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知日本(一个中国人的东瀛履迹)(精)》一书为作者徐静波多年来行走日本所见所感、所思所得的文本记录,同时也糅合了他对日本文化、日本社会三十余年的研究心得,取名“观知日本——一个中国人的东瀛履迹”,是说这部随笔集是基于个人的观察和体会,将所履之地的见闻及其历史文化、人物掌故通过含情之笔和盘托出,引发读者恬淡温婉的感受。所选二十余篇随笔,笔致生动细腻,内容丰富翔实,情思穿梭于现实与历史、景点与文化之间,颇具东瀛和静之美。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观知日本(一个中国人的东瀛履迹)(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徐静波 |
出版社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观知日本(一个中国人的东瀛履迹)(精)》一书为作者徐静波多年来行走日本所见所感、所思所得的文本记录,同时也糅合了他对日本文化、日本社会三十余年的研究心得,取名“观知日本——一个中国人的东瀛履迹”,是说这部随笔集是基于个人的观察和体会,将所履之地的见闻及其历史文化、人物掌故通过含情之笔和盘托出,引发读者恬淡温婉的感受。所选二十余篇随笔,笔致生动细腻,内容丰富翔实,情思穿梭于现实与历史、景点与文化之间,颇具东瀛和静之美。 内容推荐 2014年作者徐静波应《文汇报》国际部的邀约,开始为其“行走世界”专栏写稿,陆续有十来篇小文发表。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宋文涛编辑获悉此事后,热情鼓励我结集出版。于是对已发表的文字作了若干增补,又增写了十来篇,长短不一,凑成了这样一本小集子《观知日本(一个中国人的东瀛履迹)(精)》。 目录 四国杂记 原爆纪念馆天际的一抹斜阳 足利的“学校”和江户的“昌平黉” 乡居上田 美术长野 诗情轻井泽 日清媾和纪念馆 萩市行旅 山间小城津和野 神户古旧书市淘书记 京都黄檗山万福寺踏访记 尾道:一座与文学和电影结缘的海港小城 邂逅了江南风情的仓敷 江户时代的驿站 离宫的秋色 这里是日本吗?现在是——冲绳散记 神保町的旧书店街 由佩里纪念公园所想到的 京都的茶屋和茶寮 白河夜船 鹿儿岛,曾经的地名是萨摩 小泉八云在熊本的足迹 半篇有田町游记 没有日本茶的“吃茶店” 后记 试读章节 由栗林公园,我喜爱上了日本的庭园,后来又曾去看过江户时期日本三大名园中的冈山的“后乐园”和金泽的“兼六园”,旅居京都期间,也几乎走遍了所有的神社寺院以及旧日皇家园林的桂离宫和修学院离宫,而其最初的体验,便始于栗林公园。 在高松最后一日的晚会之后,一位姓西村的年约三十岁的小学教师开车把我带到了他的家里,纯然日本书院造格局的房屋,进门脱鞋,日式的起居室(日语称为“居间”,也称为“座敷”,后者完全是传统的样式)和卧房均是榻榻米,纸糊的格子门和隔扇,只是盥洗室和浴室是西式的。另外,在玄关的右侧也有一间西式的“应接间”,置有沙发茶几等,与整个房屋的风格似乎有些不搭,不过由此我也知晓了在教科书上学过的“应接间”与“居间”的实际差异。这是我对日本传统房屋的第一次居住体验。翌日早晨七点多,西村就带我出门去他上班的学校了,我看到了屋前还停放了一辆小车,还有小型拖拉机和一些农具等,他说这些都是他当农民的父亲的。早上我才看清了周边的景物,基本都是修整得如画如图的农田,晚稻已经收割,朝阳下有些淡淡的烟霭,每家每户前都有汽车路通向外界,汽车在这里是必需品,我不觉好生羡慕,因为那时在中国,私家车绝对是奢侈品。西村任教的小学只是一所有两三百名学生的乡间小学,他带我去见了校长,一位年近六十的半老头,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甚至有些油亮,穿着西服,系着领带,彼此说了些客套话。我问西村教什么,他说语文、数学、音乐、体育他都教,他大学毕业后考取了教师资格,然后再逐一考取了上述科目的资格,只要获得资格,任何一门课都可以教。我也到课堂上对学生们说了一通话,大家都很惊讶:这里还是第一次来中国人。不一会上体育课了,走上操场的学生们都是清一色的汗衫短裤,而时节已是十一月底,我刚才坐的会客室内还生着煤油暖炉,眼前的景象在中国又是难以想象的。学校内还有一座体育馆,用于雨天上课,也可打篮球、排球,在当时的我看来,设施都相当先进。西村后来又带我去了他未婚妻的家,也在乡村,房屋像是造好不久,敞亮整洁,他们为了招待我准备了各种上好的刺身,可那时我还不敢吃生的食物,让他们全家大失所望。 九年以后,我在香川县西面的爱媛县松山市居住了三个月。松山市是四国境内最大的城市,位于四国的西北端,西北面临海,市中心巍然耸立起一座高山,日“胜山”,海拔一百三十二米,人口五十余万,有机场铁路港口与各地连接,有三越等两家大百货公司,交通便捷,气候宜人,是我在日本最喜欢的城市之一。前两次我到爱媛大学,临时下榻在大学的招待所,一座精致的两层楼房,平素就一名管理员,一个五十多岁的妇女,兼任房间的打扫和早饭的烹制。2000年的秋冬天,校方为我在胜山南侧和平通(大街)上的一幢公寓的八楼租借了一套小居室,说实话,街上行驶的汽车有些吵(虽然并无鸣笛声,但有时会有年轻人飚摩托车)。但我仍很喜欢这一住所,隔街对面就是郁郁葱葱的胜山,身在闹市,却让我生发出了几分隐居山林的幻象。沿街种植了高大的银杏树,十一月初,杏黄色的树叶在阳光的映照下有些灿烂的景象。 松山市内,最可一观的也许是胜山顶上的松山城。日本人筑城的历史并不悠久,而且格局与中国的城大相径庭,主要用作将军或各地藩主的居所,有点类似欧洲的城堡,但风格迥异。基本平定了天下的织田信长1576年在现今滋贺县琵琶湖东岸的安土动工兴建的安土城(今已不存)是日本建城的嚆矢。16世纪末至17世纪,各地藩主纷纷在自己的领地内建造城,中间是主建筑的天守阁,底部由大块山石垒筑,巍然耸立,有的在屋宇外还有庭院,天守阁等建筑周边有高高的墙垣,这部分称为“本丸”,藩主或将军大抵居住在此,“本丸”外面的一圈城郭,称为“二之丸”,有城门和箭楼(日语称为“撸”),有的在外面还有一圈城郭,称为“三之丸”,格局相仿,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外敌入侵,城内一般仅有藩主的家人和侍从等居住,并无一般居民。(P3-6) 后记 后记 1979年9月进人大学开始被动学习日文(我原本一直醉心于欧美,从未想到要报考日文系),语言学得马马虎虎,对日本的兴趣却未真正产生;研究生时,改读了中国文学,此后与日本也一直无缘。直至1991年11月第一次有机会踏上日本国土,翌年又得以在早稻田大学访学一年,此生才算与日本真正结上了缘。后来因受聘任教和短期出访,在日本断断续续待了四年多,平素又好旅行,足迹涉及大半个列岛,但除了日记外,始终没有留下行旅的文字。2005年秋自山口大学回来后,第一次撰写了若干札记。2014年应《文汇报》国际部的邀约,开始为其“行走世界”专栏写稿,陆续有十来篇小文发表。复旦大学出版社的宋文涛编辑获悉此事后,热情鼓励我结集出版。于是对已发表的文字作了若干增补,又增写了十来篇,长短不一,凑成了这样一本小集子。 自己的主观意愿是,以自己多年来的文献阅读和四年多在日本各地的体验为基底,用随笔的形式和不太滞涩的语言,对自己所经历的日本做一点文化和历史的考察。但最终恐怕还是难以突破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的窠臼,说到底,我还是一个隔岸观花的异邦人,肤浅是这些小文的通病。 如此说来,我还是有负于文涛编辑的一片厚望。然而敝帚自珍,姑且拿出来晒一下,兴许能获得部分读者的青睐,如果他们由此对日本萌发了一点点兴趣,或者对日本多了一点点知识,那就是我最大的祈愿了。 2016年4月27月于棠旦大学望得见燕园的研究室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