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毒害,认为自己是个超人,可以为所欲为。为生计所迫,他杀死放高利贷的老太婆阿廖娜和她的无辜妹妹丽扎韦塔,制造了一起震惊全俄的凶杀案。经历了一场内心痛苦的忏悔后,他最终在基督徒索尼雅姑娘的规劝下,投案自首,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作品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揭示俄国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
《罪与罚(精)》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著。
由陀思妥耶夫斯基著的《罪与罚(精)》叙述贫穷的法科大学生拉斯柯尼科夫杀害了一个放高利贷的老太婆,起初他觉得“杀死这百无一用、象虱子一般的老太婆”算不了犯罪,后来受到“良心”谴责,陷于半疯狂的痛苦中。他遇到醉汉马美拉多夫的女儿索尼娅,得知她为了维持一家的生活,竟走了街头卖淫。她那种以自我牺牲来解救人类苦难的思想,感到了拉斯柯尼科夫。于是他去官府自首,并走向“新生”。《罪与罚》的问世,给作者带来空前的声誉,因为它是作者富于社会历史涵义的一部社会哲理小说。在小说中,作者把紧张、惊险的情节与现实生活的广阔画面、社会伦理道德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反映出农奴制改革以后,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俄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思想道德方面所引起的急剧变化。
在七月初一个酷热的晚上,有一位住在S城的年轻人,从他租来的房间里出来,懒洋洋地一直向着K桥的方向走去,看上去好像正在思考着什么。
他在下楼吋,很敏捷地避开了女房东的视线。他所住的房间是在一座五层高楼的屋顶下面,这间房与其说是住人的,倒不如说很像一个衣柜。那个每天供给他食宿和仆人的女房东住在他的下一层楼,他每次出去时,必须经过她的厨房,厨房的门总是开着的。他每次经过这里吋,心里总会有一种不快的、惧怕的情绪,使他不好意思地皱起眉头。因为他欠着女房东的房租,所以有点害怕见到她!
这倒不是因为他自卑和下贱的缘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就开始变得烦躁不安起来,似乎犯了疑心病。他不仅害怕看见女房东,就是朋友或者其他人他都怕看见。显然他是被穷困压得透不过气来,但是最近关于他自己的窘迫已经不再成为他的负担,对于社会上一些重要的事情也很漠然;他一切想实现的愿望早就消失殆尽了。实际上,他一点也不害怕女房东,不管她怎样蓄意跟他作对。只是在下楼时,与其被拦在楼梯上,被迫去听她那婆婆妈妈的、毫无意义的废话,以及被她纠缠着索要房租费、威迫和怨言,而自己又无法去应付,不得不想方设法来搪塞、道歉、说谎,倒不如像一只猫般地跳下楼梯,溜了出去。
可是这天晚上,他走出街坊时,他却明显地感到十分恐惧。
“我想去做那样一件事,却被这些无聊的小事所牵制了,”他想着,脸上露出一副奇怪的笑脸。“唔……对啦,人可以掌握一切,可是如果胆子太小,就什么事也做不成……这是一句名言。我真想知道,世人最怕的是些什么。他们最害怕的是迈出第一步,讲出自己的新见解……但我因为只会不停地说,因此一点事儿都不曾干。也许我什么都不能干,所以我才不停地说空话吧。最近一个月内,我在自己的屋子里一连躺了好几天,想着一些……简直是想入非非。我为什么现在要向那边去?那件事我能做吗?事情很重要吗?一点儿也不。这不过是异想天开,和自己开玩笑罢了;儿戏,不错,就是一个儿戏。”
街道上格外地热:既没有一点儿风,又极其嚣杂,那些粉屑灰尘、棚架、瓦块,老是环绕着他,加上那圣彼得堡的臭气熏蒸,在炎热的夏天,都市中人,关于这种臭气,都是很受惯了的一一这一切的一切都足以使这个已经怠倦之极的年轻人的神经上加倍地受着苦痛。那些小酒店在这边星罗棋布着,各处蒸发出来的难耐的臭气,以及他时刻碰见的醉汉,(虽然这是个工作曰)这幅使人们难耐的酸苦的图画便作成了。这个年轻人顷刻间便在和善的颜面上深深地露出一种厌烦的神色。于此附带地说明一句,这位年轻人生得十分俊秀,他高过一般人的平均高度,风格既挺拔,骨肉也匀称,而且还拥有着美丽的、漆黑的瞳子,以及乌黝的、棕黄色的美发!他渐渐地走进了沉思的境界,确切地说,他已神游物外了;他虽是踱着慢步,可是对于旁边的东西无意观赏,而且也没有去观察的必要。他有时会不知不觉地自语着,同方才所讲的那些自白的一类的言语。这时,他就感觉到他的理想时常矛盾极了,他身体瘦弱得很;而且有几天他还挨着饥饿呢!
至于衣服,不用说是很褴褛的了,套上他那样的破衣在街道上走,谁都会脸红的。但在这城市的那一区域,任你怎样简陋的衣服穿在身上谁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大概是和柴草市集接近吧,有些不三不四的买卖,和狡猾的市侩,还有工人们,往往在圣彼得堡中心的街头巷尾团团地集合着,形形色色,各类奇怪的人物全有,你看了准会觉得愕然的。在这年轻人的内心,却有着如此多的怨恨和轻蔑,所以尽管他有时也像年轻人一样害怕人家议论,但他在大街上却毫不在乎自己的破衣。当然,有时碰见熟人或者老同学,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一一是的,不论何时,他都不愿碰见他们……然而,就在这吋,有一个酒鬼不知道什么缘故,坐在一辆由一匹高头大马拉着的大车上,被拉到什么地方去,当他一路赶车前去时,突然对他叫喊着:“喂,朋友,你这个戴德国帽的!”
P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