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百姓谁不爱好官--焦裕禄画传
分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作者 余玮//吴志菲
出版社 世界知识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二)一言难尽的悲苦青春

位于淄博市博山区崮山乡北崮山村北头的焦裕禄纪念馆内,展示焦裕禄青少年时代的故事时配上其闹革命的图片,旁边附有文字说明:“焦裕禄从小就向往革命,常和附近村的儿童团员为八路军游击队送情报。”

事实上,焦裕禄早年并非儿童团员,小时候也未给八路军送过情报。如其自传中所说,他从小受到的还是拥护蒋介石政权的教育。

1937年12月28日,日军侵占了博山县城,国民党军队一枪不打就跑了。日本一个联队500多个鬼子,在县城的“四十亩地”安营扎寨,又在二郎山、北博山、西石马、下庄等25个村子设了据点。他们还收编了土匪武装和国民党军队,组建了伪军警备大队。崮山是交通要枢,于是也成为日伪军重点把守的地方,经常到焦裕禄家乡一带扫荡。

焦裕禄在后来所撰写的自传中写道:“看到日本鬼子势力那样强大,国民党,还有其他各种队伍虽多,但只向老百姓要粮要钱,无人敢抵抗鬼子。自己只好老老实实地当亡国奴,但仍然幻想蒋政府还能回来将鬼子打跑。”

焦裕禄的奶奶让鬼子兵吓出了毛病,天天怕鬼子进村,后来上吊自缢。没多少日子,焦裕禄的太奶奶也去世了。时局艰难,家里的油坊欠下的外债越滚越多,难以支撑,只好用它抵还本村王希芳家的债务,牛和骡子全卖了,地也卖掉了大半。这个原本日子还算过得下去的自耕农家庭,一下子陷入了极度的贫困。于是,焦裕禄辍学了。

1938年,焦裕禄的父亲和叔叔分灶另过。分家之后,焦裕禄家有爷爷、父母、哥嫂和一个小侄子,共七口人,三亩半薄田。据焦裕禄后来记述,当年“汉奸、国民党游击队四起,苛捐杂税严重……除靠种地生活外,哥哥到八陡村商店学徒,我担扁担、推小车,正(挣)些钱补助生活”。哥哥焦裕生在博山当学徒不久,主家买卖铺子关停,哥哥便和几个同伴去武汉谋生。

还只是个十几岁的娃娃,焦裕禄还找不到解脱穷人苦难的钥匙,责任感只能促使他像个有模有样的男人一样,用他还显稚嫩的肩膀,勇敢地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那段时间,焦裕禄经常同叔叔焦方佃一起推着重载的独轮车到博山县城替人家卖油,卖了油再推一车金贵的煤炭回来。往返几十里山路,肩膀让绳勒出了血,脚上的血泡磨破一层又一层,走在高低不平的山路上,针扎一样痛。叔叔讨了个偏方:用马尾丝扎破血泡,挤净里边的血水,再把白萝卜籽炒了垫进鞋里。这一招果然管用,脚上不再起新的血疱了。这个办法,后来在焦裕禄率领河南尉氏县民工支前大队去淮海战役前线支前时派上了大用场。

最让焦裕禄无法忍受的,是每天进出村庄、县城都必须向站岗的鬼子鞠躬行礼。有几次焦裕禄没向鬼子行礼,被鬼子用皮靴踢。一次,血气方刚的焦裕禄挽起袖子要和鬼子拼,叔叔唯恐惹下大祸,硬把他拉走了。

当时国民党、汉奸、地痞流氓队伍四起,谁来都要粮要钱,不给就抢就打,老百姓说不定何时便被抓去,受罪不说还得花钱才能出来,老百姓受压迫没有办法,便加入了一个李姓人为首组织的红枪会,一起抗日自卫,焦裕禄也成为其中一员。

“那时候鬼子经常来北崮山这一带扫荡,汉奸和国民党也来要粮要款。老百姓被逼得没法,南崮山村李星七组织了个红枪会,起来抗日自卫。我跟焦裕禄一起入会了。”村民陈壬年日后回忆道。焦裕禄在“干部历史自传”的介绍中这样叙述:“入会(红枪会)后不准吃葱韭芥蒜、不吃肉、不准和女人同床睡觉,每晚烧香叩头,打仗时便枪刀不入,周围几十个村子很快组织起来数千人,每人持一红缨枪,站岗放哨。”

红枪会“枪刀不入”的传言很快就破灭了。1938年6月,日寇大队人马扫荡,红枪会集合了数千人准备抵抗,但还没有真正与曰寇接触,最前边的西石马村红枪会一交火就被日寇机枪大炮打死打伤20余人,红枪会的人便纷纷逃散了。焦裕禄跑到山里躲了两天才敢回家,后来红枪会也就土崩瓦解了。当年,他除了在家种地外,农闲时做点小生意维持生活,主要是与父亲卖菜卖油,在古山桥卖锅饼,冬天到黑山后煤窑做工。

1941年,山东地区遭受严重旱灾,庄稼绝收,焦裕禄一家整日饥肠辘辘。有关传记中曾写道:“保长以抗日为名,来焦家收5块银元的地方税,焦家交不出,本村的一个财主就强迫焦裕禄的父亲焦方田将2亩‘命根子’,地卖给他,焦方田老实憨厚,被逼得走投无路,当晚悬梁自尽。”这与焦裕禄日后在“干部简历表”中填写的“参加革命前的情况”不符,相关传记中的记述有杜撰嫌疑。焦裕禄日后的记述是:“(一九)四一年,家庭没啥吃,又欠下了外债,我还要结婚,父亲终日愁闷,秋天上吊自杀了。”

也曾有传记写道:“焦方田家欠本村‘富豪’焦兆忠10块大洋。”据媒体报道,焦裕禄侄子焦守忠生前曾说:“焦兆忠逼债不会是那种凶恶的样子,凡是能记起焦兆忠模样的老人,都还记得他的宽厚、慈祥、斯文的长者风度。”但曾有传记作者还是推断“这个阴险、狡诈、假仁假义的妖人一定在无人的山坡或无人的焦家院内恫吓、威吓或者羞辱过这个近乎于窝囊的债务人,而且将那种行为上升至残忍的程度”。

发现焦方田悬梁自尽的时候,是一个将冬的深秋早晨:天刚蒙蒙亮,李星英端了瓦盆,到破烂的碾坊中去喂猪,突然看见老实巴交、相依为命的丈夫吊在碾砣之上的屋梁上,的的确确地死了。如雷击顶的震惊之后,便是痛不欲生……

“裕禄”这个昭示着生活幸福、美满、富裕的名字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还没有成家的他就早早尝到了丧父之痛。这时,他的哥哥流浪在外,音信杳然,嫂子年轻,又带有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整天过着担惊受怕的日子。

母亲拉起肝肠寸断的焦裕禄:“禄子,你哥回不来,只有你给你爹顶包打瓦了。你给娘记住,人到啥时都不能塌了脊梁骨。”焦裕禄含泪频频点头:“娘,我会把这个家撑起来的,富家穷家都是家呀!”

父亲死后,家里生活更困难了,还欠下了不少债。不久,焦裕禄与哥哥分了家,与母亲一起过。为了维持生计,他从南崮山村李奎正酒店赊了一担酒,跟同村的焦念刚、焦念石等人一起出门,到邻县售卖,再买油担回来挣些钱。谁知在途中碰上国民党游击队五一军,用刺刀将酒桶穿破进行检查,酒流了一地,一担酒所剩无几。这件事对家境本已衰败的焦裕禄打击很大,他1955年回忆此事时说:“这次赔了大本。回家后再也不敢出门了。通过这次才进一步认识了国民党游击队是祸害人民的土匪,对幻想他们打鬼子的想法打消了。”

此时焦裕禄尚未弱冠,他也开始听到有关八路军的传说。“听说在我村东南七八十里的小冯等村,山沟里有八路游击队,但没见过。只听说夜间出来扒路炸桥。”

焦裕禄当时并没有因此对八路军抱太大希望。“国民党那么多人马,都打不了鬼子,八路军人少,又不是正规部队,没好枪大炮,更打不了鬼子。因此这几年任何组织未参加过。只痛恨鬼子汉奸,但认为谁也打不了他,只好老老实实种地当亡国奴,谁要东西就给谁,走着看着。”

P8-11

目录

引子

(一)喝阚家泉泉水长大的“禄子”

(二)一言难尽的悲苦青春

(三)裹着血泪的乞讨岁月

(四)红色烽火中接受锤炼

(五)以智勇与赤诚迎接黎明

(六)“拉牛尾巴的人”成了“洛矿元勋”

(七)“1.5书记”发明“中原小火车”

(八)带着36万人的翘首期盼赶赴兰考

(九)“泥腿子”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十)“绿色革命”背后的高大身影

(十一)与肆虐的“三害”决一雌雄

(十二)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十三)生命倒计时的忙碌与情怀

(十四)红色家风的接力棒

(十五)发现与宣传“精神榜样”的细枝末节

(十六)剧情内外真实的艺术再现

(十七)焦裕禄还在兰考

(十八)有一种归来叫正能量

(十九)总书记早年为之流泪的前前后后

(二十)做接地气的精神传人

序言

做官当学焦裕禄

——假如焦裕禄今天面对央视的“采访”

兰考,焦裕禄精神的发祥地。

这块土地,于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那篇《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大通讯曾感动过我们一回回,从此我们知道了中国最著名的县委书记焦裕禄,知道了曾饱尝风沙、内涝、盐碱之苦的豫东兰考。正是在那民生多艰的非常时刻,党组织派来了焦裕禄!陌生的是,这里给人的视觉感官一时难以与历史对接,这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年的火车站候车室里,到处是衣衫褴褛、争相离去的灾民。今天的站台上,迎面而至的是衣着光鲜、难掩喜悦的归乡人。当年,看到那些背井离乡的灾民,焦裕禄的眼睛湿润了。今天,看到幸福而时尚的兰考人,我们的眼睛为之一亮。

就是在这小小的火车站,兰考人民曾迎回“被兰考活活累死”的、已病逝近两年的焦书记。自火车站离墓地不到三里地,也就是今天的裕禄大道,那一次却走了整整两个半小时。当年那一天,成为兰考历史上一个被泪水浸泡的黑色日子。而今的每一天,兰考这个城市因为焦书记而无上的荣光与自豪。

我们用脚步丈量这片热土,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去寻觅、去发现……如今,兰考变了。原来一眼望不到边的黄沙地、盐碱地早成了绿茵如毯的良田,原本片片洼窝上挺起条条如龙干渠。一树树粉紫的泡桐花开得正盛,一座座高楼向来者炫耀着繁华,一张张笑脸写满幸福与快乐。更为高兴的是,一个不朽的名字不仅感动过全中国,而且影响一代代中华儿女。

再也找不到以前课本上的兰考印记,于是我们决心透过兰考变化的表象,去捕捉到变化深处的那个精神之魂。村口、学校、街道,纪念园、塑像、碑刻,诉说着一位县委书记的故事,诉说着一种代代传承的精神。

央视近年来在《新闻联播》推出了特别调查系列节目,各地被采访调查的包括各行各业的民众。随着央视的传播,一些话题成为社会的热词。在此,我们模拟以央视记者的身份“采访”如果仍然生活在今天的好榜样焦裕禄,那么设想看他面对同样的问题作出怎么的回答。

“当年,你的时间都去哪儿了?”或许,焦裕禄会回答:“我的时间都在基层,在群众中,在调研的路上。”的确,兰考当年的地形地貌、角角落落,他都熟悉,在兰考的那一年三个月里他靠两条腿、一辆破自行车走访了全县140多个大队中的120多个,行程5000余里。今天,我们寻访所踏过的脚印,很可能与他的身影重叠,仿佛看到他俯下身子、放下架子、拉下面子,甘当学生,深入群众、走进田间、坐上炕头,与基层群众进行心贴心、手牵手、面对面交流,仿佛看到他“雪中访贫”“雨中查水”……是呀,只要经常到基层走一走、转一转,就可以交到很多群众朋友、得到很多在材料上读不到的信息,听到实话、看到实景、得到实情,发现很多群众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潜入“深水区”,才能抓“大鱼”。

今天的机关干部要学习焦裕禄,不吃别人“嚼过的馍”,要改变过去那种“用会议落实会议,用文件落实文件,用讲话落实讲话”的“空转”式工作方法,要在满身“泥土味”中转作风,用群众的语言和思维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交流,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让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充满阳光。只有这样,才能找准改进作风的良方、推进发展的良策。

“你的家风是什么?”焦裕禄一定会这么铿锵作答:“不准搞特殊!”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与风尚,是一个家族的文化基因,是塑造后辈的无形力量。孩子被同学取笑“县委书记的姑娘穿着还不如我们”时觉得委屈,焦裕禄对孩子说:“书记的孩子并不特殊,要说特殊,只能是更加爱学习,爱劳动,而不是爱攀比。学习上向先进看齐,生活条件跟差的比。”而今,受父亲影响,焦氏六姊妹为人处世低调,严于律己,从不敢“搞特殊化”,他们每人都说“因为我是焦裕禄的孩子”。

一个好的家风能使一个家庭人才辈出、源远流长;一个好的家风能影响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每个家庭拥有良好的家风,方可改变国家的风气。焦裕禄深谙此道,并身体力行着。他视百姓为家人,总是带着粮食和钱款去看望灾民,总是笑着说:“我是您的儿子,是毛主席派我们来看你来了!”在焦家后代眼里,父亲的“不准搞特殊”,就是深入基层群众,与群众打成一片,廉洁奉公,自觉把权力关进牢笼,不通过特权谋利。儿子焦跃进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爸爸对我既是一种精神财富,同时也是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对我是一种鞭策,我绝不能给他老人家脸上抹黑。”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不正则政风难平,很多贪官腐败分子的堕落起点,正是始于在“家风”问题上未能把握住自己。有的在蝇头小利上任由子女胡作非为;有的在重大问题上袒护纵容家人;有的任由亲属子女与他人争权夺利,甚至赤膊上阵为亲属子女索贿受贿;有的这里说个情、那里打招呼,为子女“发财致富”提供帮助;有的自己贪婪成性,以致家人学而跟之,步其后尘……这样的“家风”,是私欲膨胀的“家风”,是混浊贪婪的“家风”;这样的“家风”,不仅败坏党的形象,损害党和人民的利益,而且会毁了自己、毁掉整个家庭。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应该用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把自家“家风”树立起来,从而造福家人,造福社会!

……

焦裕禄,是县委书记的榜样,也是全党的榜样、全体中国人的榜样。焦裕禄是为民、务实、清廉的典范,是“三严三实”的标杆。焦裕禄精神与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高度契合,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人是需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学焦裕禄,弘扬焦裕禄精神,可补精神之“钙”。

学焦裕禄,不能搞刮风式运动,想像他那样干几件让老百姓竖大拇指、多少年还念叨的实事,就要把他的精神元素融入为政处世之中,要切实根除心理上的“浮躁”、作风上的“浮漂”、工作上的“浮夸”、思想上的“浮名”,以更实的作风铺实群众路线。

这是一个榜样辈出的时代。榜样并不是“千人一面”,都有其最闪光的特点,而值得学习的正是这些最突出的品质。我们在寻访、写作的过程中,尽可能全景展现焦裕禄丰富传奇的一生,同时尽可能撕去特殊年代被人为贴上去的一些特殊标签,颠覆民众过往对焦裕禄“土气”的工农干部脸谱形象,试图改变过去很多人对焦裕禄淳朴、苦干、忘我、牺牲的简单刻版印象,挖掘与其他榜样不同的闪光点,摒弃“高大全”符号式的英模表现手段,将新闻采访嫁接入文学叙事之中,彰显时代价值,让他的形象丰满、立体起来,给世人一个生活多彩、富有魅力的真实焦裕禄,并尝试借英雄的成长经历揭示一种精神形成的时代因素、内在逻辑,让人们可亲、可学、能学、乐于学,直抵心灵。

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从榜样身上获得动力。半个世纪前的“老典型”至今仍能熠熠生辉,引入深思。

创作同样需要焦裕禄精神,我们乐意做苦行僧,用脚板写作,以焦裕禄精神对照我们的工作、反观自己的思想、思考自己的责任,做时代忠实的记录者。在这里,我们要特别感谢大量知情人的真情倾诉,感谢不少学者的海量研究,感谢许多同行不同程度的挖掘,为我们的撰写提供鲜活而难得的素材。在书中,我们尽可能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文献、不为人知的细节,以文献求证是非,以寻访抢救历史,以细节凸显精神,努力还原出一个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真切且有感染力的焦裕禄。

时间会带走许多东西,会抹去许多记忆,但焦裕禄的公仆情怀、求实作风、奋斗精神和道德情操常在。焦裕禄是感人的,如果我们的文字没有触动大家,那么只能是说我们的笔力不够。不过,我们是在用心寻访一个真实的平凡伟人,愿意用情复活一颗充满正能量的伟大灵魂。我们相信,真实是最大的力量,有了真实就一定能感动你我。

“玮质自能吟玉章,菲菲春色一枝芳。兰馨满纸说今古,考卷几张论短长。访道如风清气起,焦桐似海绿荫凉。之为情重何辞苦?行到书成梦也香。”感谢南京诗家魏艳鸣创作风顶格七律《玮菲兰考访焦之行》相赠以贺这部书的出版。

岁月如歌,人生如诗。诗般的中国,需要诗一样的精神。对焦裕禄的寻访与追寻,只有逗号,没有句号。焦裕禄的人生,每一个字符都是动人的,可以吟出无穷的韵味。

焦裕禄,值得咀嚼,更值得细品……

余炜 吴志菲

2014年5月4日北京南城

内容推荐

《百姓谁不爱好官——焦裕禄画传》是一部接地气的、有温度的纪实,也是对焦裕禄精神的文学解读。

少年丧父的焦裕禄,日后坐过牢、下过煤窑、做过苦力、打过长工、当过兵、南下过、剿过匪、搞过农业、从事过团工作、当过共和国的第一代工人。他在兰考工作只有一年多,却把人民公仆的本色诠释得淋漓尽致,在群众心中铸就了一座永恒的丰碑。焦裕禄独特的传奇经历,在这里得到真实而生动的披露。不少鲜为人知的文献首次披露,一些广为人知的照片不为人知的细节首次回放,传主的生前身后事在这里得到解密。

撰写中,作家余玮、吴志菲尽可能撕去了特殊年代被人为贴上去的一些特殊标签,摒弃“高大全”符号式的英模表现手段,将新闻采访嫁接入文学叙事之中,给世人一个有血有肉、富有魅力、真实而完整的焦裕禄,并尝试借英雄的成长经历揭示一种精神形成的时代因素、内在逻辑,让人们可亲、可学、乐于学,直抵心灵。

编辑推荐

余玮、吴志菲编著的《百姓谁不爱好官——焦裕禄画传》通过大量事迹,描述了焦裕禄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突出了焦裕禄精神,“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他是人民的好干部,党的好儿子。号召我们都应该向他学习,以焦裕禄为榜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书中还介绍了焦裕禄家人的情况。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6: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