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教育发现书系
分类
作者 李炳亭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著名教育记者李炳亭先生最新力作《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是李炳亭先生继《高效课堂22条》后的又一力作,也是山东文艺出版社“教育发现书系”2010年重点推介的教师读物。以期帮助读者们建立起高效课堂需要的一套教育教学“思想体系”。

李炳亭先生认为,所谓高效课堂的思想体系,实则就是十六个字:“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十六字,是教育教学的“灵魂”,也代表着一切的方法、技巧和出路。高效课堂要围绕着这个灵魂来构建两种关系:教学关系,变传统教学关系的“惟教”为“惟学”;师生关系,由变传统师生关系的“惟师”为“惟生”。

内容推荐

《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是对其另一著作——《高效课堂22条》的解读,旨在帮助教师建立起高效课堂需要的教育教学“思想体系”。

《我给传统课堂打0分》共分“我的教育主张”、“教育即解放”、“教师即开发”、“学校即成长”四部分,作者李炳亭在对传统课堂的批判中,回归教育本真,梳理自己的教育主张,创造性地建构了“高效课堂”的思想体系。全书有破有立,理念与方法兼具,观点切中时弊,语言辛辣老道而不失风趣。

目录

爱的”浩劫”(代序)

我的教育主张

前言:文字是镜子

1.从”文白之争“谈起

2.鲁迅让”少读中国书”

3.课堂亦有”道”

4.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

5.不教能学会吗

6.让儿童嗜学如命

7.基础教育之我见

8.成为“他自己”

9.为智慧而教

10“六字箴言“是不二法门

11.千万别”表演”

12.想法把学生“搞舒服”

13.有些人为何跳脚?

14.今天有教育家吗?

15.教育的希望在“民农”

16.杜威说.中国比日本有希望

17.逼上梁山反“传统”

18.教育的信仰是“学生”

19.没有模式的课堂叫“胡搞”

20.关于“教育”的四个隐喻

21.关于“教学”的四个隐喻

22.关于“学习”的四个隐喻

23.学校文化不可向古人下跪

教育即解放

1.开栏的话

2.教育即解放

3.教育的“问题门”

4.一把教育的“手术刀”

5.教育界的“潜规则”

6.教育界的“周老虎”

7.在实践中学习“战争”

8.课改的“补”与“建”

9.课改为什么这样难

10.课改需要“偏激”

11.教育岂能是慢的艺术

12.谁是牺牲品

13.只有“为人”的才是世界的

14.拯救“期望”

15.平静的绝望

16.基础教育的“基础”

17.新课改的“短腿”

18.输在了“起点”

19.教育是“个体”的艺术

20.课改“泥腿子现象”:

21.不能忽视的“两率”

22.高效课堂是什么

23.从课堂出发

24.高效课堂的两个基本点

教师即开发

1.教师即开发:

2.做记忆一生的教育

3.“零教案”不是盲目“减肥”

4.课堂“艺术”的忌讳

5.逼牛吃肉

6.教与学的矛盾

7.不跪着学

8.评优课“演”的是耻辱

9.剥下“名师”的画皮

10.名师,不要成为课改阻碍。

11.向真名师致敬

12.摈弃教科研“花瓶”

13.教师如何能有“三头六臂”

14.小课题研究

15.教师职业幸福的途径

16.教育是一种信仰

17.一个教师的“了”字歌

18.为什么非要限定老师讲多少

19.“导师”要变身“导学”

20.向农民学习教书

21.高效教师

22.好教师之“好”

23.把责任交给教师

24.养乌师傅的“应试教育”

25.教师的“站位”

26.变味的“对话”

27.利用儿童的“太阳能”

学校即成长

1.学生即创造

2.教室即成长

3.办学要学会“有出息”

4.找到教室的魂

5.挑战克拉克的班规

6.巧用”问题学生”资源

7.”学习能力”才是素质

8.三园与三步

9.“捻”出办学特色

10.学校的产品是课堂

11.模式就是生产力

12.实验学校的“羊头狗肉”

13.抢在红灯闪亮前

14.苦学的拷问

15.关于厌学的恐慌

16.如何看待”减负”

17.学习是一个教育事件

18.课堂教学的“核心辩证”

19.“害群之马”的借口

20.课堂“一点论”

21.不妨这样教孩子读书

22.存在就是制约

23.高效课堂的“艺术”

24.“1:6”教学法

25.学习的”导航仪”

26.学生“三宝”

27.课堂“卫道士”

28.校园这部大书

后记

试读章节

5.教育界的“潜规则”

我常常教育我的儿子应该感恩今天的教育,想一想那些至今还坐在危房里,提着半条命上课的孩子们吧,他们生命的天空何曾明丽过?

对于不幸的农村教育而言,我一直觉得,探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没有意义,当下要紧的是先解决校舍中大面积的危房问题,坚决不能让教室倾覆在孩子鲜活的肉体上。因为只要孩子还在,学校还在,文明的火种就在,中国的希望就在。

但我没有充足的理由因此刻薄地要求城市教育要担当起整个民族重振雄风的全部希望!中国教育选择的策略虽不是丢卒保车那般置农村教育于不顾,但事实存在的学校等级制等教育不公平,却无异把农村学校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不可否认,近些年我们开始对农村教育“赎罪”,实行政策性调整和资金倾斜,但积重难返的沉疴久病岂是一朝一夕能够治愈得了的?所谓均衡发展只是我们遥远的梦想,当下就需要我们在致力于改变农村教育现状的同时,指望甚至苛求城市教育带给我们希望。爱之深就责之切。

但城市教育带给我们希望了吗?谁也不能否认城市教育给了我们希望,客观地说这样的希望只是星星点灯,这样的希望记录着千千万万个普通教师宗教般的教育牺牲,他们才真正是支撑中国教育的脊梁。然而我们不能因此就讳言城市教育存在的诸多不尽如人意,讳疾忌医和妄自菲薄都不利于解决弊病,我们必须正视某些现实,蹲下身来研究问题的所在,找出内在的根本原因。但我们切忌动不动就归结于“体制”!有些人习惯这样的思维,遇到任何问题都浅薄地归结为“体制”。这是“潜规则”,好处在于谁都不需要负具体责任。

有人总结城市教育的“三大潜规则”:家教、体罚、高收费。假如侮辱体罚是师德问题,家教反映的则不仅是管理问题,有些人受家教的利益驱动,不惜以牺牲课堂效益为代价,暗示学生要学到“真功夫”赶紧掏钱。而高收费更是屡屡“令行不止”,越是大城市的名牌学校越是猖獗,什么择校费、建设费、赞助费……这一路下来不剥你三层皮那还叫名校?我们只见“限费”文件满天飞,却不曾见哪所名校因此而从良。名校既然是我们好不容易养出来的金疙瘩,自当该享受些超越“法规”之上的特权,这是不是教育界的“潜规则”我不敢说,假如你要跟着效仿,你等着吧,不用什么人举报,一准有部门会踢爆你的屁股。你是不是不服?可有些时候还真的就是只许名校“放火”,越缺钱越不许你“点灯”,不然就查你个乱收费。我不是刻意损坏我们的教育形象,或者抵触“乱收费”,错了,对于那些乱收费的学校就得施以重拳!我说的是政策面前应该一视同仁才对!否则,还真损坏了我们教育的形象。

当然谁都不能阴暗地一味放大问题,有问题是正常的,不仅是教育,哪些行业没有问题?有人热衷于做家教,自然就会有人甘心去“支教”,我们不是都曾感动过一些可歌可泣的支教事迹吗?那些匆匆的身影,曾经怎样湿润了乡村孩子温暖的目光!我有时候想,我们真的该把那些被淘汰的桌椅凳子偷偷送到乡下去,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我们都是一家人,送的是心,是情,是金子一般的城里的关爱。当然最好要避开媒体报道,别因为善举而伤了孩子的自尊,这可不是“潜规则”,能力所及让农村教育受益,不是故意设计出来的“施舍”,我以为是可以接受的。  6.教育界的“周老虎”

一个略显猥琐的普通农民所引发的万众瞩目,最初源自百姓对濒临灭绝的华南虎的热盼。虎!虎!虎!一旦“虎”跟利益沾上点边,事情变得复杂起来了。原本轻易就可戳穿的骗局,在因虎衍生出来那些看不见的诸多东西的纠缠里,环环相扣,沉沉浮浮,等到那张纸再也包不住虎时,才不得不揭示真相。

面对“周老虎”闹剧,某些人甚至有关部门的为虎作伥和不负责任的一味推诿耐人寻味。这样的荒诞再一次警示我们,当某种欲望一旦需要寻找一种附着的时候,不仅是“虎”,哪怕一只老鼠,也立刻会神奇无比。中国社会一直层出不穷的“怪现状”不独在今天才有,究其根源,恐怕与中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和人性道德有些关联,否则,我们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投机钻营者、沽名钓誉者、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充斥着历史的每一个段落,且臭名昭著!

我们教育界没有“周老虎”,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我们需防止一些欺世盗名的人,学着像周正龙那样,利用一些纸糊的年画,再借以某种身份和角色,站在电视镜头前,绘声绘色地“指鹿为马”。可怜一些不明就里又从不习惯思考的人,从此山盟海誓,庆幸跟着他看见了“真虎”,也找到了幸福。殊不知,有些人的非凡成就恰体现在让更多的人“尽入彀中”,因此你不过是人家画里的“虎”,借你说事而已,是是非非,真真假假,假如永远戳不破,就永远地“周正龙”下去!

其实要戳破还真不容易,不容易在于有人压根不想戳破!有虎在,利益就在。马克·吐温说,一个莎士比亚的“肚脐眼”够无数代人食成“胖子”。我们也可学着这样说,一只虎喂饱几个瘪三总不成问题吧?千万不可戳破,否则“虎”倒猢狲散,岂不是断了“食虎者”的后路?

即便戳不破,我们也要清楚,中国当下的教育需要我们认清楚真相。假如你充满了正义,又热爱这个行业,我们就不该迷信“虎”,更不奢望通过“虎”去拯救什么。选择教书就是选择了务实和自我献身,选择教书就是选择科学的人生态度,不迷信、不媚俗、不随波逐浪、不出卖良知、不低三下气、不助纣为虐、不利欲熏心、不自私自利……纵然有“周老虎”、“刘老虎”、“赵老虎”虎虎生成,只管埋头做咱的事,这叫走自己的路,让“虎妞虎哥哥”去耍吧!正事我们还做不完呢,不理是最好的蔑视。

还是那句话,当下的一线教育需要的不是炫目的理论,而是在研究问题中寻找行动突破,唯有行动本身才可破除对“虎”的迷信。对于教育界的“周老虎”,现在该做的不是“鉴定”照片,也不是急着请某人出来说话,而是去丛林里搜索,事实自然大白天下!

P71-74

序言

爱的“浩劫”

从校园“出发”的教育成了一个迷路的孩子。这些可怜的孩子呀,他们正遭受着一场名之日“爱”的无情洗劫。爱孩子,我们爱孩子,当爱成为最理直气壮的理由时,一切的劫杀骤然之间就变得光明磊落了。

我们爱孩子,会准许含苞待放的花朵凋零成满地落红?爱孩子,我们会忍心让孩子在痛苦的学习中挣扎,那满眼的哀怨不是谴责?爱孩子,我们会装聋作哑无视孩子的声声呼救、阵阵呐喊?爱孩子,我们明明知道教育患了疾病,却又故意拖延着不去救治?

当爱被一种成人化的功利私欲所占领时,爱就明目张胆地转化成为另一种光天化日之下的施暴。正确的爱,可能比任何教育智慧更有功德。遗憾的是,我们至今仍有那么多的“胡作非为”,都在“冒用”着爱的名义。

我们迟迟不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是怕孩子学不会,因为我们爱孩子;我们一次次用语言瞄准孩子的心灵“施暴”,是怕学生改不了,因为我们爱孩子;我们每天布置大量的作业,逼迫孩子写到子夜,是怕学生记不住,因为我们爱孩子;我们凡事都替代学生,用自己所谓的经验省略了学生必须的经历,是怕学生跌跟头,因为我们爱孩子;我们不敢组织踏青、秋游、冬天滑冰,是对学生的安全负责,因为我们爱孩子……

我们可以把毫无用处的知识强塞到孩子的脑袋里,把机械、死板的“标准化”刻在孩子的骨头上;我们可以把孩子囚禁在各色各样的笼子里,让孩子们言谈举止都像一个训练有素的“老兵”……一切都因为我们爱孩子。

当因为爱孩子而强行剥夺了他们的童年、青春时,当教育在孩子们的心灵上投下阴影时,当知识被验证却不能为孩子们今后的发展带来益处时,那么教育必须要经受无可逃遁的拷问:是精神的成长和情感的陶冶更重要,还是把孩子当成物化的学习机器,夜以继日地灌输知识技能更重要?如果是前者,那教育给予孩子的学习生活就应该是完整的、自由的,而不是片面的、破碎的、被动的;如果是后者,那结果必然是“人”的消失,激情和创造的消失带来的是幸福和快乐的陨落,岂不意味着生命的消失!教育一旦变成丧失了生命的荒岗烂滩,其展示的不是育人的功德,而是陈列杀人的功能。

真正地爱孩子,就应该放手让他们去做,给他们时间和机会,千方百计去维护他们的权益、权利,纵然在我们眼里全是“错的”,也应该尊重他们的错误;让他们完全自主地决定自己今后的方向,纵然是“失败”,也应该接受这样的失败。真正地爱孩子,就要把校园、教室和学习交还给他们,让学习成为他们个人的生活、成长的需要和生命意义的来源。真正地爱孩子,就尽可能减少“好心”的干预,以发自内心的真爱,叩击孩子的心灵之门,让他们生出浑身的“本事”,能呼风唤雨。真正地爱孩子,就要懂得爱的真谛是什么,少一点心计,多一点真诚;少一些苛责,多一些激励;少一点小我,多一点无私。

教育没有爱肯定不行,一旦多得过火,也是灾难。当下教育的很多问题,是“爱多”的问题,少一点“爱”,克制一下自己,或许是解决之道。

后记

对《高效课堂22条》的呼应

太累了,突然有一种倦怠感。

连续两个月,我总共休息的时间是两个下午。我所谓的休息,是能够安静地坐在办公室里写字,而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每天穿梭于机场、酒店和学校,而写稿子无一例外地放在了晚上,无论多晚,或者说无论我有多么疲惫,我都必须硬撑着完成我给自己布置的“作业”,当然还有作为记者的基本写作任务。要是没有这个“作业”,或许就不会有这本书的问世。可以这样说,这本书是我历时一年,用很多个夜晚,硬生生“挤”出来的。当然我还要感谢我的同事马朝宏,她是我专栏的责编,这本书是她向我约稿,并不断催促我交稿的结果。怎么说呢,这本书,纸背上透着无数个城市的夜色,纸页间粘着米粒一样的疲惫。这样拼命地工作,当然对于我不单是一种强烈的“偏执”,除此外,则自认为肩负着一种责任。正如我对老婆说的那样,地球离了我一定会转,但转成什么样,真的不太好说,呵呵,权当一个疯子的自慰吧。我的朋友李南沉先生说,做事的人需要有疯子和无赖精神,尽管他解释说,无赖者无可依赖也,但之于我,则领悟到的是另一层含义,“费厄泼赖”当然很好,但貌似“无厘头”的强攻有时候是不得不作出的选择,其实,所谓的“倦怠”也大抵来自于某种的“被胁迫”。教育带给我的“宗教感”,令我焦虑、急迫、愤怒甚至总觉得无处可遁,我把首当其冲视为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某人说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这个“地狱”之于我或许比较有意义。

拙著《高效课堂22条》出版之后,短短数月间即已六次加印,有许多学校好像人手一册,说是权当“照虎画猫”,这颇让我惶恐。不是我不自信,明明目空一切却又装着说一些诸如“限于本人学识”之类的废话以示谦虚,我没空做作地扯些鸟蛋,我一向认为,假如连人都不真,文字会真?鬼才信呢。我是担心,是否会因为过多地谈一些课改的“技术和方法”,会给一些读者传递这样的信息:课改是方法的改良!假如读者掏腰包买了我的书,读了却生发出这样的判断,那就是我在误导读者,或者说是我在自我“打击”高效课堂这项伟大的事业。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担心,我因而很是迫切地要出版这本书,来用作对《高效课堂22条》一书的“解读”,以期帮助读者们建立起高效课堂需要的一套教育教学“思想体系”。这很重要!假如离开了这个“思想体系”的支撑,高效课堂的“技术和方法”就难以实现。还可以这样说,假如《高效课堂22条》是“种子”,这本书姑且称为“土壤”吧。

我还是要借这篇《后记》,来阐述“高效课堂”。

请诸君千万不可单纯从字面上简单理解“高效课堂”,或者从传统课堂的“低效”、“无效”甚至“负效”上认为我们只是在追求“课上”的高效益。错了,高效课堂,我一直用十个字来概述,叫“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超市”所体现的是我们主张的尊重差异,实施个性教学,通过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从自身的“学情”出发,“自我”发现问题,并“自选”解决方案。而“超市”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先要给学生时间和机会,允许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狂欢”呢?这个词汇无数次让我激动不已,假如我们的课堂是一场“狂欢”,请问学生会厌学吗,或者因为厌学而选择自杀吗?如果你仍然觉得这十个字的概括有问题,那我可以试图“学术”一点,说高效课堂要具有三性:主动性、生动性、生成性。缺一性都不可称为高效课堂。三性具备也便“知识超市、生命狂欢”了。

所谓高效课堂的思想体系,其实就是十六个字: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发展学生。这十六字,是教育教学的“灵魂”,也代表着一切的方法、技巧和出路。假如非要把十六个字拆分的话,我认为我们首先应做的则是“相信学生”,这是立足点,也是教育教学的原则和精髓。其实,仔细想想,传统课堂的最大问题不恰恰集中暴露在“不相信”上吗?不相信是什么,是怀疑,是担心,是猜忌,是包办,是替代,是干预,是批评,是重复和死记硬背。相信了,才会“还给”和“交付”,才会有平等对话,才会有生亦师、师亦生的师生相长,才会让每一位学生拥有各自不同的学习经历,才会有学习能力的生长,才会摆脱“苦学、苦撑、苦熬”和繁重的作业,才会让课堂散发着“人性”的光芒,才配有资格称为“育人”,才会让学生有真正的发展,才会让每一个生命拥有未来……

而解放呢,我不希望至今仍然还有人在说,高效课堂是对教师权益的剥夺!错了。请问,传统课堂给予教师的那叫什么权益?难道蜡烛、春蚕、园丁、铺路石代表的就是教师的权益?如果仅仅是这样的权益,我以为不要最好,要了且沉迷其中的一些人把持课堂,正是教育最大的悲哀所在。其实,在这篇《后记》里我的关注点不是谈教师权益问题,我是想尽可能贴近教育的本质去谈关于“人”的问题,我一向认为如果脱离开这个问题去谈教师的职业,那实在是对教师的轻蔑和侮辱。可该如何谈论这个敏感的话题呢?搞不好,会好心没有好报,这些年遭受到的误解很大部分正是好心没好报的结果。我当然不是在指责教师们不明辨是非,或者批评教师们代表着传统和保守,我是说,必须正视教师作为“人”的存在,教育然后才能生发出意义。和我观点相近的人是赵丰平,他说,教育是“一群不完美的人带领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走向完美”。这句话说得实在是好,好就好在,我们终于开始正视教师这个群体的“不完美”,开始第一次把教师当成一个“人”来看待。传统教育对教师的“神话”,在我看来恰是对教师们有预谋的作践,“神”的对面是“鬼”,今天教师形象的下滑和精神存在的沦丧,正是长期不把教师当“人”的结果。而高效课堂则一直主张,学生的解放首先源白干教师的解放,没有教师的解放岂会有学生的解放?致力于教师的解放,是源于我们早就认识到“有什么样的教师才会有什么样的课堂”,而有什么样的课堂决定着有什么样的教育,有什么样的教育才会有什么样的国家和民众!斩断那些套在教师和学生身上的一道道绳索吧,让他们能够自由、舒展、微笑,“像人一样活着”。

再说“利用”,这个词很像是“贬义词”。有人建议说,咱可否换另外一个词汇代替,比如发动、激发、依赖什么的。我说不可以,为什么?谁见过传统课堂把学生当成过“资源”加以研究、开发和利用的?因此我们才会对“教法”的研究津津有味。我不是说不可以研究教法,我是说相比教法的研究,是否对“学法”和学生的研究同样不可忽视呢?可在我们的习惯说法里,学生是“被教育者”,而教师是“施教者”。用不着详细解读吧,我的用意很明显,那就是提醒所有的“施教者”,你千万别忘记学生的存在,研究他们、开发他们,并且要“利用”他们,让他们在“自己”处理好自己“分内”事的同时,不要忘记还有自己的伙伴等待着“救助”,你得让学生乐于去帮助他人,并且以此体尝到助人的乐趣。团队与合作精神的培养,我们这个民族难道当下不需要吗?

而发展学生应该是一切教育的的出发点和终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史根东博士说,学校要培养儿童“可持续发展能力”,而课堂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基础学习能力”。我们解读高效课堂时这样解读“素质教育”的“素质”这个概念:“学习能力是主要素质。”离开了学习能力,仅仅把课堂定位在掌握知识上,郭振有先生说,那无疑等于“驮着书本的驴子”,形象极了。而学习能力的生成在哪里?一切尽在一个字:动!因此高效课堂主张必须让学生“动”。动什么?身动、心动、神动。一动,知识就变成了能力,能力就生成了智慧。传统课堂不让动,动是违反纪律的,要静,静到什么程度?连针掉在地上都要听得见声音。可惜,现在课堂里没“针”了,但有一种眼光和呵斥,比针还锋利!

我不能再展开细说,我得学会惜字如金,围绕着“核心”把高效课堂阐述清楚。现在,有了这十六字的“灵魂”,好了,让我们一切围绕着这个灵魂来构建两个关系。教学关系,变传统教学关系的“惟教”为“惟学”;师生关系,变传统师生关系的“惟师”为“惟生”。这一变,有人说是“颠覆”!我实在不想再纠缠于是否是“颠覆”。一谈“颠覆”,很多人就不舒服,不舒服倒也罢了,关键是他老是给你添乱。我时间宝贵,还真没工夫理会,我现在真的很“聪明”,呵呵,尽量不招惹行不?爱咋着咋着,井水河水,既然对传统有瘾,那好,干脆把课堂开进原始社会得了。只是可怜那些正被人载往原始社会的不幸的孩子,交到这些开倒车者的手里,可怜的孩子呀,回头没岸!所以说教育要么是功德,要么是罪过!但有些人一直拿着罪过当功德。千万不能以升学率作为教育判断的依据,有些是偷来的、抢来的、逼来的,有些是饮鸩止渴换来的,什么毒药喝多了都会药性发作,今天不发,明天不发,当总有一天发作时,就像李锦涛老爷子所说,教育到了最危险的时刻了。我们咬着牙也要重建“两惟”,一刻不停地摇旗呐喊,就是希望有更多的人听见声音,听得多了就会有人尝试着跟我们去做。能改变一个老师,就有可能让五十个生命得以滋润,这样一点点做下来,不信东风唤不回。让中国的孩子因为高效课堂而改变,我这样说,你不会以为我痴人说梦吧,还就真痴了,也正好呼应南沉兄的说法。

既然这本书是作为《高效课堂22条》一书的“呼应”,我则对课堂不做详细的阐述,诸如我们现在正推进的什么如何抓好教学三段、课上四主、课堂五步三查……这些东东,统统没什么难的。我说了,课改其实很简单,只要建立了高效课堂的思想体系,那么有什么观念就有什么方法。别光埋头研究方法,研究多了就变成“学究”了,满肚子里的文化和满肚子脂肪区别不大。

此刻,我是在南京参加中国名校共同体的年会。作为发起人和操作者,两年来,我们的队伍已经壮大到了22个省市40余家发起校400余家成员校,如今这股力量已不容小觑。正因此我才倍感更大的压力,才和刘文、杨智念叨着说“倦怠”。或许过了今晚,我又兴致勃发了,我这个人最大的特别是老以为自己很重要,所以才不能垮下,就这个理由,中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4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