证明了另一个大洋的存在,哥伦布、卡博特、科雷列亚尔等著名的航海家都寻找过,但都没有找到通往那个大洋的道路,发现这条路其实也就是发现了环地球航行的海路。谁首先望见并为他的祖国占有这一片新的海洋,谁就会名垂千古。巴尔博亚十分清楚,为了赎罪,为了博取不朽的荣名,他必须采取什么行动:成为第一个横越巴拿马地峡到达通向印度的南海的人,并为西班牙王室占领新俄斐。在柯马格莱酋长家里的这一小时,决定了巴尔博亚的命运。从这一瞬间起,这个出来撞大运的冒险家的生活便具有了一种崇高的、超越时间的意义。P7-9
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是我国读者颇为熟悉的德语作家。他出生于奥匈帝国一个犹太富商家庭,少有文才,十六岁前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后进入维也纳大学攻读德国和法国文学,1903年获博士学位。
茨威格一生著作繁富,举凡小说、诗歌、戏剧、散文、游记、文论、传记等等,均有作品问世,并翻译文学名著。但使他蜚声世界文坛的成就主要是中短篇小说和传记。
他的小说以细腻而深刻的心理刻画名世,文笔清晰、优美,深受读者喜爱与评论家称许。《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其代表作,其他如《夜色朦胧》《国际象棋的故事》等都是足以体现其创作风格的重要作品。其传记创作的代表作当推论述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传记巨著《三大师》;此外,《罗曼·罗兰》《自画像的名家》(记述卡萨诺瓦、斯汤达和托尔斯泰)、《精神疗法》等都是他留给后人的重要精神财富。
茨威格一生执着追求创作艺术精品,他曾说过:“如果我写了一千页,一再修改之后,八百页扔进了字纸篓,只留下二百页精华,我也绝无怨言。”因此,他的作品既经受得住苛刻的批评家挑剔目光的反复审视,又拥有数以千百万计的热心读者。世人公认茨威格是二十世纪上半叶德语中短篇小说三大名
1933年希特勒上台,维也纳政治环境恶化,茨威格遂于1934年移居伦敦。1938年希特勒兼并奥地利后,茨威格便入英国籍,不久赴美,旋于1940年经纽约前往巴西。这个时期他创作的《国际象棋的故事》,尖锐地揭露和抨击法西斯的罪行及其严重恶果。这是茨威格直面严酷现实、具有强烈时代感和批判意义的上乘佳作,不仅脍炙人口,而且表明了他的思想和创作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茨威格很明白自己属于“过去的时代”。这从他的长篇自传的标题《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录》也能看出端倪。在法西斯势力甚嚣尘上的日子里,他看不到人类战胜法西斯的希望。他绝望了。1942年2月23日,他偕夫人在他的巴西寓所服毒自杀,留下一纸遗书,其中写道:“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业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洲也已自我毁灭……由于长年浪迹天涯、无家可归,我的力量已经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为好。我向我所有的朋友们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由于世界观的局限,茨威格看不到反法西斯斗争尽管尚处于困难阶段,但正在艰难而扎实地一步步走向胜利,看不到胜利的曙光。他的死是一个悲剧,一位极为看重人类美好的精神财富并为增添这种财富作出巨大贡献的正直的资产阶级作家的悲剧。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他举行隆重的国葬,全国为他致哀一周。作为在异国去世的作家,这是难得一见的至高殊荣。
和茨威格的某些大部头著作相比,《人类群星闪耀时》(一译《人类命运攸关的时刻》)不过是一本小书。作者为这本小书立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副标题——十二幅历史袖珍画。这是有别于历来习见的文学体裁的另一种文学样式。它不是小说,却有如小说一般扣人心弦,令人开卷便不忍释手;它不是传记,却有传记的真实性;它不是报告文学,却能予人以报告文学的现场感。拿破仑、列宁、歌德、托尔斯泰……仅仅想到能有幸一窥世界史上这些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伟人名家传奇一生中极具戏剧性的插曲,便足以令人怦然心跳;加以作者以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描述史实,指点评说,清词丽句与深刻的人生哲理交相辉映,予人以极大的美学享受,无怪乎此书面市之后.一时“洛阳纸贵”,当年德国大学生几乎人手一册,不读不快,足见文学巨匠大手笔的非凡魅力。《作者序》中所说“一个影响至为深远的决定系于唯一的一个日期,唯一的一个小时,常常还只系于一分钟”等语,窃以为不妨视为一家之言,不必深究。因为我们知道,历史的发展自有其必然性,作者也说:“真正的事件均有待于发展”,在偶然性的表象下面,存在着构成重大事件的因素积累,绝非纯系偶然。
自知学识才力有限,唯恐对不起原作者和读者,虽兢兢业业。不敢草率从事,但错失不当之处,在所难免,尚祈海内外专家学者与读者诸君不吝批评指正。
潘子立
斯蒂芬·茨威格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让于英语、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德]托马斯·曼
茨威格,世界第一流的作家,世界上最了解女人的作家。——[苏联]高尔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