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元,山西朔州人,先后在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从事天文观测和天文科普工作,北京天文馆的创建人之一。
《拥抱壮美宇宙(李元科普作品自选集)》收录的文章皆由李元本人亲自选编,共精选各个时期的科普作品30多篇,内容包括天文馆与天文台事业、星座、天文美术与科普、人物剪影、书海漫游等。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拥抱壮美宇宙(李元科普作品自选集)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天文地理 |
作者 | 李元 |
出版社 |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元,山西朔州人,先后在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从事天文观测和天文科普工作,北京天文馆的创建人之一。 《拥抱壮美宇宙(李元科普作品自选集)》收录的文章皆由李元本人亲自选编,共精选各个时期的科普作品30多篇,内容包括天文馆与天文台事业、星座、天文美术与科普、人物剪影、书海漫游等。 内容推荐 李元是我国科普界的元老,北京天文馆的创建人之一,在他60多年的科学普及、宣传教育工作生涯中,李元编著译校科普图书几十种,发表科普文章千余篇,是我们著名的科普作家。同时,李元也是科普活动的积极倡导者与组织参与者,几十年来,由他亲自主持与参与的科普报告、专场讲座及咨询活动难以计数。 《拥抱壮美宇宙(李元科普作品自选集)》收录的文章皆由李元本人亲自选编,共精选各个时期的科普作品30多篇,分“天文馆与天文台事业”,“星座、天文美术与科普”、“人物剪影”、“书海漫游”4部分,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李元多年科普工作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拥抱壮美宇宙(李元科普作品自选集)》由李元编著。 目录 王绶瑭序(以诗代序) 席泽宗序 一、天文馆与天文台事业 现代天文馆事业的发展 中围第一座天文馆的诞生 两访柏林蔡斯大天文馆 紫金山天文台随想曲——纪念紫金山天文台建立60周年 我看美国天文台——美国天文台百年回顾 二、星座、天文美术与科普 光辉的星座 太空美术史话 纪念哥白尼诞生500周年 中南海里谈科普 探索大自然的125年——访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 迪斯尼世界——全球最大的科普游乐园 嘹望世界的窗口——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百年史话 三、人物剪影 余青松——中国现代天文事业的奠基者 李珩——天文学著译第一人 张钰哲——望远镜旁60年 陈遵妫——他将一生献给天文事业 毛主席在天文台 我陪周总理看星 我陪少奇同志“去宇宙旅行” 席泽宗——从超新星到小行星 藤井旭——为宇宙唱赞歌的人 卞德培——获弗拉马利翁奖的中国人 四、书海漫游 透视《牛顿》杂志——一本科普期刊的成功历程 祝您更上一层楼——《科学画报》创刊60周年纪念 《大众天文学》的传奇故事 为宇宙立传——评《大爆炸——宁宙通史》 《天文爱好者》走过50年 美周自然杂志剪影 献给国际化学年的一本杰出科普读物 ——《视觉之旅:神奇的化学元素》 探索我们的宇宙:人类永恒的主题 闪耀在天际的“叶叔华星”——《天文地球动力学》简介 后记 附录 贺李元科普生涯60年 李元年表 李元主要编著译校目录 试读章节 现代天文馆事业的发展 新中国诞生之后,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下,科学普及工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我国第一座天文馆——北京天文馆——已经在首都兴建。未来的北京天文馆将具有最新式的蔡斯天象仪,在可容纳600人左右的23米直径的圆顶大厅内进行人造星空的表演,向广大群众进行唯物宇宙观的宣传。 天文馆是以天象仪为主的天文普及机构,全世界曾建有30座天文馆,其中有10座天文馆(德国9座,日本l座)毁于第二次世界大战。 民主德国的耶拿天文馆成立于1926年,苏联的莫斯科天文馆成立于1929年,它们成立很早,都有较长的历史。此外斯大林格勒的天文馆于1954年开幕,捷克的布拉格天文馆和波兰的哥白尼天文馆正在建造,不久即可完成。 我们正在建设中的北京天文馆,将是世界上第31座天文馆。 天文馆以天文普及教育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星空,了解宇宙,并和一切偏见迷信作斗争。它可以激发人们爱好科学、研究自然的热情,因此天文馆的工作对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天文科学的发展,起着激发和推动的作用。天文馆对于天文教学和航空、航海教学也有着显著的功效。无论从思想教育还是实际应用方面来说,它都有重大的意义。 在历史上,天文学家很早就制作天象仪,但那是作为研究天文的设备。其中最早的是我国东汉时张衡(公元78~139年)在公元117年所制作的浑天象(仪)。后来其他国家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仪器,但多半是以一个金属的大球代表天球,把恒星固定其上,转动起来十分笨重,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光学放映式的天象仪就应运而生。 现代光学天象仪已有30年的历史,在1919年前后,德国慕尼黑科学博物馆委托耶拿的蔡斯光学工厂设计一种现代化的能为很多观众同时观看的天象仪,经过5年的苦心钻研,1924年,工程师博尔斯斐德终于制造出第一架现代的光学天象仪。他完全创新,采用了新的方法:用一个巨大的固定圆顶代表天球,用位于圆顶中心的放映机来放映天象,得到了极好的效果,但当时的天象仪只能表演一个固定纬度上的天象,而且圆顶的直径不过10米。后来工程师维利格尔加以改良,才形成现在天象仪的形式,可以随意表演在地球上任何地方见到的天象了。又经过了20多年不断地改进,新增加不少附属设备后,现代的天象仪几乎可以表演所有肉眼能见的天文现象。天象仪放映的星空真实而正确,从来没有过一种仪器能表演出这样完美的天象,能使人们受到如此引人人胜的科学教育1 30年来,在全世界20多座天文馆中,千千万万的人受到人造星空的天文普及教育,影响是十分巨大的。一座普通的天文馆,每年的观众有50万一100万人左右。 30年来,天文馆事业的规模有r很大的发展,它不仅仅是单纯表演天文现象的机构,而已经成为群众性的天文博物馆、天文学的普及学校、天文爱好者们的组织机构和大众天文台。因此现代大规模的天文馆都进行下列几项工作:(1)放映天象,(2)举办讲座,(3)展览图片,(4)陈列仪器、标本、模型,(5)出版通俗书刊,(6)辅导天文教学,(7)组织天文小组社团,(8)举行通俗天文观测以及其他有关天文普及的工作。总之天文馆的活动是通过各种方法与形式使天文知识大众化。在这些方面,苏联天文馆的工作是最成功的,在世界天文馆中树立了光辉的榜样,值得我们很好地学习。 天文馆中放映天象和一般电影院相仿,也需要购票人场。放映的内容每月更换一次,多半和季节性的天文现象及特殊的天文问题配合起来。每次放映约40分钟,配合一个讲演。最常讲的题目有:春(夏、秋、冬)天的星空,飞向月球,我们的太阳,火星,行星上有生命吗?彗星和流星,太阳的家庭,宇宙的构造,时间与历法,日食和月食等等。莫斯科天文馆的讲座又分为一般性的、教学性的和专题性的几类。教学性的讲座是以配合中学天文学课程为主的系统放映和演讲,并且讲解球面天文学的概要。专题性的讲座中,有专为海军或空军而举行的有关航海、航空天文学,时间与坐标,天文定向等方面的内容。此外有时也举行一些针对专门对象的带有学术性的演讲与放映,也有专为儿童举行的有趣节目。 图片展览在天文馆中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莫斯科天文馆中有专供展览的走廊和大厅,在那里展览着有关宇宙的构造、天文学的发展史、苏联天文学的成就、为共产主义建设而服务的苏联天文学等的图片,也有世界上著名的科学家和天文学家的肖像,以及用大望远镜拍摄的天文照片。 实物和模型仪器的陈列及表演,在大的天文馆中都有。像陨石的陈列是特别需要的。此外,傅科摆、历史上的天文仪器和天文台的模型、天球仪、月地运行仪以及天体的模型等等,是最吸引观众们注意力的教育工具。因此完备的天文馆也兼有博物馆的性质。 很多天文馆中都设有小型天文台,那是为了使一般群众也能有机会亲眼从望远镜中一窥天体的真面目,并巩固其在天象表演中所得到的知识。这些天文台也可以作为学生和业余天文爱好者的观测站。莫斯科天文馆中就有一个天文台常供学生们作正规的观测及摄影用,获得很好的效果。 从莫斯科天文馆25年的成就中可以看出,天文馆在群众教育中发挥着巨大作用。25年中,到过莫斯科天文馆的观众将近1500万人次,演讲和天象放映约4万次,其效果与影响是何等的广泛! 在北京天文馆的筹建工作中,我们将得到苏联和民主德国技术上的援助,我们也将充分地吸收他们的先进经验。 北京天文馆将有直径23米的圆顶大厅用来表演人造星空。最主要的放映仪器蔡斯天象仪也已经由蔡斯光学厂造好,运到我国。 北京天文馆中有展览大厅,有一个小型天文台和气象台供群众观测,也便于学校天文小组和天文爱好者们开展活动。P2-6 后记 从1945年我发表第一篇科学小品“介绍夏时制”(重庆《大公报》1945年5月1日),以及在1945年10月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精心绘制了6大幅“全天星图”,并被紫金山天文台领导赏识而召我去天文台工作以来,至今已整整66个年头。这66年是我从事科普工作的66年,也是我对祖国科普事业奉献的66年,其中的60多年我更是在新中国得到发展和成长。回顾往事我倍感兴奋,因为我从事科普的一生得到了祖国的鼎力支持,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欢迎和认可,也得到了科技界与科普界的指导和帮助,我深切体会到,这是所有科普事业的重要的社会条件和群众基础。 更使我终生难忘的是,就在我的工作岗位上,曾经陪同国家领导人参观视察,聆听他们的教导和鼓励。 也是在我的工作岗位上,我得到了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把国际永久编号6741号小行星命名为“李元星”的殊荣。这是我国科普工作者第一次获得的世界声誉,也反映了国际社会对我国科普工作的认可,应该说这个荣誉属于我国科普界,对我更是一种有力的鞭策。 我66年的科普生涯主要分3个阶段:紫金山天文台、北京天文馆、中国科普研究所。如果没有在以上3个单位中的工作实践和锻炼,一切都无从谈起。 收在这本文集中的几十篇文稿,仅仅是我对科普事业创建和发展过程的叙述,以及一些个人的科普随笔,并无宏篇大论,但都是历史的真实反映。 文集之成,首先要感谢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多年前将其列入出版选题,由于我个人的种种原因,直到现在才能完成。中国科学院王绶瑁院士(原北京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席泽宗院士(原中国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所长)两位老友为我题词作序,深表感谢。出版社的学生读物编辑室侯慧菊担任本书的责编,她以极大的细致和耐心替我做了大量工作,在此我对她也致以衷心感谢。 就在不久以前,10月27日,在北京科普作协举行的一次学术交流会上,我应邀作了“李元科普生涯”的发言,并由该会理事长张开逊教授颁给我“科学普及终生成就奖”的证书及闪耀着光芒的水晶奖牌,真使我万分激动。我自知这对我来说是过高的荣誉,我只有在余生之年,继续为祖国的科普事业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李元于上海旅记 20l1年11月11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