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人类思维中最致命的错误
分类 人文社科-心理-心理学百科
作者 (美)罗伯特·伯顿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不要再相信,有很多灵感的人是天生聪慧的人;不要再相信,胆小鬼比冒失鬼更小心谨慎!最具颠覆性的人类思维大揭秘,深入探索我们做出判断时的潜意识,彻底挑战我们深信不疑的观念!

本书为我们打开更宽广的思维空间!!!

内容推荐

作者试图理解我们为什么以及如何会出现这样的情感,这本书就是作者苦苦思索的产物。大脑跟任何一种复杂的生物系统一样,可能具备某种自我监控系统——一套向自觉意识报告的信号,告诉自觉意识,潜意识正在进行什么思维。

编者希望《人类思维中最致命的错误》一书能让读者意识到这种确定感的内在限制,作者当初并没有奢望会有多少人来读这本书,写这本书主要是用于记录自己对人性的解剖,算是个人日志而已。

目录

序言 不经大脑的结论

第1章 遇到打劫,你会向劫匪开枪吗

第2章 你对同一件事的记忆为什么会改变

第3章 似曾相识感来自我们做过的梦吗

第4章 为什么有人总感觉门没锁好

第5章 “闪光”让你想到的是摇滚音乐会还是电线短路

第6章 鼻子先撞到了门,为什么脚趾头也觉得疼

第7章 为什么有人会喜欢背字典

第8章 为什么冒失鬼和胆小鬼都爱赌上一把

第9章 为什么灵感总惠顾某些幸运的人

第10章 医生怎么会相信爱情能治愈红斑狼疮

第11章 谁能让我们得永生,科学还是神

第12章 你蓄谋了20年的事,为什么天知地知,就是你自己不知

后记 知识最重要的产物就是无知

试读章节

满脸通红的泌尿科医生打断了我的话,坚持要病理学家承认他是错误的。病理学家拒绝承认自己是错误的,转而向我说:“告诉他们,伯顿,当时你不是跟我一起在酒吧里吗?”

“饶了我吧,我记不得了。”

“不可能,”两名交战的医生同时说,“大家都记得肯尼迪被暗杀事件。”

当你做不出来数学题目、物理题目的时候,父母和老师总是叫你再努力些,再好好想想。你的知识干涸了,但他们认为更多的努力能在干涸的知识和感到理解之间架起桥梁。要是不这么想,我们就会在刚刚感觉问题无法理解时立刻放弃思考。逻辑和推理很少是令人信服的,因此我们开始凭空想象。

那么,到底该采用什么来弥补失踪的知道感呢?是应该更用心地去想,还是应该更漫不经心、顺其自然?让我们先来看看一种奇怪的现象——盲视,也许这是研究知道感缺失的最佳例子。

眼睛看不见,脑子看得见

一位病人中风了,中风破坏了他大脑的一部分,使他无法意识到自己看到了东西。现在,打开他眼前的灯。病人说他什么都看不到,可他却能相当准确地指出手电筒亮灯的位置。他觉得自己是乱猜的,但是他不知道,任何猜测都不可能做到如此准确。

这怎么可能呢?

当有物体迅速靠近或者远离的时候,我们会把头转到那个方向,以让眼睛探测是否有危险。即刻的反应比耗时的、有意识的感知和深思熟虑更有进化上的意义。从广义上讲,你可以说大脑的某些区域“看到”了危险,但没有将看得见的图像发送到意识里。

盲视病人的视觉定位和导航系统是原始的、无意识的。病人在潜意识里察觉了光线的位置,但没有引发知道感,因为这种觉察到不了大脑,所以无法产生任何感觉。因此,病人坚持声称他没看到光线,但他显然对光线的位置有一种潜意识的知晓,只是他并不知道自己知道什么。

从盲视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知道和对这种知道的意识之间是相互脱节的。不受我们的控制。盲视通常因中风引起,这样的病例十分罕见,但是,知道感的错误表达却是日常现象。我们从思考自己的回忆开始,来看看知道感的各种错误表达。

我千真万确地记得

想想看,肯尼迪被暗杀的时候你在哪儿?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爆炸的时候你在哪儿?纽约世贸中心遭到空袭的时候你又在哪儿?现在再问问自己,你对那些回忆有多确定。如果你觉得非常确定,那么请继续保持这种感觉,然后读读下面的“挑战者”号研究案例。如果你不记得自己当时在哪儿,就问问自己是如何知道自己不记得的。不管你是否记得自己在哪里,你都要努力弄清楚你对这种回忆的确定程度。

在“挑战者”号爆炸的那天,研究。闪光灯效应”记忆(对极度戏剧化事件的回忆)的心理学家乌尔里克·奈瑟(Ulric Neisser)让他班上的106名学生写下他们是如何听到爆炸消息的,以及当时他们在哪里、在干什么,听到爆炸消息是什么样的感觉。两年半后,他们再次接受了访谈,结果显示:25%的学生所说的跟他们原来日记记录的截然不同,一大半人错得不算太离谱;真正把所有细节都写正确的人不足10%。然而,在他们看到原来写的日记前,大多数学生都认为自己的记忆正确无误。

我们只能无奈地承认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的事实。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曾亲眼看过一件事随着人们的重述而不断发生变化。在很多次家庭聚会上,我们都听到曾经熟悉的共同经历变得说不清楚,对同一件事情常常会出现截然不同的描述,但是大家又都坚持自己的说法。所以说,看到自己的记忆跟写的日记不一样也没什么好奇怪的。然而在挑战者号研究中,学生们面对他们自相矛盾的记述时的反应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许多人都信誓旦旦地说自己错误的记忆是正确的,就算把他们自己亲笔写的日记给他们看也无济于事,一个学生竟然这样解释道:“这的确是我的笔迹,但事情不是那样的。”P14-16

序言

“我们是如何知道自己所知的事物的?”从我记事开始,我就一直痴迷于这个问题。在我做神经学者的40年中,我逐渐开始觉得,我们对自己思维的看法原来并非基于对自觉意识的理性分析。科学证据越来越清晰地表明,我们可能是借助某些非自觉的情感来判断我们的思维的,例如知道感、确信感和确定感。这样的情感既会让我们坠入爱河,也会让我们勃然大怒。

我试图理解我们为什么以及如何会出现这样的情感,这本书就是我苦苦思索的产物。我意识到,大脑跟任何一种复杂的生物系统一样,可能具备某种自我监控系统——一套向自觉意识报告的信号,告诉自觉意识,潜意识正在进行什么思维。

举例来说,我们通过复杂的识别模式来识别面孔,这种识别模式在意识之外进行(通过潜意识的大脑机制进行)。而后,潜意识让我们的自觉意识认出我们所识别的面孔。这两种完全不同的机制通常被视做一个整体,其中一个机制负责识别面孔(认知行为),另一个负责通知我们(识别感)。

思维不仅包含思维行为,还隐含着对思维本性和品质的感觉,理解这种二元化能让人豁然开朗。这种认识重塑了我看待个人生活和公共生活方方面面的方式,也让我逐渐意识到,当今最大的社会问题有很多都源自我们的确定感。以这种确定感为基础的就是,认为自己已经通过深思熟虑、逻辑推理、理性分析确定了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人们总是认为这种确定的感觉是通过辛辛苦苦的理性分析得来的,因而很难听从不同意见。

举例来说:不管有多明显的迹象表明全球正在变暖,也还有人竭尽全力地反对这一看法;不管有多么确凿的证据证明进化论的正确性,也还有人严格遵从圣经的创世论,坚决不肯接受进化论;不管看什么电视新闻节目、看什么报纸报道,你都会看到有些人坚决维护某些最不可思议、最不可理喻、最违背逻辑的观点,似乎这些观点正确得不得了。悲哀的是,每个发言人都完全相信自己的观点来自严密的逻辑分析,但事实上,他们是受到自己生物构造的诱导才产生了无意识的确定感。

我希望《人类思维中最致命的错误》一书能让读者意识到这种确定感的内在限制,但是坦白说,我当初并没有奢望会有多少人来读这本书,我写这本书主要是用于记录自己对人性的解剖,算是个人日志而已。

让我出乎意料、喜出望外的是,这本书竟然赢得了公众的认可。似乎我的书解释了为什么人们在思考严肃的社会问题时很难做到思想开明。不计其数的读者都分享自己的经验,来描述确定感是如何毁掉了公众舆论的。一直鼓舞我的是,本书引起的反应颇为广泛,涵盖了政治、哲学、宗教等领域的观点。

于是,我把这些广泛的反应当做大众的深刻需求,大家都希望能超越表面的东西,认清诸多问题的本质。如果本书能削弱一些确定性,也许我们就能把世界变成更美好的家园。

后记

知道感、熟悉感、陌生感和真实感不仅仅是与复杂的局部癫痫发作和颞叶脑刺激有关的神经性好奇心。它们并不十分符合心理功能的标准类别,这跟情感、情绪或思想不同。它们总体上代表着心理活动某个独立类型的某些方面:一个让我们产生意识的内在监控系统,它可以让我们意识到我们的思想,从而产生影响,并进行判断和评估。

正确或错误的感觉来自哪里

最明显的类推法就是身体上各种感官系统的原理:通过视听,我们与周围的世界保持联络。我们还有很多独一无二的感官功能,可以评估自己的内部系统。当我们的身体需要食物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饥饿;当我们脱水需要水的时候,我们就会感到口渴。如果我们具备将自己和外部世界联系在一起的感官系统,并由这些感官系统通知我们身体的内在需求,那么我们也可能具备一个感官系统,以告知我们意识在做什么。为了意识到思考,我们需要一种感受来告诉我们:我们正在思考。为了奖励学习认知,我们需要有步入正轨的感觉或者正确感,而且有类似感觉可以奖赏和鼓励尚未证实的思想——也就是那些最终会变成有益新思路的遐想和随感。

为了成为强有力的有效奖励,知道感和确信感这些感受必须感觉上去像是有自觉意识的、经过深思熟虑的论断。结果,大脑形成了一系列感觉上去像是思想却又不是思想的心理感受。

这些无法控制的随意感觉确实是意识的感受,而作为感受,它们受到所有感官系统中各种常见的感知幻象的影响。例如,时间体验中的暂时性改变在视觉系统中每天都在发生(飞来的垒球的实例)。将这种理解运用到心理状态中就有助于我们看到,知道感事实上早于思想产生,还负责将思想带入意识,但它看上去似乎是对想法的回应(例如“这肯定是伊兹家”的实例)。

大脑的多层次结构是沿着神经网络总路线组成的,理解这一点还可以让我们明白,这种心理感受系统是思想形成的必要组成部分。我在第5章描述了更广泛的神经网络结构中的每个神经网络,并把它们比拟成一个更大的社区中的一个成员。当一个问题提出来时(输入),每个社区成员手中都有一张票。一旦所有的票都统计出来(隐藏层的计算),就会得出一个最终决定(输出)。现在想象一下,在一个神经网络系统中,每个社区成员都代表一种心理状态——从知道感到熟悉感、怪诞感或真实感。最终的票数统计将决定我们如何看待一个想法,包括这个想法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在还没有读到答案之前,评估描述风筝那段话的神经网络的社区成员会投票给不熟悉感、陌生感,甚至是怪诞感或不真实感,而没人投票给理解感。当“风筝”这一解释信息被输入进去时,代表陌生和不熟悉的委员会突然沉默,而代表熟悉——“是的,那是正确的”和确信感的委员就会凌驾于这些委员之上。最终表现出来的结果就是,这个解释感觉上去是正确的。

一旦将这段话代表风筝的结论被嵌入到意识中,正确感就不会被自觉意识驱逐出去或贬低,我们可以自觉地输入新的相反信息。不过,只有神经网络系统中的隐藏层会重新权衡这些信息的价值。

这本书的核心信息是:知道感、正确感、确信感和确定感并不是反复揣摩得出的结论。也不是自觉意识的选择。它们是自动发生在我们身上的心理感觉。

有看法更公允

我们看魔术时会哈哈大笑,我们创建出定理以解释为什么一半浸在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我们却无法通过训练让自己看到赌博游戏中让人永远也赢不了的花招。然而,我们可以告诉自己:我们正在受骗,不要相信自己的眼睛。我们可以把这个把戏当成知道感的典型。神经科学家需要说明生理学原理,而我们需要质疑感觉,最基本的做法就从质疑“我知道”这旬话开始。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知道的标准定义是:直接认知、清晰或者确定地领会、认为绝对正确,这与我们目前对大脑功能的理解不同。神经科学家告诉我们,知道具有局限性,我们必须设法把这种局限性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去。如果把这个简单的原理应用到挑战者号的研究中去,那么学生就不会再说:“那是我的日记,是我写的字,但事实确实不是这样的。”而是会学着说:“那是我的日记,但是感觉不对劲儿了。”也许最简单的解决办法就是用我认为代替我知道。当医生面对一种未经验证的内在感觉时,他可能会说“虽然没有足够的证据,但是我认为这种疗法有效”,而不是“我确定这种疗法有效”。同样地,科学家这样说会更好:“鉴于强有力的证据,我认为进化论是正确的。”

我意识到最后这句话违背了一些人的本质——那些人奋力拼搏,建立起科学体系,并把科学当做判断外部世界事实的方法。当你意识到你正在掉进宗教狂热分子、庸医和曲解词义的政治家的圈套时,就会感觉厌恶。然而,用“认为”代替“知道”并没有否定科学知识,而只是将一个千辛万苦获得的事实从确定状态转变成了可能状态。说进化是“极其有可能”的而不是“绝对确定的”并不会降低它的论据力度,反倒会有助于实现一个更为根本的目标。

以前在某些情况下我会说“我知道”,现在再遇到这些情况时我会说“我认为”,这么做可以不断提醒自己。知道和客观具有局限性。同时,我被迫去思考相反观点违背真理本质的可能性,对那些宣称“知道自己是正确的”的人,我可以用无可辩驳的反证予以反驳。在从99.9999%的可能跳跃到100%的确定的过程中,我们放弃了对自相矛盾观点的宽容。

这只是个人见解,而不是真理

相关的思考就是把感觉到的知晓——例如知觉和内在感觉与来自经过经验主义验证的知道区分开来。任何不能接受独立验证的思想都应该被看做一种个人见解。莎士比亚并没有要求让我们把哈姆雷特看做是一种普遍真理的代表,我们是根据艺术标准、文学和个人体验来接受他、评判他的。哈姆雷特既非正确也非错误。如果将来发现哈姆雷特有种躁狂症基因,那么我们有权重新鉴定我们对哈姆雷特母子关系的最初诠释。哈姆雷特是一种见解,最后几个章节中的引文同样是一种见解。不管一个人表面上看起来是多么的通情达理。多么的有说服力,他都会以一种个人特有的感知力去寻求这种感知力本身在外部世界的反映。每个作家的个人目的感都推动他本人提出论点、挑选论据,最终得出结论。相应地,这些想法应该被断定为见解,而不是肯定会得到普遍认同的必要推理线路。

为了不再宣称绝对的“知道”和确定,大众心理学需要探索出心理感受是如何在形成和塑造我们的思想的过程中起关键作用的。在我们信任内在感觉时,就不会再继续主张绝对理性的潜意识或声称知道何时相信内在感觉。我们需要重新思考思想的真正本质,并认识到种种认知局限是无可避免的。

同时,如果科学的目标是逐渐铲除根深蒂固的迷信。那么它就必须被看做是更具吸引力、使人感觉更舒服的另一种选择。而不是富有煽动性的狂热演讲。也不是明显带有一丝屈尊俯就的对抗。如果被迫从推理和目的感中间做出选择,那么我们大部分人都会站在目的感这边。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这种明显的选择甚至不是一个完全自觉的决定。如果科学现在还没有削弱这些信念,那么似乎再多的努力也不可能奇迹般地扭转局势。

在人性化与理性之间游弋

这些讨论所提出的问题跟安慰疗法中固有的道德问题一样。简单地说,安慰效应是一种具有真实价值的错误信念。坚持认为没有灵魂或者没有来生,在道德上等同于消除来自于一种非科学信念的安慰效应。A先生的伪关节手术让他又能轻松地行走了,但谁都不该推荐伪关节手术,因为潜在的负面后果太严重了。然而,许多医生却轻易推荐较为缓和但未经验证的疗病法。

答案鲜有全对或全错。即使一种疗法本身没有风险也不需要费用,但是错误地表达它的益处本身也具有长期的负面效应,最严重的后果就是让医患之间的信任土崩瓦解。另一方面,由于安慰疗法在理性上不足为信就摒弃所有的安慰疗法也会引发一系列问题,不过,没有简单的解决办法,也没有正确的答案,我们每个人都会根据我们自己的生物学和体验计算风险和收益。

这种对立面的平衡扩展到现代思维的各个方面。例如,问某人是否想采用安慰疗法是说不通的,因为这么一问就会让它失去原本会带来的益处。同理,如何对自我进行一场合情合理的探讨尚不明确,因为自我既保持了科学的完整性——自我是一种突生现象而不是独立存在的实体,还使我们感觉自己是人而不是简单的机体。我无法想象,如果我们完全认同自己只不过是来自“无思维能力的”神经元的虚构,而且连自己也感觉自己是神经元虚构出来的,那么这个世界将会怎样。我无法想象,如果我们将失望、爱和悲伤仅仅看做是化学反应,那么我们还会和别人产生多少共鸣。面对这种对我们的人生不寒而栗的阐释,使得大部分人宁愿相信“灵魂”的存在。

兼容并蓄是正道

在《崩溃》(The Crack-up)中,斯科特·菲茨杰拉德(Scon Fitzgerald)描述了一种易于接受却难以实现的解决方法:“检验一个人的智力是否上乘,就看他的头脑是否能同时容纳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并且无碍于处世行事。”

要解决认知失调——一套价值无视与之截然相反的证据,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菲茨杰拉德说的这样了。同时应付多种事务还要求我们牢记,科学在承认非科学的或不合理的信念所具有的积极效应的同时,关于我们自身它在告诉我们些什么。每种态度都有其本身的风险和收益。两者都需要被纳入总体框架的约束之下并接受权衡一首先,要无害。

就像我们需要学习处理疾病和死亡带给我们的焦虑那样,我们也必须学会容纳我们生理上自相矛盾的方面。我们的意识有自己的安排。通过进一步了解我们所能掌控的和不能掌控的,通过得知哪里藏有骗局,通过接受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受限于意识运转中的根本性冲突的意愿,我们可以进行调解。

让我们回到本书的主题上来。从生物学角度上来讲,确定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学习(而且教会我们的孩子)容忍不确定所带来的不快。科学为我们提供了表达可能性的语言和工具,我们有根据它们正确的可能性对观点进行分析和筛选的方法。我们不需要承担,也承担不了对确定的信赖所带来的灾难。正如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得主物理学博士大卫·格罗斯(David Gross)说的那样,“知识最重要的产物就是无知。”

如果这本书激发了你去问几个最基本的问题,例如你是如何知道你所知的,那我就算得偿所愿了。

书评(媒体评论)

非常引人入胜。伯顿以风趣而又深刻的方式引发我们对潜意识最深入的思考,质疑了我们最确定的看法。天空真的是蓝色的吗?

——《华尔街日报》

我评它超五星。这本书以巧妙的方式指出我们思维的局限性。我现在明白了,我们每天都在根据自己无法控制的信息和因素进行决策,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对同—事件的看法会那么不同的原因。

——亚马逊网站热心读者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23:5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