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坤、姜勇、窦可阳所著的《周易经传美学通论》体现的创新之处在于:(1)它攻克了《易经》美学研究的难题,最大限度地对其包含的美学思想作钩沉,推进学界研究由“传”到“经”的延伸和溯源。(2)它找到了“经”、“传”美学思想的差异与联系,纳儒、道、诸子美学于其间,使上古美学思想的研究呈现出以《周易》为枢纽的系统性,对于先秦美学思想研究的内在建构,提供了一种新的学术范式。(3)它打通了《周易》美学与文学理论、书画理论多个领域的关联。以上创新,对学术研究是有重要贡献的。
张锡坤、姜勇、窦可阳所著的《周易经传美学通论》的核心立意,乃不满于近百年来易学界形成的《周易》“经传分观”论,而提出“经传贯通”的要求和主张。作者认为,易学由《经》到《传》的发展,当视作一个解释性创作的历程。要真正接近作为易学经典文本的《易经》与《易传》,讨论其中的美学观念,就必须对二者进行整合性的处置和理解,走出“经传分离”的误区。此即《周易经传美学通论》称为“通论”的用意所在——“通”,既是全整、通盘之“通”,也是贯通《经》《传》之“通”,以此打破经传美学研究严重失衡的现状。
自序
第一章 引论:《易经》与《易传》的关联
第一节 “易与天地准”:问题的缘起
“易与天地准”:一个循环论证/阐释循环之理论正可以成为经传
关系解读的理论参照/“经传分观”说打破了易学中阐释的循环/由此
引发的三层次问题:《易传》解经之合理性,《易经》的历史存在,何种
《易经》才是真实的存在
第二节 原始卜筮与人的本性
对卜筮之《易》的研究应该回到卜筮本身,而不能轻率地称其为
“迷信”/对“《易经》是迷信之书”、“非理性”的一般回应/卜筮的社会
理性/卜筮程序操控的基本精神/龟卜何以被筮占取代/结论
第三节 作为接受文本的《易经》
作为接受文本的易经是一个意向性的接受客体/言的层次:卦爻
符号与卦爻辞/象的层次:象数的超越性与象数的自觉/意的层次:潜
藏在易经中的生命意识
第二章 《易经》美学意蕴的定位
第三章 《易传》美学思想之精髓
第四章 《周易》“明美”专论
第五章 《周易》与中国美学的审美观照
第六章 《周易》与中国诗学的“以悲为美”
第七章 文的渊源与《周易》之文
第八章 《易传》与《文心雕龙》
第九章 “易道阴阳”与“气韵”
第十章 《周易》与“象思维”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