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越细分利用越合理
Uber在2009年由特拉维斯·卡兰尼克(Travis Kalanick)和格瑞特·坎普(Garrett Camp)创建,2010年在旧金山地区推出支持iOS和Android系统的专车预约服务。Uber的创建使叫车服务能够得到距离最近的闲置车辆的响应,即使是没有执照的私家车。由于这种模式的快捷和方便,Uber很快风靡全球。
在传统时代,由于信息配置的缺失,这个世界上存在着庞大的资源剩余;另一方面,此对应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互联网存在的最重要意义就是打破了这种不对称,Uber模式从本质上是让这种闲置资源和需求一下子匹配起来,对于信息社会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在打车软件中,接单的司机通常是男性,出于安全上的考虑,女司机的参与度不高。但是在美国有一款叫Shuddle的打车应用,却得到了女司机们的积极响应。
2014年10月上线的ShLlddle是一款专门服务于未成年人和老年人运载的软件,为了保护孩子并让父母放心,Shuddle只聘请由熟人引荐的、有过看护经验的司机(如保姆、临时幼儿看护和老师)。相较于竞争对手,Shuddle对司机背景做了更全面、深入的调查。父母在给孩子进行预订服务前,可以查看司机的照片和简历,还可以在服务过程中对汽车进行GPS定位监控。
目前,Shuddle的200名司机几乎都是女性。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用户觉得女性更能够照顾孩子;另外一方面,Shuddle也成了女车主的首要选择,因为只需要在白天提供服务,并且服务对象是潜在威胁很小的未成年人和老人。
在美国,创立于2010年的手机应用——Uber将叫车这一模式不断普及开来,由此开启了一个将需求与闲置资源进行最优化匹配的时代。而Shuddle这款应用,将有接送孩子需求的父母与能够照顾孩子的女性司机进行了无缝对接,这种匹配是在双方互利基础之上,给双方都带来了价值利益,归根到底,打车软件实际上就是一种资源的匹配。匹配越精准,越能为服务与接受服务的双方实现价值。随着打车软件不断地深入每个人的生活,更多的细分打车软件正在出现。
比如说Buddytruck,它能让拥有卡车或者小型货车的车主通过申请而成为“搬运工”。这款应用要求用户首先为需要搬迁的家具拍一张照片并上传,而照片会被发送给所有该地区范围内的受聘司机。愿意出车的司机将会抵达用户的所在地并帮忙打包,随后将物品送达指定地点。
Uber等打车软件其实并不是出租车服务公司,也并不仅仅是通信的平台,而是一个个关于移动信息的数据搜集平台。它知道什么时候有多少人想去哪里,或者有什么需求,它们能够基于数据重新分配资源,资源越被细分,利用就会越合理和充分。 信息市场第三阶
通常情况下,一辆二手车只有买主买来、开过之后才会发现是否有瑕疵,而卖家可能早就知道这个毛病却不会告诉买家,所以,在交易中次货就无法被买家识别。在美国俚语中“次品”或“不中用的东西”经常用“柠檬”来指代,“柠檬市场”则被引申为次品市场。2001年,著名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洛夫(George A.Akerlof)以一篇关于“柠檬市场”的论文摘取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乔治·阿克尔洛夫将这种交易行为中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称为“柠檬效应”。
2014年4月,在美国加州成立的Beepi公司试图将二手车交易从“柠檬效应”中解救出来,目的是让顾客买一部车就像买一双鞋一样简单。
P3-5
技术、现实与用户
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2001年,当苹果设计师迈克尔·赵(Michael Tchao)首次建议乔布斯(Jobs)进军手机市场时,乔布斯不以为然地反问:“我们为什么要进入这个领域?我们不了解这个领域,我们能够在其中做些什么呢?”
当时,苹果公司刚刚推出了明星级产品iPod,整个公司都看起来志得意满。
然而,2004年1月,摩托罗拉公司新任CEO爱德华·詹德(Edward Zander)的一次来访改变了乔布斯的想法,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也改变了日后互联网变革的脚步。
在加盟摩托罗拉之前,爱德华·詹德曾担任美国太阳微系统公司(Sun)的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在其任职期内,太阳微系统公司的营收提高到了180亿美元,成为系统和软件领域的业界领袖。在摩托罗拉董事会成员的CEO面试时,有人曾向詹德提出这样的问题:“摩托罗拉代表什么?”詹德一边看着自己放在桌上的手机——一款镶有蝙蝠似的“M”标志的摩托罗拉手机,一边坚定地回答:“答案就在这儿。M代表Mobile(可移动的),必须牢牢抓住‘移动’做文章。”正是这句话让他通过了CEO的面试。
但当詹德风尘仆仆地从芝加哥飞往硅谷,走进苹果公司时,在办公桌对面等待他的是素以雄辩著称的乔布斯,而双方的谈判筹码似乎相当悬殊——一个是江河日下的过气公司,一个是扶摇直上的明星公司,要靠嘴皮子来打动乔布斯绝非易事。
“如果只能随身带三件东西,你会带什么?”詹德立刻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不容乔布斯细思,他便紧接着说,“我们做过的调查是,人们最需要的是钥匙、钱包和手机……抱歉,没有iPod。”
这时,乔布斯开始觉察到事情有些不对劲了。
于是,这次的谈话为摩托罗拉带来了苹果的音乐播放平台iTunes,甚至通过双方的合作,在2005年年底推出了一款主打音乐功能的手机ROKR。
事实上,在这种双方互利共赢、看似一片其乐融融的合作中,乔布斯正在酝酿一个“杀手”级的产品。自从那次与爱德华·詹德的谈话后,乔布斯开始警醒——搭载了音乐功能的摩托罗拉手机会逐步蚕食iPod的市场。但是,如果真的要有一部手机来取代iPod,那也应该是由苹果自己开发的手机。于是,从2004年开始,苹果公司开始在高度保密的情况下开发iPhone。
回到当年乔布斯抛出的那个问题:我们能够做些什么?
在iPhone上市的时候,人们似乎找到了这个问题的部分答案。事实上,被誉为“重新定义手机”的iPhone并没有发明任何全新的功能,而是将iPod、手机和掌上电脑的功能进行了整合。 乔布斯的伟大之处在于,用已有的技术解决了实际问题,与现实世界实现了有价值的关联性,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关联性的实现也正是驱动技术发展的持久动力。
但是,对于“我们能够做些什么”的追问还远没有结束。
场景激发技术的生命力
如果说传统的互联网用户所处的环境是房间,iPhone手机的到来则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束缚。每一个消费者都处在一个独特的场景中,用户以及用户所处的地点和当下的需求组成了一个独特的场景。对于商业来说,这是一场更加深刻的变革。
本书中将提到的梅西百货与ShopBeacon设备即可作为典型的案例。
41岁的西里亚科·勒丁(Cyriac Roeding)是Shopkick的联合创始人之一,他在东京留学期间,注意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为了在车里使用移动电话,日本人在车顶安装了超大型的天线。当时,敏感的西里亚科·勒丁意识到,移动化将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Shopkick一开始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说服零售商,美国的百货公司塔吉特(Target)曾经拒绝了勒丁四次,这些零售商的顾虑在于,消费者走进他们的商店,却可能选择接受竞争对手的礼品卡。当然,这个顾虑只能靠Shopkick精准的定位来消除,Shopkick开发的ShopBeacon便解决了这个问题,其能够让用户一走进商店,就被告知自己在家中浏览应用时点赞的裙子目前有售,而在随意走过鞋品专柜时就能推荐一款人字拖。
事实证明,只要顾客在百货店内,ShopBeacon就能让顾客买点什么。
Shopkick同样没有发明什么东西,只不过将互联网与现实世界更加紧密地连接了起来,其一直在努力研究蓝牙技术,并最终决定将苹果公司的iBeacon技术捆绑到自己的产品中,ShopBeacon正是由此诞生的。而事实上,早在2013年苹果公司就推出了iBeacon技术,引起了行业内强烈的反应,但是在当时,没有人知道iBeacon究竟能做些什么。
技术的发展时常出于偶然,而天才的创意往往来自于对于现实生活的洞见。我们可以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那些真正改变经营形态、商业模式甚至全世界的时刻,是在人们将那些看似并不十分神奇的“新”技术放入现实场景中的瞬间,那些用户自身甚至都不甚了然的需求在这一刻得到了激发。在用户的参与过程中,那些无论是技术开拓者,还是实际消费者,甚至是企业经营者都未曾预料到的商业价值将会在不经意间进发出来。
用户参与感带来的惊喜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其中的平衡十分微妙。在这场科技与现实世界关联的变革中,无疑应该更多地把人的因素考虑进去。
正如本书中所介绍的乐高Mindstorms机器人,在操作系统被大量黑客破解之后,性能反而获得了远超预期的提升,从而创作出完全不可预料的巨大经济价值。由此可见,爱好者对于产品的参与感可以激发深层次的创造力。
顾客作为实际使用者,或许是一个比生产商更懂产品或服务的群体。现在,公司和顾客联合起来,共同创造出新的价值已经成为可能。
激发用户的参与感,将变成设计制造产品的一种使命,技术或者平台只是一种途径。新兴的热门技术作用于当下的产品与品牌,最终指向的应该是一种与用户能够共同创造价值的互动。
非技术创新与新商业时代
毫无疑问,技术与现实、用户之间,正在以更加充满想象力的方式结合与关联,下一个“iPhone”般的革命性创新或许正孕育于其中。这场变革带来的冲击波将会对当下的商业形态产生强烈的震动,但幸运的是我们身在其中。
在这本书中,笔者收集和描述了众多具有突破性的“新商业模式”,既有基于共享的平台经济,又有服务于现实场景的支付入口,有从虚拟现实走向增强现实的尝试,也有颠覆传统的购物创新。但是,读完此书,你可能会发现,这些几乎是革命性的创意往往都是非“技术性”的,无论是早已被证明改变了世界的iPhone,还是各种基于现实场景、用户参与的创新,其中所采用的关键性技术都已经非常成熟。在这些商业创意中,真正产生价值的或许是:把技术运用到合适的场景、与用户建立理想的关系。
移动互联网时代最大的机会在哪里?怎样才能走出改变产业发展的第一步?游戏规则的建立又需要创业者做好哪些准备?
徐琳然著的《新商业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场景革命)》分析研究了上百家硅谷热点公司的商业案例及全球国际品牌的营销战略,从硅谷到东京,深入挖掘近两年国际商业主流趋势,从书中可以感受到全球最热的动态。这些真实的成败案例,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教训与需要吸收的成功经验。同时书中分析了大数据时代中最新的商业思维、模式及营销方式等,越是预先感知,越能抢占风口,预先起飞。
徐琳然著的《新商业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场景革命)》分析研究了上百家硅谷热点公司的商业案例及全球国际品牌的营销战略,深入挖掘近两年国际商业主流趋势,从书中可以感受到全球最热的动态。书中的案例都是国外最新的商业案例,其中的许多案例国内都还未有相关论述,这些真实的成败案例,为读者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教训与需要吸收的成功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