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
和蔼的春光,
充满了鸳鸯的池塘;
快辞别寂寞的梦乡,
来和我摸一会鱼儿,折一枝海棠。
——《醒!醒!》
这首诗便是召唤。
志摩,你或许不知,江南亦是我心头的一个情结。江南小镇,多适合花下煎茶,柳下访陌。一页黛瓦或一块青石蕴藏的秘密,比三生的情缘更动人。顺手采一茎荷香,舀一把月光,随即就可入诗入酒,邻座软糯的吴语,焰火一般柔美幽凉。
生养之地,是上天对你的第一次赐福。
我只恨自己晚生了近百年。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忆吹箫”,那是多少痴情人的梦。
你是手把海棠的故人,袖中藏着春光与诗句。而此时,告别梦乡,我只能顺着你的诗意,沿着清越的欸乃之声,踏着一阶一阶的苔藓,向池塘里的鱼儿和鸳鸯问路,去你的小镇寻你。
浙江。海宁。硖石小镇历史悠久,古时曾依次是四县县城,自唐永徽六年(655)县治南迁后,因东、西两山隔村而对,夹水迤逦,更名为“硖石”。硖河于镇中贯穿而过,又支流横生,便就有了棋子一般洒落的枕河人家,绿石小桥,长廊蔽日。开门可见河,倚窗可听船,一切自有迷人风韵。
硖石保宁坊有一座四进深的老宅。宅内良木静婉,藤花绕墙,偶有虫鸣鸟语停驻檐角墙根,环境极为灵秀古幽。住的是富商徐申如一家。徐家在明正德年间就开始经商,到了徐申如这一代,已有多处产业,家境颇为殷实。
1897年1月15日,徐夫人在北厢楼中产得一子。按族谱排列,取名章垿,字槱森,因为与申如先生同一生肖,又得名幼申,寓意父子血脉的延续和继承。
幼申,彼时的你尚是无邪的婴孩,只会在锦缎中用透明的眼神观望周遭的富贵与荣宠。你的身边环绕着香甜的阳光、爱意、温暖,若说于人世还有任何的不可承受,亦会在你的面前,瞬间落地成灰。
在你周岁之时,按照江南风俗,家中为你庆贺“啐盘之喜”。
那一天,你的雕花小床前设有大案,摆满了各类物什:印章、经书、笔、墨、纸、砚、算盘、钱币、账册、首饰、花朵、胭脂、吃食、玩具……由你随意抓取,以此来预测你的前途和性情。
申如先生注视着眼前的小小麟儿,严谨、期许、慈爱。而你的掌心还未来得及触碰任何一件物品,就被一位莽撞的僧人打断。僧人法号志恢,他闯入厢房,自称能摩骨算命,预知乾坤。他伸出枯瘦的手掌在你头上来回抚摩,目光炯然,喃喃而语。半晌,仅留下一句“此子日后必成大器”,即飘然而去。
于是,申如先生给你取名志摩。他深信你日后可成大器,一如我深信佛性与诗性可以通灵。
我们不懂得从薄薄的两个字里推算命运的流转变迁,但凡间事终是冥冥之中自有注定。名字可以是一生的佑护,亦可以是一生的宿果。他希望你有天能为徐家光耀门楣,兴旺家业,可是多年以后,你新月诗人的名气,以及夹带的感情上的叛逆锋芒,还是偏离了他想要的方式,还是灼伤了他。
而那时,你对此一无所知。
是的,活得纯真简单多好,活得懵懂无知多好,像我们的童年一样。
早上——太阳在山坡上笑,
太阳在山坡上叫:——
看羊的,你来吧,
这里有粉嫩的草,鲜甜的料,
好把你的老山羊,小山羊,喂个滚饱;
小孩们你们也来吧,
这里有大树,有石洞,有蚱蜢,有小鸟,
快来捉一会盲藏,豁一个虎跳。
中上——太阳在山腰里笑,
太阳在山坳里叫:——
游山的你们来吧,
这里来望望天,望望田,消消遣,
忘记你的心事,丢掉你的烦恼;
叫化子们你们也来吧,
这里来偎火热的太阳,胜如一件棉袄,
还有香客的布施,岂不是好?
晚上——太阳已经躲好,
太阳已经去了:——
野鬼们你们来吧,
黑巍巍的星光,照着冷清清的庙,
树林里有只猫头鹰,半天里有只九头鸟;
来吧,来吧,一齐来吧,
撞开你的顶头板,唱起你的追魂调,
那边来了个和尚,快去耍他一个灵魂出窍!
——《东山小曲》
花牛在草地里做梦,太阳偷渡了西山的青峰。
童年是一首小诗,粉嫩、鲜美、欢快,写在日光照耀的山坡上,写在山羊奔跑的青草里,自有纯洁的小生灵笑着拍手为你唱和。大树、石洞、蚱蜢、小鸟、迷藏、虎跳、星光、猫头鹰、九头鸟……奏响属于你的东山小曲。唱着唱着,凉风就起来了,吹动你手里的纸风筝。风筝带着你的欢笑,飞过小桥古巷,飞过剪水的舟楫,飞过垂柳荫下莲子的醇香……那是属于你的乡村音籁,满是老时日的味道,真好。
我想我亦应该去看看1907年的开智学堂。
学堂是废除科举制度后,镇里开办的第一所学堂,与西寺相邻。那里古树森森,香火绕山,还有石洞幽幻奇绝。暮鼓晨钟悠悠飘扬在缥碧的穹天下,遥遥鼓荡耳膜,伫立山巅俯瞰小镇,正是“万室涌鱼鳞”。你性情聪慧、心思明朗,在那里读书,从师张树森先生,每年考试成绩都是第一。你写的一篇《论哥舒翰潼关之败》俨然已极具古文功底:
“夫禄山甫叛,而河北二十四郡,望风瓦解,其势不可谓不盛,其锋不可谓不锐。乘胜渡河,鼓行而西,岂有以壮健勇猛之师,骤变而为羸弱顽皮之卒哉?其匿精锐以示弱,是冒顿饵汉高之奸谋也。若以为可败而轻之,适足以中其计耳,其不丧师辰辱国者鲜矣!”
后来,我在郁达夫的文字里,瞧见过你少年时的模样。总感觉你身上有一种属于宗教的神秘爱怜。你戴金边眼镜,穿青布长衫,整洁的衣襟上蘸满墨汁的芬芳。阳光和书香像一双慈爱的大手,抚摩你的赤子之心。温雅清淡的山光水色,滋养着你的性灵。
1910年春,你离开家乡进入杭州府一中学习。以每次期终考试年级第一名的成绩担任年级长。你入学不久,郁达夫便从嘉兴转学而来。多年后,郁达夫写到那段中学时光,不禁感慨万千。他说自己刚转学过来时像只缩在壳中的蜗牛,而你热情机灵,很快就和他成为了好友,一起淘气,一起吸引同学们的注意。他如是回忆对你的最初印象:
“而尤其使我惊异的,是那个头大尾巴小,戴着金边近视眼镜的顽皮小孩,平时那样的不用功,那样的爱看小说——他平时拿在手里的总是一卷有光纸上印着石印细字的小本子——而考起来或作起文来却总是分数得得最多的一个。”
1911年秋,辛亥革命爆发,学校被迫停课,学生们只能休学各自回家。虽然革命的浪潮很快平息,但那浪潮带来的冲击却深深地停留在了你的心里。复学后,你受梁启超先生的影响,开始关心国事、科学,并在文学方面呈现出了强烈的兴趣与惊人的天赋。
你在校刊上发表文章,那篇《论小说与社会关系》洋洋洒洒千余字,亦伶俐,亦激扬,十足的性情,又十足的冷思,讨论如何以文字改良于民风,继而裨益于社会,像一首长长的警世诗,笔锋若刀,绝美而凌厉。
重新开课后,你的友人郁达夫已经离开了诗意的南国,随着兄长去了遥远的日本。
江南的日月星辰,作别的只是民谣一般的年岁。青山高,云水长,古石在青涩少年的眼中,一次又一次涨满碧绿的苔痕。雁鸣落在水乡,弥漫上层层的光影尘埃。而那相处半年的情谊,足以令你们一生怀想。P003-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