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建功:将文字交给一切人》、《顾颉刚:天圆地方》、《冯友兰:善待“直声”》、《王力:一了百当》、《王重民:一生为书》、《邓广铭:真文人者实不相轻》、《任继愈:常住秋光》、《阴法鲁:诲人不倦》、《郭沫若讲郑成功》、《齐燕铭讲继承文化遗产》、《吴晗讲治学》、《季羡林讲古籍整理》……《北大从师记》(作者黄葵)实为“北大师长传道授业解惑记”,其正文分两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北大从师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黄葵 |
出版社 | 巴蜀书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魏建功:将文字交给一切人》、《顾颉刚:天圆地方》、《冯友兰:善待“直声”》、《王力:一了百当》、《王重民:一生为书》、《邓广铭:真文人者实不相轻》、《任继愈:常住秋光》、《阴法鲁:诲人不倦》、《郭沫若讲郑成功》、《齐燕铭讲继承文化遗产》、《吴晗讲治学》、《季羡林讲古籍整理》……《北大从师记》(作者黄葵)实为“北大师长传道授业解惑记”,其正文分两卷。 内容推荐 《北大从师记》(作者黄葵)实为“北大师长传道授业解惑记”,其正文分两卷:其卷一记述作者接触最多、感情最深、对我影响最大的十大名师,仅记作者亲身闻见之事;卷二记述校内外名家大师授课事迹,仅记其授业的点滴感受。卷一名之日“耆宿传道纪略”,卷二名之日“耆儒授业掠影”。其中所记者,大多当时即为“国学大师”;少数当年可能不是大师,后来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师了。附录一卷,记录了周恩来、彭真同志为作者以及同学们做毕业报告的情况,姑名之曰“周公解惑指路”。 目录 前言 卷一 耆宿传道纪略 马寅初:只留清白在人间 魏建功:将文字交给一切人 顾颉刚:天圆地方 冯友兰:善待“直声” 王力:一了百当 王重民:一生为书 邓广铭:真文人者实不相轻 张政□:真诚求实 任继愈:常住秋光 阴法鲁:诲人不倦 卷二 耆儒授业掠影 郭沫若讲郑成功 齐燕铭讲继承文化遗产 吴晗讲治学 宋云彬讲《史记》 翦伯赞讲《汉书》 季羡林讲古籍整理 游国恩讲《左传》 张岱年讲哲学史 冯定讲世界观 席泽宗谈天 侯仁之说地 刘国钧讲书 贺昌群讲简牍 向达讲敦煌学 启功讲书法 许大龄讲典章 柴德赓讲历史年代 史树青讲礼俗 周一良讲汉学 王孝鱼讲孔孟 林庚讲文学史 王瑶讲文学史 吴组缃讲小说 夏承焘讲宋词 阎文孺讲敦煌艺术 宿白讲刻书 吴小如讲古文 张铁弦讲苏联汉学 严中平讲科研 王士菁讲整理 祁龙威讲太平天国 金灿然谈规划 杨晦当系主任 教语言诸先生 教文学史诸先生 教通史诸先生 民院诸先生 专业室诸先生 附录 周公解惑指路 周总理作毕业报告 彭真作毕业报告 后记 试读章节 20世纪50年代末,我有幸考入北京大学。平生第一次进京,格外兴奋。在北京站,坐上北大迎接新生的客车,路过长安大街,看到天安门、新华门,一切是那么新奇而又陌生。进入燕园,报到后,到宿舍放下行李,便迫不及待地同几位同学在校园转悠。在未名湖边,在朗润园、勺园、镜春园,在临湖轩……仿佛有许多梦中的景象一齐呈现在眼前:那儿的花草、青松、翠竹、绿水,既鲜明又古老,感到很新奇、新鲜、新颖;那儿的塔楼(博雅塔)、石舫、凉亭,是那么诱人,富有诗意;那儿的石桥、湖石,据说有些是从圆明园搬来的,仿佛是圆明园留下的身影,尤其是那一对从圆明园移来的华表,显得那么庄严、凝重,好像是历史老人在诉说着历史往事;那一座座典雅的楼阁,掩映在小山、苍松、翠柏之中,简直是历史与现实的融合…… 人北大前,北大在我们年轻学子憧憬中,它是那么高不可攀,在我朦胧的脑海中浮现的是:中国最高学府,图书似海,名师如云。“图书似海”,一点不差,任何大学无法比肩。过去,图书馆界将北大图书馆列为全国四大图书馆之一。它收藏的善本书、古本书、孤本书,是全国乃至全世界中文图书顶尖的。这是北大的骄傲。它的“名师如云”,是任何一所大学所无法比拟的。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京最著名的北大、清华、燕京、辅仁等大学文理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教授汇集北大,北大的研究成果在全国首屈一指。在众多专家、学者中,当年声望最高的首推校长——经济学家马寅初先生。 在我印象中,马寅初有极大的知名度。新中国成立前,他是敢于当面怒斥蒋介石的四君子之一。他有很高政治地位,建国后是全国人大仅有的三十几个常委之一;他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出任最高学府的校长;他有卓著的研究成果,他的“综合经济论”经济学理论是最著名的创造……总之,马寅初这位大家,是人们景仰、敬佩的。有这样的校长,是我们学生的骄傲。 作为一名新生,第一眼想见的就是校长马寅初。在我想象中,他一定是一位形象高大、身材魁梧、儒雅又威严的学者型领导。 迎新大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马校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年的大饭厅,既是大会堂,又演电影,还演戏,是一个很大的厅堂。大饭厅极其简朴,是一个木架大棚,上铺大红方瓦,非常简陋,与周围宫殿式楼群很不相称。因为西校门的礼堂太小,就将大饭厅改作了开大会的场所。在当时,它却是一个庄严的场所,全校师生大会在这儿召开,梅兰芳来演出在这里,新年团拜会也在这里。迎新大会便在这儿举行。主席台很简朴,上面拉一横幅,红布白字:“北京大学迎新大会”。主席台上,安置了两排简朴的座位,坐满了校系领导人。主席台前,有一个讲台,上面的话筒,连着饭厅四周的音箱。 我们自带木凳,整队进入会场,按大会安排,整齐地坐下,等候会议开始。 在一阵音乐声后,党委副书记王学珍宣布迎新大会开始。奏国歌后,宣布第一项议程:“马校长与新生见面!”顿时大厅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大家目光注视着台上,企盼第一眼目睹敬佩的马寅初校长出台。 这时,从后台走出一个小老头,穿一件长袍,一副江浙人的形貌,但身板硬朗,显得壮实精神。他健步迈向前台,目光炯炯地环视了一下全场,双手抱拳致意,走到前台,毕恭毕敬地向新生们三鞠躬,迎来了一阵又一阵的热烈掌声。马校长的三鞠躬,十分到位,一丝不苟。敬礼后,拱手作揖,笔直站着,一面鼓掌致谢,一面用手招呼大家坐下。 会议进行第二项议程是由党委书记陆平同志作迎新报告。这时,陆平走上讲台,马校长便让人拉了一张凳子坐在讲台边,认真听讲,全神贯注。陆平讲完一页,他便接过来仔细审读,并用钢笔在讲稿上勾画、批文。这一举一动,给新生们一个非常深刻的印象:我们的校长为人恭谨,做事认真,对每字每句都一丝不苟,具有长者风范、学者风度,显示了学者型校长的科学精神。它昭示我们:为人治学、讲话做事,都应严肃认真,要有科学态度,要有负责精神。 这是马校长给我们的见面礼。虽然他没有讲话,但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尊重人,为人恭谨;尊重科学,凡事一丝不苟,严肃认真。这是马校长第一次对我们新生的身教,在我们脑海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马校长对经济理论有研究,有建树,是人们公认的。他的“综合经济论”指出,搞经济建设,一定要遵循经济规律办事;经济发展总是有其自身的规律,往往是螺旋式地上升,有马鞍形的变化。这个经济理论,在当时是对1958年“大跃进”、浮夸风的一个理论批判,是十分可贵的。 对于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马校长在书面和口头都强调应有计划,不可盲目发展。他在人大常委会上提出了“新人口论”,指出文明社会的人类要有计划地增长,要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否则人类将会自己遭到惩罚。 无论对经济发展,抑或人口发展,马校长这些理论无疑是科学的,是至理明言,是对国家发展有指导性的意见。但是,当时身为政治局候补委员的康生,以极“左”的面目出现,认为马寅初的经济理论是反对“大跃进”、反对群众运动的资产阶级反动经济理论;认为马寅初的“新人口论”是与毛泽东讲的“人多干劲大”、“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唱反调,是反动的资产阶级人口论。他便悄悄深入北大,策动了对马寅初的批判活动。 当时由校党委布置,由党、团领导部门专门组织全校师生员工对马校长进行批判,要求人人都写大字报。一夜之间,大字报铺天盖地,燕园处处都是点名批判马寅初的大字报。我当时因不懂什么经济理论,而且对马校长有极好印象,所以没写大字报,后来还成了批判我“白专”的一条罪状。 为了达到变相批判马校长的目的,打着“群众要求与马校长辩论”的幌子,党委组织了一个“辩论会”,从各方面抽出了两百名积极分子参加辩论会,而全校教职员工则集中在大饭厅、小饭厅听辩论会现场播音。P3-7 序言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赞文中说:“《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业。’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诚哉斯言也!古之学者为师,孔子是一个最杰出的代表,百世千秋为人敬仰,成为“万世师表”。今之学者贤士,其文史哲泰斗,以及自然科学之名宿,何尝不似孔子,何处不见古君子之风?前人有言:“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古今名师,其为人治学,多有堪称楷模者。细味孔子之为师,详品史迁之评说,深悟一训解:文章千古事,名儒百世师;世上权贵,有权有钱,当时则荣,殁则已矣,乃过眼烟云,于世无存;历代名师,好德多学,当时虽穷,逝则光辉,乃百世传其佳誉,万世存其学问。人生在世,崇师敬学,尊师重道,实为人类之美德。 北京大学自京师大学堂始,是人们公认的我国最高学府,是世界著名的大学。校园在燕园,与圆明园、颐和园毗邻,是明清两代著名的“赐园”。其湖光塔影,飞阁流舟,楼台典雅,教区恢弘,“槛外山光,窗中云影”,美妙之极,正是学人读书的佳境,是北大人永远的精神家园。北大之大,不仅有大楼大园,而在于它有宝书大师,“图书似海,名师如云”是北大的最好写照。它是中国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它拥有今日全国高校中最多的两院院士,它的图书馆是亚洲高校中规模最大的一座…… 北大英才辈出,堪称大师之园。仅就人文社会科学而言,有著名的教育家严复、蔡元培、马叙伦、蒋梦麟、刘仙洲、胡适、叶圣陶、傅斯年、罗嘉伦、江隆基……有著名的经济学家、人口学家马寅初……有著名哲学家熊十力、张岱年、金岳霖、冯友兰、冯定、梁漱溟、汤用彤、任继愈……经济学家陈岱孙、徐宝璜、陈翰笙、千家驹……社会学家陶孟和、许德珩、费孝通……语言学家刘半农、季羡林、钱玄同、王力、罗常培、魏建功、黎锦熙……历史学家陈寅恪、吴晗、胡绳、范文澜、顾颉刚、钱穆、翦伯赞、向达、邓广铭、周一良……考古学家马衡、董作宾、裴文中、张政□……著名诗人作家冯至、何其芳、徐志摩、闻一多、俞平伯……著名翻译家林纾、曹靖华……著名文学家鲁迅、朱自清、郑振铎、林语堂、梁实秋……外语文学家叶公超、王文显、陈福田、吴宓…… 还可以数出一大批学人,他们是钦誉海内外的学问大师。 北京大学古典文献专业,是专门培养整理和研究我国古代文献人才的专业,堪称今日之“国学院”、“孔子学院”之类。它是新中国成立后开创的第一个崭新的传统文化专业。我有幸成为第一届的二十八个学员之一,曾受到过上列的一些国学大师的训教。 我生性驽钝,无志无学,浑浑噩噩虚度一生。回眸数十年前苦心教我之业师,自觉碌碌无为,无学无为,愧对教我育我之恩师。在北大五年中,所遇导师,有名宿泰斗,有名儒大师,其人品学品,其精神学业,是我受熏陶而又未能学到的。今仅述记忆所及,回忆恩师们的德泽学海,以叙胸中景仰之情,姑且名之日《北大从师记》。 《北大从师记》实为“北大师长传道授业解惑记”,其正文分两卷:其卷一记述我接触最多、感情最深、对我影响最大的十大名师,仅记作者亲身闻见之事;卷二记述校内外名家大师授课事迹,仅记其授业的点滴感受。卷一名之日“耆宿传道纪略”,卷二名之日“耆儒授业掠影”。其中所记者,大多当时即为“国学大师”;少数当年可能不是大师,后来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师了。附录一卷,记录了周恩来、彭真同志为我们做毕业报告的情况,姑名之曰“周公解惑指路”。 后记 50年代末,我进入北大学习,得到众多恩师教育,受益一生。毕业后,一些恩师仍然给我许多帮助,师生情谊难忘。每每忆及,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回忆师长的为人治学、教书育人,心生感激之情。因提笔写下一些文字,结为一札。前年中华书局文学编室主任俞国林君莅舍,见书稿后拟安排出版,与其他诸书并作一丛书面世。不意其他作者或老或病或亡,撰稿落空,难以成集。而本书又太单薄(仅十余万字),发行推销不利,出书便告搁浅。俞君为表歉意,抽取其中记叙马寅初、王力二文登载于《学林漫录》第17集上,反响尚好。后又将纪念顾颉刚一文推荐登载于《中华读书报》(2010年12月22日),获得好评。 巴蜀书社社长段志洪博士是一位学者,与我记述的一些先生过从甚密。她敬重前辈学者,重视文化学术,得悉此事,欣然应允出版,令人钦佩。 马识途老先生是老北大人(中文系1941级),拨冗为本书题签,巴蜀书社编辑部主任周田青先生、编辑王雷同志精心安排本书出版,深表谢忱! 书中所记,或有记录,或有听闻,或凭记忆而书,难免疏误。限于作者学识,疏漏错误定然不少,敬祈有识方家教正! 作者识 2010年大雪于会府寓所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