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9月14日至22日,中央召开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并在座谈会《纪要》中指出:
党在农村实行任何一种政策,开展任何一项工作,都必须照顾农民的经济利益和尊重农民的民主权利。
在这一精神指导之下,在中国广大农村第一批村民委员会开始诞生了。
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了加快农业发展,党在确定农业政策和农村经济政策时,把充分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作为首要出发点。
在经济上,党和政府充分关心农民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农民的主体性和首创精神,被极大地调动和发挥出来。
由于农村实行了不同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作为主要形式,带动了农村生产关系的部分调整。
农民的生产、经营、分配,乃至从业方式,逐渐发生了变化,进而导致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功能日显弱化,并出现了管理组织瘫痪,或缺位现象。
如有些地方的生产大队、生产队解体,村里没有人主持公共事务,村民之间经常发生纠纷。
因此,农民迫切要求改变这种状况。于是,农民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挥,与农村管理体制要适应农村经济状况这一趋势相结合,便在一些地方引发了农民主动变革农村社队组织及管理体制的做法。
在1980年,我国开始出现村民委员会。随后,村民委员会或类似组织,如农会、自治会等,悄然兴起并成燎原之势。
由农民首创的村民委员会这一农村社会组织形式,在其发端之初,没有明文规定的法律地位。
党和政府对农村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视和加强,为村民委员会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社会条件和政策环境,并为村民委员会纳入法制轨道,奠定了思想基础和工作基础。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就明确指出:
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的所有权和自主权必须受到国家法律的切实保护。
人民公社各级组织都要坚决实行民主管理、干部选举、账目公开。村民委员会不仅是适应农村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的,而且是顺应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因而赋予村民委员会相应的法律地位,就成为村民委员会有效生存和发展,并以合法权威,有力推动农村社会变革的一种现实的迫切需要。
正是顺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自我管理的需要,村民委员会的法律地位,迅即在新时期的宪法修改中得以确立起来。
在改革开放之初,由于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的日趋变革,当时推行的宪法,越来越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面宪法的修改被提到了日程上来。 1980年9月10日,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接受中共中央的建议,决定成立宪法修改委员会,主持对宪法的修改。
1981年6月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决议”指出,要“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要发展各个企业、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发展基层生活的群众自治。
宪法修改,正是建立在党关于发展基层民主和群众自治基础之上的。
1982年12月4日,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宪法对群众自治问题,专辟第一条,并规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基层政权的相互关系由法律规定。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设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办理本居住地区的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维护社会治安,并且向人民政府反映群众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宪法的这一规定,充分肯定了基层人民群众对村民委员会建立和发展的首创精神和实践探索,赋予了村民委员会以宪法权利和相应的法律地位。P2-5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可以从多视角、多侧面对其进行解读。然而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社会、民生等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60年是短暂的,但这60年带给中国的却是极不平凡的。60年的神州大地经历了沧桑巨变。从开国大典到60年国庆盛典,从经济战线上的三大战役到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三位,从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确立,从宜将剩勇追穷寇到建立了强大的国防军,从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从“双百”方针到体制改革后的文化事业欣欣向荣,从扫除文盲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新型国家,从翻身解放到实现小康社会,凡此种种,中国人民在每个领域无不留下发展的足迹,写就不朽的诗篇。
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问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套《共和国故事》。
《共和国故事》虽为故事,但却与戏说无关,我们不过是想借助通俗、富于感染力的文字记录这段历史。这套500册的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具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在丛书的谋篇布局上,我们尽量选取各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或深具普遍意义的若干事件加以叙述,使其能反映共和国发展的全景和脉络。为了使题目的设置不至于因大而空,我们着眼于每一重大历史事件的缘起、过程、结局、时间、地点、人物等,抓住点滴和些许小事,力求通透。
历史是复杂的,事态的发展因素也是多方面的。由于叙述者的视角、文化构成不同,对事件的认知或有不足,但这不会影响我们对整个历史事件的判断和思考,至于它能否清晰地表达出我们编辑这套书的本意,那只能交给读者去评判了。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相信它必将在我国开展的全民阅读活动中发挥大的作用,成为装备中小学图书馆、农家书屋、社区书屋、机关及企事业单位职工图书室、连队图书室等的重点选择对象。
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新中国已走过了60年的风雨历程。60年的时间在历史的长河中可谓沧海一粟。其间究竟发生了些什么,怎样发生的,过程怎样,结果如何,却非人人都清楚知道的。对此,亲身经历者或可鲜活如昨,但对后来者来说却可能只是一个概念,对某段历史的记忆影像或不存在或是模糊的。基于此,为了让年轻人,特别是青少年永远铭记共和国这段不朽的历史,我们推出了这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共和国故事》。
这套丛书可谓是一部书写红色记忆的读物,它对于了解共和国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和中国人民的伟大实践都是不可或缺的。同时,这套丛书又是一套普及性读物,既针对重点阅读人群,也适宜在全民中推广。
本书为该丛书之一,主要阐述了海选村官的有关故事。
《共和国故事》是一部反映共和国60年伟大建设实践的大型历史故事丛书,它从多个视角,多个侧面来解读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丛书汇集了在共和国历史上有深刻影响的500个重大历史事件。
本书为该丛书之一,详细讲述了海选村官的缘起背景、发展过程及其最终的历史形态,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有效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