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傲慢与偏见(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国外游
作者 李爽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私校是英国教育最精华部分:仅占学生比例7%的私校每年为牛津剑桥输送40%以上学生,高级军官、法官、首席执行官里7成来着私校背景,高级医师6成,顶尖媒体人5成,英国电影奖获得者4成,国会议员3成。李爽著的《傲慢与偏见(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这本书就想探讨why & How,更想探讨这种历史如何面对全球化的挑战,而接受不了私校教育的大众有哪些可以实用的概念和方法。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这些带有私校印记的人也许会在国际平台上与我们相遇,或者与中国的下一代相遇。本书对英国最顶尖私校校长访谈,关注英国私校设计理念、学科概念和实际内容。

内容推荐

针对越来越多的中国家长对英国私立教育的关注以及英国私立教育在英国以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强大影响力,其曾风靡全球至今仍生命力旺盛,李爽著的《傲慢与偏见(英国私立学校访谈录)》这本书就想探讨其背后的Why & How,更想探讨这种历史如何面对全球化的挑战。英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舞台上这些带有私立学校印记的人也许会在国际平台上与我们相遇,或者与中国的下一代相遇。本书对英国私立教育学校校长、学校董事、私立学校监察员、教育基金建立者、学校项目运行者等进行访谈,关注英国私校设计理念、学科概念和教育目标。同时,书中还分析了英国私立教育对家长的要求,以及如何选取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

目录

第一章 萃取英式教育之精华——私立学校

第二章 Helen Lowe:帮助孩子们从家庭到社会

第三章 Hugo de Burgh & Anke Gosch:

从中英双语小学看教育的多元化

第四章 Helen Pike: 中学是成人的预备役

第五章 Lucas 勋爵:公民教育和精英教育

第六章 Marcus Mapstead:体育! 体育! 体育!

第七章 Adrian Richardson:从小学起就该训练批判性思维

第八章 Christine Ryan 和Willetts 勋爵:英国教育的荣光

第九章 Tim、Sam Vs Neil、Rahim:老男孩和新生代

第十章 私立教育需要怎样的家长?

第十一章 私立学校面试

附 录 对英国教育的再思考

试读章节

第一章萃取英式教育之精华——私立学校

●当最后一个音符袅袅结束,寂静,如雷般的掌声暴起,一身黑色燕尾礼服的音乐总监转身向观众鞠躬:“首先,我要谢谢今晚为大家开门的警卫和提供酒水的餐厅人员,没有他们,我们的音乐会也不能如常举行。”掌声再起,台上小乐手们也用空出来的另一只手按节奏拍腿,以示感谢。底下一个妈妈跟邻座低语:真是太有型了,每次看到学校老师们尊重每个人的工作,并心存感激地言传身教,就觉得花的每一分钱都值得。这是英国伦敦北部一所私立走读女子中学的一场铜管音乐会,全校不到600名学生,大小乐团26个,每年3个学期的音乐会多达20场;除本校的4名全职音乐老师外,常年教1—2门乐器并组织参与各乐团的外聘音乐老师为32人。

●跟在家里一样,每天7点,12岁的索菲就起床了,洗漱后去吃早饭。但不能像在家里那样,吃完早餐才穿校服。现在她要先把床铺整理好,穿上校服,走10分钟,穿过雾气茫茫的绿地,到主校楼的地下一层去吃早餐。绿草地上偶尔有马厩里跑出来的白马在徜徉。9岁的时候,她就知道她中学会去寄宿学校,原因不是她父母忙碌的生活,因为她本来就一直由会开车的保姆接送上下学;也不是因为父母需要私人空间,小她2岁的弟弟还在上走读学校;主要原因或者说不需争论的原因是,她的父母都是私立寄宿学校毕业的,她哥哥也是,对于家族而言,上寄宿学校就是一个传统,就像衬衣要熨烫一样,约定俗成。

●伦敦西部的某男校体育场边上有巨大的草坪,来参观的家长听到的玩笑是:如果预定的话,可以把小型的私人飞机直接停在此。另一所女校谈及最后一年女孩子们需要盛装出席的毕业晚会时,被轻描淡写地告知,虽然礼服可能很贵,但晚会不用买票了,因为宝马是赞助商。

●“我进电梯时,里面已经有两个穿西装的年轻人。随着电梯上行,他们低声交谈,从内容听像是做金融的,但发音、用词还有谈论的礼节,听起来完全是英国私立学校出身的。出电梯时我瞥了一眼,居然是两个亚洲面孔的年轻人。你看,在香港这个地方,两个亚洲面孔的男生,但一眼能甄别出英国的私校印记,是不是很神奇?”“是他们的口音吗?词汇?”“一部分,更主要的是他们谈话中的那种态度,恰到好处的骄傲、自信和谦逊混合在一起,一下就能确定他们受过的教育。”头发花白的英国著名传播学教授晃着他的纸杯咖啡,在大英图书馆的咖啡厅里,露出促狭的微笑。

提及英国的私立教育,大家首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一些著名的学校,比如以伊顿公学、哈罗公学为首的九大公学。这些著名的私校在过去的800年到100年里,为英国当今的私立教育奠定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但另一方面,最近的十年,却是英国私立教育变化最大的十年,现在的私立学校教育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教育,或者给社会分层的教育理念了。P1-3

序言

在父母的眼里,孩子都应该得到最好的教育。

但什么是最好的教育呢?

在英国,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都秉承一样的教育理念,而公立学校全由国家和地方拨款,并享受各种政策的优势,资源其实比万事自筹的私立学校更丰富,总体而言,设施也更完备。私立学校的优势在于完全独立于政策之外的自主性,以及教育理念和办校宗旨经过了数百年的历史沉淀、继承和近十年的提高,日趋成熟。按照圣保罗女中校长ClarissaFarr的说法,私立学校的成功之处在于每个学校独特的办学理念(ethos),而不是某个成功的校长或者某届出色的学生。而SamAlder(现任英国私立学校监察局监察员)强调,只有能召唤出每个学生内在的驱动力、对社会的担当和对未来参与、改造的力量,才是好的教育。当然,就质量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也一样,都有出色的学校,也都有平庸的学校。本书选取私立学校为主题,只是因为私立学校的教育模型比较突出,在某种程度上可谓集英国教育之菁华。20世纪30年代我的姥爷汪泽楷曾总结说:“英国教育体系的教育目标是,培育人的不徇私(disinterested)、不畏难(capableofexposinghimself)、有良知、有荣誉、为他人肯牺牲自己,英国人并不主张从小就培养天才。英国这种新的教育理论是人类社会史和教育史本身的发展,他们根据心理学提出的‘个性全面发展’是个很重要的成就。”而今,英国教育仍在此轨迹中前行,“个性全面发展”仍然是英国教育之本。

也许很多人会说私立教育是一种精英教育,英国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私校体制提供了古老而顽固的阶级分层的“精英”教育;但对阶级分层和固化这一点,很多被采访者都提出了异议。具体到精英文化的概念,如HelenPike(现任MagdalenCollegeSchool校长)所言,如果“精英”是指我们试图培养在未来更有机会和能力,去改变这个社会和世界的学生,那么我会为这种精英教育大声喝彩。就算是《红楼梦》,都能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看见缠绵,更何况一所学校,一种教育呢?英国私立教育在数百年的历史里一直纠缠于阶层、精英、时髦、权力、毒品、性丑闻等,似乎爱者欲生而恨者欲其分分钟消失,即使各个私立学校的家长和学生也对各校口评不一,但入学门槛如此之高、历时几百年而不衰、又广被世界认可,那一定还是有其独特的生存之道。这本书,就是对这种“道”的初探。

这不是一本学术著作。因为我自己的经历:从记者到研究者再到家长,此书也难免带有这3个方面的印记;但本书里舍弃了记者的犀利和研究者的思辨,很多时候更愿意定位于观察者和记录者,字里行间表达的观点可以被看作只是记录一个家长的喃喃自语。只有这样的角度,才能给读者更多的空间,不被这些记录所影响,而凭借这些文字作向上攀缘的长梯,去探索教育的广阔天空。  原计划本书只做校长们的访谈,但在实际采访中,联系到一批比一校之长更能提供全景也更有趣的采访对象们,比如学校董事、私校监察员、教育基金建立者、学校项目运行者,等等。他们大多数毕业于老牌私立寄宿学校,他们当中很多人的下一代甚至第三代仍在接受私立教育,能站在整个英国社会的层面上去回顾自己的经历和职业,分享做父母的经验,从而为英国教育提供更多、更立体的拼图块。跟他们聊天,一则是与他们拆解教育理念,另一则也在验证我对私立教育的看法,好在这两者都完成了。非常感谢他们能够花时间去引领我在私立教育这个领域蹒跚学步,感谢他们的时间、经验和思考。

本书还尝试了“加料”的写法,因为我的理解是,一个国家的教育其实也是该国文化的体现,与其民族特性不可分割。在采访和写作时,有意增添了自己对英国社会的观察,对文化的理解,以及对英国人特性的解读。当然这不是一本解读英国的书,这些“料”都是点到即止,但我希望一些小细节能让读者会心一笑。

做了十多年记者后,我的体会是,记者这个职业需要追梦,因为他们希望文字能给社会带来更好的改变。采访后,我更体会到教育者也是追梦人,因为他们也需要相信教育能给社会带来更好的改变。他们为此奉献一切。

每个孩子都值得最好的教育,也许有点像痴人说梦,但我愿意做梦。

其实,教育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家长、学校和社会;如果一方面不理想,其他的方面就得多做一些努力。孟母三迁不就缘于此吗?但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看到是学校、家长和社会一直在合谋,为孩子们加上了层层束缚。要想改变这种残酷,可能先要从每个人意识的改变开始。

就像天底下没有完美的父母一样,其实教育也没有一种完美的模式。虽然英国私立教育特点卓著,但远谈不上完美。尝试着分拆其教育之“道”,是希望能有所借鉴。所以我幻想家长或者教育者在看书时,也许会不时感叹一下:原来这么简单啊,其实我(们)也可以试着做一下的。如果一点点的尝试,或者一点点的信心,能够给孩子们的生活带来一些快乐时刻,或者开阔的天空,此书可谓功德圆满。

我一直相信,为子女选择了什么样的教育,其实就选择了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毕竟儿童成长对一个家庭的影响可以极其深远,甚至延伸到下一代的家庭,或泽被子孙,或祸起萧墙。我时常警醒自己。

但另一方面,家长也不必如履薄冰,幸福的家庭并不尽相似,健康的孩子也各有特色,只有适合每个个体家庭和孩子的教育和相处模式,才是最好的。身边大多数朋友都做了家长,我总是会欣羡成为他们的孩子是多么的幸运,因为他们爱并关心着子女们,而爱和关心从来都是好家长成功的一半。  本书的序言是由原来报社的老领导徐方先生写的。认识徐总近30年了,让我感到宽慰的是,现在勉强还算跟得上他的脚步。我们一直没有停下来。记得去年陪他在北京联想大厦一层喝茶时,我很郁闷,因为采访了两个校长,但那些范本式的问答激不起曾经做过记者的我更多兴趣,徐总一锤定音:不好玩,就不要做了。后来当聊到“哲——商”,我们才觉得“好玩”,当即邀请他来作序,虽然徐总说:“以前都是你写吧?什么时候轮到我写?”感谢徐总,如果没有聊到那些有趣的观点,我也不会改换采访方向,完成本书。更重要的是,徐总提出的“哲——商”的概念,三观,才是真正置于智商、情商之上,最为重要的根本,也是教育为民启智之道。而国内的“哲——商”观,正好切合了英国私立教育里培养健全的社会公民的概念。

本书的另一篇序言本来是想阐述教育和文化资本的关系,邀请的是第二博士导师ColinSparks教授执笔。还记得在临近毕业和毕业后的数年间,每次见面他都会问:你最近写论文了吗?有发表的新论文了吗?毕业论文有没有投出版社出书?参加什么学术会议了?每次得到的都是令他失望的回答,他会说噢,我忘了你是个家庭主妇,因为我突然对做家长旁观女儿们的成长更感兴趣。有次在伦敦牛津街JohnLewis百货店顶楼的餐厅喝咖啡,教授半沉着脸说,你不要觉得拿学位是自己的私事,学校、导师也跟你一样花费了数年的精力和资源,培养一个博士不容易。确实,从够资格带博士生开始到退休,很多英国大学的教授也就能带出二三十个博士生,大学各系(特别是人文科学)每年可能只能毕业不到10名博士,所以英国学术界非常珍惜给出的这种机会,特别是像Sparks教授这样以学术为生命的人。从决定写这本书起,就想对导师说,我没有辜负您的教诲,虽然这不是一本传播学的著作,也不是一本学术专著,但在英国读书训练的学术逻辑和严谨性多少被带入了写作。说到序,Sparks教授拒绝了,他不想写他自己也不相信的东西,因为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信仰者。这一点,再次让我领教了英国学者的专业操守。

当然还要感谢我的朋友们:李树波和X在出版前看完了每一章节,还参与了提问以及问与答环节,她们的无私付出让本书更丰满。还有曲蔚、YiniZhang、尹依依、应燕、王芳、张小强、刘涤、曹书乐、何威、顾晓清、祝得斌、朱璐、韩雪元、TimCullen、SamAlder。他们或者帮助我修改思路,或者提供出版参考,帮助我塑造本书成型。感谢Zoe、Phoenix、Eric、Sophie、Ella、Thomas和James,这些孩子们都对自己的学校提出了一些有趣但很重要的问题,帮助我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他们和学校。

编辑庄晓明先生从2016年8月听到选题起,就一直以宽容的心态任我把材料塑造成我想要的模型,特别是理解我的野心——把“私校特征”和英国人特性相结合,从私立教育去看英国的社会在培养什么样的年轻一代,因为这些人将来会在国际舞台上与我们相遇。知己还须知彼。

非常感谢我两个健康成长的女儿,跟随着她们的脚步,我一步步体味到本书里所写的一切。没有她们,就没有这本书。

此书要献给我的父母和先生,是他们一直给我空间,让我做自己想做的事,并给我机会不断学习和修正自我。

最后需要感谢的是读者们,没有你们,也没有此书的出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6:0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