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南丁与文学豫军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赵富海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一生缘

家与家的故情深处

“何家到了”“知识分子真正劳动化了”。作家,作家的幸福祭奠。文联这个家,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是繁荣创作。

《阳台下的小街》是南丁老师写于1994年的一篇散文,写自家二楼阳台下小街的变化。刚搬来,可在小街散步,听街两旁的小叶杨树动听的声响,看它告知你季节的变化,对面起楼之后,猜想被窗帘遮掩的故事,也挺有趣。后来建市场,驴叫,人喊,黄尘透过窗缝钻进屋里,半天不扫,桌面落满尘土,卖了莲菜,又搭棚卖土豆,又建房搭店卖玉器。小叶杨树枯死了,断裂了,散步也就不再去小街,因为没了小叶杨树的低声细语,也就没有猜想故事的心情。在南丁老师搬进省文联新建大楼的十五层之后,称旧居为“楼下”,他说来“楼下”吸烟方便。我称南丁老师的旧居为“主席府”。这座楼是文联八十年代初按职务、职称分配的,1981年南丁任省作协副主席,主持工作,主席由省文联主席于黑丁兼任。1983年南丁任省文联主席兼党组书记,一直住在二楼的四室一厅。

今天,我来到有阳台的二楼,演绎一个不用猜想的故事。这个故事是一位六十八岁的文学老年对八十一岁的老年文学大家的专访,这次和上两次专访,进入了文学老年的“编年史”。在“楼下”“主席府”采访已不是主席而成文联、作协顾问的南丁老师。

仍然有书香气,那是感觉。立地而到屋顶的书已搬走,所以,不必在走廊的书架中侧身往返,也没了书架上的烟灰缸。我说:没了烟缸,我有了失落感,南丁老师说:在桌上,两个。果然,南丁老师“老书房”里的书桌上并排一大一小两个烟缸,烟缸边是三包三种牌子的香烟,我手指烟缸和香烟说:特供。南丁老师笑说:共享。还有好茶。不让吸,我到楼下吸,看书,写东西。我俩笑着,各点燃一支香烟。烟雾顿时弥漫“老书房”。在香烟弥漫的“老书房”里,我开始了计划中的第三次访谈,南丁老师端坐不语,他在享受烟草的沁入心肺的芳香。

对南丁老师仰望、崇拜如高山,指日三十年。近年,埋下身来阅读他的作品,挺起身来追踪他的文化活动,静下心来,探寻他的文化生命和人格魅力。在我几十年间对郑州这座中国最早城市进行历史文化的勘探、爬梳、写作中,南丁总在我眼前出现。几十年间,南丁是河南乃至中国文学史的一段。他是新中国成立到三十年改革开放一个历史时代文学的开启、行进、曲折、发展、繁荣的见证,坐标式的人物,绕不过去。

喝茶,我的茶好。南丁老师起身倒水时,才发现“热得快”的电源未打开,他笑了,脸上竟有一丝羞涩,就又回到他的老书桌前,复又点燃一支香烟,眯起了眼,这时,这间“通透”的“老书房”的南窗泄进一片阳光,洒在南丁老师的头部和身上,那阳光静静地勾勒出一座雕像,一座文化老人的雕像。我继续我的访谈意图,前两次采访,虽已说过,这次有必要再重申。我信奉胡风的“到处有生活”,读书是我的生活。这一段,我“生活”在一百五十万字的《南丁文集》中。我仅仅是进入南丁的小说、散文、随笔、诗歌、报告、讲话、评论、序言中“生活”的;我又从这种“生活”中走出来,将南丁的一系列作品梳理、分类,作一次解读,加上我解读的观点;然后,按我的解读观点再进入“生活”说上三言两语,因为:南丁老师的作品,已经丰富、饱满,思想性和艺术性已臻完美,我进入的三言两语是学习心得,或者是加了一点儿背景,如此而已。在今年8月15日,第一次访谈南丁老师时,我告知:每写一、二章,访谈一次。那一次是喝酒,南丁老师的答复是,“啪”地与我碰杯。我还告诉南丁老师:有些作品,我是“进”不去“生活”的,那是我思想和功力达不到,大段的引用,让你的作品再鲜活的跃然纸上。这也是我的观点,抑或是写作方法。

8月的第一次访谈,三小时又十分钟。

在“主席府”的“老书房”访谈南丁老师,是三小时正。

继续访谈,南丁老师又回到8月16日访谈时所说的两段“深入生活”,一段是派右派到大别山,一段是“斗批改”下放,自愿到山区去,与山民共命运。那里有南丁的家。

那两段终生难忘的“山水之间”的生活,那是他生命的一个重要节点,二十八岁右派到山区劳动改造,三十九岁的文化干部到山区与山民“三同”,生长成南丁一生的温暖向善。

大别山深处,来了右派何南丁,山民称他“何大锅”,(哥)当地方言,锅哥不分。“何大锅”与山民平起平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一家人,这是血肉结缘,深入骨髓的情与爱。南丁老师下放南阳,自愿进山,他说他喜欢大山,伏牛山深处山路旁,有了一家三口人的何家,夫人左春,女儿向阳,小水大队倒出粮仓三间屋,又给南丁老师“干打磊”了一间书房,于是在苍茫的伏牛山路,自通长途汽车以来,汽车都是在粮仓的坡下飞驰而去,南丁老师安家这里,专设一站:何家。长途车缓缓停下,售票员喊道:何家到了!还有生产队长王衍召,他是南丁老师下放时发展的党员,1993年,他已六十岁,那一年南丁老师到西峡开会,王队长无钱买车票,徒步七十里去看南丁老师,见面热泪奔涌,只一句话:想你,来看你。不吃会上的饭,又七十里徒步回家。

……

P9-12

书评(媒体评论)

南丁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小说《检验工叶英》《科长》成名,八十年代以小说《旗》开反思文学先河,《尾巴》《他们两个短暂一生的编年史》对文坛影响深刻。

南丁掌管河南作协,文联牛耳,拉起文学豫军,竖起一方文学旗帜,烘托出三十年的河南文坛盛世。他把一段区域文化创造织入中国文学大纛,丰盈了当代艾学史。

南丁说,作家最终拼的是人格。他既立了言更立了德,他成为中原文化的一一个特殊符号,南丁现象则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功案例。

廖奔(著名评论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博士)

从今天起,我要把轻率发表不成熟的作品当作自己的耻辱,因为这就等于把次品,不合格品供给劳动人民,我们需要《检验工叶英》来检验我们的成品。(在1956年全国青年文学创作者会议上的发言)

邵燕祥(著名诗人)

南丁八十年代的小说《旗》发表在党的三中全会之后,《旗》开了反思文学先河。

刘锡诚(著名评论家)

你是一只头羊。/你就是凭借着那么多热烈的感情和明媚的思想,/凭借着你在荒凉中吃到的那些草根的智慧和树皮的倔强,/凭借着你像江羊一样的角尖向后像绵羊一样的角的螺旋形状,/你那永远微微倾着的身子让人想到田野上成熟的谷穗的形象,/你那三杯下肚就红通通的脸膛永远让人想到关云长……

每当我在寒冷中穿上“鄂尔多斯”或者“蒙古王”,/我就会想到你的如同羊毛羊绒一样的文章,/河南几乎所有作家的名字都走进了你的文章成为你文章的长度,/有张一弓有乔典运有李佩甫有张字还有一个王怀让……

王怀让(著名诗人)

南丁老师是我的文学引路人,他摭起了文学豫军,是我们的旗帜、领军人。

南丁老师五十年代的《检验工叶英》《被告》《科长》《苦恼》,八十年代的《旗》《尾巴》是中国文学不同时期的标志性作品。

李佩甫(著名作家)

他不世故,不圆润通融,这是他小说中的一种精神。

从《检验工叶英》到《被告》到《旗》,其中的人物随时代而起伏,人物的身份也各异,但是人物身上的人格人性都是惊人地统一。

何向阳(著名评论家)

后记

记住

如果留心,这几年有一个人频繁地出入省文联大院,他斜挎着包,有时嘴里叼着烟,端的前行,像个收电费或者收水费的。

那个人就是我。

我是在访谈一位文化老人。追随这位文坛大家,始于1980年,得益于著名作家、著名编辑家的推崇,还有一次文学讲习班的历练。著名作家是段荃法、著名编辑家是庞嘉季,历练在河南省文联第一期文学讲习班,后称“黄埔一期”。这一期的学员后来是影响全国的文学豫军中坚。二十九年之后的2009年,我以讲习班为“切角”,写出了《南丁与文学豫军》,连载在《大河报》,挂在“中国作家网”,又刊发在《文学自由谈》杂志上。这个是“垫戏”,是一次试刀,我深算:再成一本书留下。

频繁地出入,端的前行,我又以大文化为视点,以现代中国文学史背景切入,以二十多万字的容量,几十幅老照片的匹配,描摹南丁这一中国文学的文化符号,展示南丁与文学豫军,这一中国文学史的标示和重大文化现象,因为,我能。因为,我能的支撑是记住了积淀了三十二年前文坛名家推崇、文学讲习班的历练,还有我采访文学豫军“将领”们的敬畏评说与真情告白,还有《南丁文集》五卷,煌煌一百五十万字的阅读、铭记和摘抄化为我所有的厚积。

1980年,文学青年赵富海正逢其时。

春天,著名画家曹新林引我拜见乡土文学大家段荃法,他说:河南作家,读南丁的,很有特色。荃法老师纯正的河南许昌方言的“特色”二字,分外特色,色,他念成“筛”,我印象极深。嘿,说不定他是从豫地作家群中筛选出的南丁。

夏天,我在《奔流》帮忙,主任庞嘉季看了我的读书清单,说:河南的你读南丁的,他的小说白描手法,空灵有韵致。嘉季老师是著名编辑家、评论家,他是南方人,说“空灵”二字轻柔而有乐感,我虽点头称是,却不懂空灵为何物,到现在我也说不出个“小虫吃米儿”。我崇拜的老师推崇南丁老师,我心生感慨,又见诸于行动:开始寻搜南丁的作品,从《检验工叶英》到《苦恼》到《旗》到《尾巴》等小说,学习、认识,写时模仿。

秋天,我参加了省文联第一期文学讲习班,省作协副主席南丁主持,开班,他说:搭个窝,你们在这里下蛋吧!

“下蛋说”对创作风趣幽默的比喻,从此在河南文坛传播开来。下蛋说,60年代的传播者是资深记者宋悟民,80年代的传播者是文学青年赵富海。

我记住了。

还记住:

廖奔博士为我书写序《一个文学时代的取象》。

人心留有的一块空间,常常成为过去与现在的接口。四十年知青过往成古今。

兴趣盎然,侃侃而谈,他与我共同掀动知青这一页,又一页页抚摸,承载的是:那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新一代农民的青春年华。

2008年的8月,央视《见证》拍我的《老郑州:民俗圣地老坟岗》四集文化专题,外景地我执意选花园口黄河大堤,我伫立大堤上,眼望当年二连驻地,早已改水田,看到的是稻浪翻滚,我心怅然。这稻浪,令我想起了廖奔1974年创作的诗歌《风雨护秧》的生命与意志的歌唱。

刚才和风旭日

一池天水泼下

风大,雨大

比倾盆倾缸大雨更为猛烈。生活中的质感。

几个身影扎进雨中

不是走,不是跑,是扎。扎进雨中,更果敢,更有力量,风雨中竖起的青春雕像。

雨水起泡,溅起片片水花。

隆隆雷响隐去回声:

“……秧苗,篷没搭……”

青春对天回答:给秧苗搭篷。

是责任,是拯救,抢救口粮,拯救希望,拯救秋天的收获。

几条躯干在雨剑中跳跃,  踏雷踩电冲杀,

天闸,雨剑,踏雷踩电,炼一颗红心,滚一身泥巴。战

天斗地英雄胆,黄河岸边新农民。

秧苗睡在帐篷下,

咱的心里——

翻开千倾稻浪花。

春天,人种植了秧苗,才会有秋天的千倾稻浪花。

至真、至纯、至善的往事故情,用生命激情、用火热的青春编织出廖奔们的知青时代。他样样农活“全能”,又会开拖拉机、汽车,为新知青做各种农活示范,当农场副场长,又会办报写文章,处女作《风雨护秧》发表在1974年《河南文艺》(《奔流》)上。知青中的出类拔苹。带队干部对我说:廖奔,学生领袖,追他的女孩多。

眼望二连,我想到了廖奔的一篇散文,写的是二连的一次捕鱼,那是农场学习班开班庆贺,开班我致词,知青捕鱼,我吃鱼。还写他在大田卧坐仰望蓝天想心事。两千五百多年前,陈胜也是在大田小歇时,对同伴说了一句振聋发聩的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廖奔招工不去,推荐工农兵学员让贤,非他所志,知青们不解,他不解释。

他不谈爱情。我有“任务”在肩,这回单枪匹马见廖奔,在花园口农场场部,高大英俊的廖奔身着白衬衣、蓝裤子,“内刹腰”,两条长腿端立,未及我开口,他说,我去办板报。脸色绯红,一阵风似的跑了。他拒绝。市、郊知青办的领导与他谈交女友,他也拒绝,也脸红。所有人的“任务”都未完成,扎根派夫妇,也非他志。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小三届”廖奔,十几岁到农场,他将一生最美好的华年奉献给了土地,那里有他的泪水与欢笑和踏实的脚印,是青春的祭奠。那段生活,充实一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给了他面对人生的勇气和力量。四十多年后,这位博士对我说:知青生活是我一生最大的财富。

从此,我关注廖奔,两个女知青带来他的信息。一个是女场长,她激动地说:廖奔第一个考上大学。另一个是知青宣传队的舞蹈演员,她告诉我,廖奔考上了研究生。我当年领过宣传队,她在学校是“校花”,在农场,带队干部嫉妒她漂亮,专让她进城扫垃圾沤粪,工装农服依然包裹不住她那婀娜的身姿,拉起“伸脖机,,(知青戏称架子车),却成了马路上一道风景。她也曾是我的“任务”。报界的朋友告诉我,廖奔考上戏剧博士,留学美国博士后。戏剧理论家、文化学者,文联的朋友告诉我,廖奔从中国文联调入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又在网上查出他的科研成果,他先后获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奖、“五个一工程”奖、国家图书奖、田汉戏剧理论奖等奖项。

议序,求签名书,他著述二十余种,随手拈来二种:《东西方戏剧的对峙与解构》《品剧日记》。我尤喜欢后一种,这是“思想与文化研究丛书”一种,是博士关于戏剧内涵与本质的探寻的巨构。送我的是“2004—2010”本,为下部。计一百三十四篇,近三十五万字。戏剧的规则、原理、美学风格以日记形式做学问,我想到国学大师黄侃,带有“隐私性”的个人写作的日记体,是他的煌煌巨著。日记体,篇幅小,读着轻松,可置案几、枕边,顺手拈来,先查闻所未闻的看,一支香烟一篇文,舒心长见识。柳子戏《风雨帝王家》、京剧《袁崇焕》、京剧《曾侯乙》、话剧《望天吼》、美国话剧《怀疑》、上党梆子《赵树理》、舞剧《一把酸枣》、方言话剧《宣和画院》、剧本《拓跋鲜卑》等,我看博士的新颖的评介,评得“切入”,看现状与趋势。从中看出博士学养的高深知识的渊博。对《拓跋鲜卑》的批评我尤为折服。大兴安岭脚下的拓跋鲜卑先大同,后洛阳为北魏都城,是民族融合。博士批评剧本的立意是“从意念出发结撰的戏”。博士日记体戏评结合时代,非时下众多戏剧批评著作脱离舞台侃侃而谈可比。

议序,博士以《一个时代的取象》序赵富海《南丁与文学豫军》。我读序,分明看见中华文化的斑斓色彩与趣味,在字里行间流动。

富海是文学豫军的独特存在,跨文体的写作,采用小说结构、散文笔法、诗歌意境来结构全书,语言口头而家常。以思路牵文脉,作品带时代,细节多于概括,鲜活多于理性。这是血肉粘连而非冷静旁观议论。写一个人,临摹一个时代,勾勒出文学豫军的整体群像。从一个未被人使用过的视角论述了文学与环境、与氛围、与群体、与个人的联系,情理充沛,真气饱涨,引人深琢,开蒙发悟。尽管也理论框定,观察眼光与描写笔触却是小说式的,烟雾一缕,娓娓道来。

炼字炼句,还有一种情怀。

书稿是春节期间看完,序是大年下写成,博士说:干咱这一行的,春节放假是个好时候。

豪气入心,今生所向。

记住了,还要深表谢意。

还有两个人要记住,还要深表谢意:作家社总编辑张陵先生,特别是资深编辑罗静文女士。

电话,晤面,张总揽全书以高屋建瓴,在文艺理论上指出书中的不足,我深受教益。晤面,“南人北相”的张总编辑说自己是河南信阳光山人,汉代举家南迁,是谓客家人。他说“我是河南人”,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探讨《南丁与文学豫军》多了精神家园意识。

感谢罗老师在本书出版过程中,提出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记住了,还要深深地表示敬意!

记住,权当后记。

赵富海

2013年6月12日

目录

一个文学时代的取象——序赵富海《南丁与文学豫军》/1

岁月稠 二十五岁成名,五十二岁拉起了文学豫军/1

一生缘 家与家的故情深处/9

时间点 一个文化符号/23

小说值 标志性作品精神直白的价值取向/40

话语权 连接的是文学与人格的内质/50

生蛋乎 文学创作幽默风趣的比喻/72

外一章 “老汤”“黄埔一期”的文学意义/81

文艺观 文艺思想的阐释,知性的力量与精神境界/96

评与序 语言之根,文学之思,想象之力,命运之痛/123

外二章 “何尊”“思”与“道”对人类心灵的勘探/177

人与文 河南文学史的承载,人文精神的时代感/207

半凋零 社会、人生、友情,永远的精神眷顾/233

“八○后” 最纯净的留了下来。最澎湃不已的文化生命

与激情仍在燃烧/261

附录 作家学者看南丁/292

 春日浪漫/310

 顾问南丁/313

 散说南丁/316

 南丁印象(一)/320

 南丁印象(二)/322

 七十三岁的英俊少年/325

 中原文坛之祭酒/326

 “且把花甲当花季”的何南丁/335

 吹口哨的老头/339

记住(代后记)/343

序言

一个文学时代的取象——序赵富海《南丁与文学豫军》

廖奔

我是河南人,河南出作家。徐玉诺、苏金伞、姚雪垠、李季、魏巍、赵青勃、李毕、张有德、乔典运、段荃法、徐慎、张一弓、田中禾、张宇、李佩甫……南丁说:文学豫军。

我是南阳人,南阳出小说家。二月河、周同宾、孙建英、殷德杰、周熠、李克定、李天岑、马本德、赵德玺、行者、秦俊、王俊义、窦跃生、廖华歌、张克峰、韩向阳……南丁说:小说出南阳。

南丁谁也?河南名作家,20世纪50年代以小说《检验工叶英》《科长》成名,80年代以小说《旗》开反思文学先河,《他们两个短暂一生的编年史》《尾巴》对文坛影响深刻,随即掌河南作协、文联牛耳,拉起文学豫军,小说散文随笔诗歌评论各体皆备,叱咤河南文坛三十年。

中华先民以为河南据天地之中,赵富海《历史走动的声音》之著,即通过对中岳嵩山“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落方位观、文化脉与精神源的叩问,探寻古人的天地宇宙人文思维方式。河南人因此爱说“中”。河南文化人因此而自豪、自信、自强,当然我希望没有捎带上自大、自满、自闭。河南作家乔典运说:河南是中国的娘。皖人南丁也说:中州语言甲天下。他推崇河南话,特别是农民语言,生动、形象、准确、精练、幽默、上口、易懂、内涵丰富。赵富海为鲁人,也认为河南语言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我离开了河南,又长期脱离了文学创作,但对文学豫军也耳熟能详,更知有小说宛(南阳)军,又更知有中州作家群。我与他们擦肩而过。当年,我在黄泛区知青农场懵懂学诗时,河南诗界苏金伞俯瞰众生,王绶青、王怀让如日中天。古典、外来之外,我读郭沫若、闻一多、艾青、李季、臧克家、阮章竞、贺敬之、郭小川、李瑛、严阵、雷抒雁。处女作《风雨护秧》发表在1974年《河南文艺》上。1979年写《我是个偶像崇拜者》投《诗刊》,通知采用后又退回,编辑写了封中肯的道歉信,说是风向突变——它浇息了我成为新诗人的激情,于是去搞文艺理论。我在北京用公共语写作,自己觉得脱离了语言本土,不接地气。也有离开而未脱地气的,如豫籍旅京作家成就卓著者周大新、刘庆邦、朱秀海、刘震云、阎连科、柳建伟,他们被笼统包括在中州作家群内。现我工作回归作家队伍,可以重新打理旧业了,颇感惬意。赵富海的《南丁与文学豫军》来得逢时,为我了解区域文学状况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切入口,我因而不胜欣跃。

文学豫军!中原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前灾荒战乱频仍,水旱蝗汤蒋日伪拉锯,文人们逃难离散躲避不及,未能像陕晋冀鲁和东北那样聚合起文学新军,尽管此后奋起直追,仍然长久不可望人项背。新时期河南农村题材创作井喷,豫军成形。富海说,20世纪80年代后,文学豫军的干将们多自学成才,分布各处,身份从农民、工人、教师、干部到编辑、记者不等。“黄埔一期”(1980年河南省第一期文学讲习班)开始把他们集合,树旗者南丁。南丁育入团军,经他手调入文学岗位而至今活跃的作家有夏挽群、田中禾、张斌、孙方友、李佩甫、郑彦英、杨东明、齐岸青、赵富海等,组建起一支强健的专业作家队伍,给它宽松的写作环境,并以众多评点文章团聚、培育和扶持它。南丁领导并创办了大型文学期刊《莽原》以及《故事家》《散文选刊》《当代人报》《传奇文学选刊》《文艺百家报》《专业户报》等,筹建了文学院,为河南文坛开辟出阵地:搭个窝,你们在这里下蛋吧。

蛋陆续下出,地域、环境、氛围、气候、基因、气质、风格、流派的体现与集合体,所谓“国风”——中原文学之风。文学豫军多为新时期的一代人,如写小说成绩卓显而上面未提到的南豫见、王钢、墨白、孟宪明、王安琪、邵丽、李洱、乔叶、郭萍、原非、申剑、郑竞业、朱根发、刘向阳、兀好民、张兴元、侯钰鑫、傅爱毛等等,又有散文名家王剑冰。南丁说:河南省创作优势在农村题材,作家多是写农村的好手,作品的乡土韵味耐人品尝。从此豫军横空出世进入中国文坛,至20世纪90年代起与文学陕军、晋军、湘军、京派、海派、白洋淀派争锋逐鹿。南丁的个人贡献在于为文学豫军开掘出一片土壤,呵护出一个环境,改变了一方水土,氤氲成一个气场,使之葱郁成一片共生林,从而创造出一个特定时段的文学气候圈,烘托出近三十年的河南文坛盛世。一方人文物理奠定一方文学。诗的建安诗派、齐梁体、大历十才子、新乐府运动,词的花间派、辛词豪放派,戏曲的吴江派、苏州派,绘画的吴门画派、扬州八怪,皆有生态类同处。

文坛上或少成就一位小说大家,河南文学苗圃却出现一位不可或缺的园丁。南丁虽未尽罄个体创作之才,却竖起了一方文学旗帜,人称“中原文坛祭酒”,他把一段区域文化创造织入了中国文学大纛,丰盈了当代文学史。尽管他自己遗憾:遏止住小说创作的好势头去当了八年文联主席、党组书记,没能写出一部长篇小说;然而,南丁既立了言更立了德,他成为中原文化的一个特殊符号,南丁现象则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的成功案例。

南丁行了善政,行善政是会被人记住的。富海说,南丁的善政就是对作家你我不分家、宽厚待人,在一起抽烟、喝酒、啜茶、聊大天中了解大家的需求,然后热心、诚心、急心地想方设法解决文学的条件问题,为作家写作铺路搭桥。他为人淳朴坦诚、幽默洒脱,执著于责任和服务,慷慨地挥洒着温馨与爱。于是,作家们也就把他当成哥儿们兄弟,推心置腹,更景仰他的人格魅力而齐集麾下。南丁说:作家最终拼的是人格。河南文坛气候也一度系于南丁的人格——这也是富海写作《南丁与文学豫军》的初衷。许多作家感恩于南丁的拔擢,他在现体制下帮助这些人从生存状态进入创作境界,于是,他们成名成家不忘本原:盛名岂止因佳作,兴振豫军无量功。文学豫军中人对南丁的崇仰,更是一代作家对合宜旗手及其所创辟文学环境的依恃、眷恋与珍惜。我从中看到的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依存关系,体味到的是鱼水和谐互相滋养的融洽气氛,感慨的是个体精神对区域文化气候的影响之大。文学豫军享有了这个前提,这是中原文学之幸。

文学是脆弱的,文学环境是脆弱的,入也是脆弱的,南丁终因年龄原因要谢幕了。但愿南丁的谢幕没有带走河南的一个文学时代。富海作为此一时代的个中人,在经历了文学豫军的鼎盛时期之后,回顾生长环境,用一首牧歌式的追忆作品,为南丁、也为这个文学时代铸刻了碑铭。

这个文学时代由一批信奉生活真知的人构成,他们为文学遭尽磨难蹉跎也享受到其光鲜荣耀,至今还恪守着既定的观念:深入生活。小说《鸡毛信》作者华山,虽娶了著名粤剧艺术家红线女为夫人,仍常年屯住河南太行山脉中的林县,写红旗渠,南丁说他魂系太行,最后骨灰撒入漳河。1958年被打成右派落户大别山四年的南丁受华山激励,为了深入了解山民,1970年又自愿举家迁入南阳伏牛山腹地三年。1961年,在兰州大学中文系读三年级的田中禾为了当作家,退学做了农民,写出后来影响全国的系列小说。即使被打成右派,他们也讴歌生活的馈赠。国庆十周年,在新县劳动改造的右派作家南丁和徐慎举酒庆贺,徐慎说:“他们不当右派能这样深这样近地了解生活了解人民吗?咋能写出好作品?就得看着咱们写!来,为他们没有当右派咱们当了右派干杯!”而今的网络文学写手日书万言夜进斗金,早已与深入生活派道不同不相与谋。富海也在为深入生活派撰写一首挽歌吗?

富海是文学豫军中一个独特的存在。他不安分于写小说,是小说家里喜欢谈历史文化的,他的作品写中州、写民俗、写盆景,却又用小说结构、散文笔法、诗歌意境来组合,语言则口头而家常,使你于惊诧艳羡中感受别样文境与别样心境。此书亦写法别致、结构新奇,不同于同类作品,既非文学史,亦非回忆录,亲历、直感、生动、贴切,边阐发其思边介绍背景边回忆中人边叙议评点。手法则回环牵绕,连带出击,似以人为经,又以时为线,更以思路牵文脉、作品带时代,跟着感觉、回忆走,解读作品不仅理性把握而且直感切近,细节多于概括,鲜活多于枯涩,遣词汪洋恣肆,文思汹涌澎湃,联想式的、跳跃的、意识流的,忽而描写,忽而引文,忽而评议,忽而感叹,“拿来”甚至不用引号,你竟分不清是谁的文字,然而却出奇和谐地风格统一,组成琳琅满目、色彩斑斓的理论推衍与真实生活图景。这是血肉粘连而非冷静旁观的议论,尽管也有理论框定,观察眼光与描写笔触却是小说式的,烟雾一缕,娓娓道来。如说南丁:稳如山石,静如止水。且加入人格评判:正派友好善良厚道。还特别点出南丁的悲悯情怀。写一个人,却状摹出一个时代,勾勒出了文学豫军的整体形象。当然,崇敬心态与追随者身份而非驾驭视角,或限制了作者对于对象的宏观定位与客观评述,但你能苛求知恩图报吗?

于是,一部极为特殊的文学传记、回忆录、流派论、断代史合成了,从一个未被人使用过的视角论述了文学与环境、与氛围、与群体、与个人的关系,情理充沛、真气饱涨、引人深琢、开蒙发悟。

我于是也仿其笔法,赓其韵也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好,总归不是我的惯常做法,在我的文集里从未出现过此种风格,写出上面文字。遭赵拐带?借赵突围?

2013年2月16日

内容推荐

这本《南丁与文学豫军》酝酿了五年时间,作者赵富海梳理、整合史料近300万字,访谈数十次,八易其稿才最终付梓。他对“南丁与文化豫军”的研究以一种大文化观切入,从个案到群体,从个人人格到地域文化,将历史文化研究的视野扩展到当代文化地理的深层,将中原文化的发展脉络与新时期文学豫军的崛起、繁荣联系起来。

《南丁与文学豫军》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编辑推荐

赵富海编著的这本《南丁与文学豫军》是一部极为特殊的文学传记,他艺术地将回忆录、流派论、断代史、地域文化史有机地融合起来,从一个未被人使用过的视角论述了文学与环境、文学与文化、文学与群体、与个人的关系,情理充沛、真气饱满、引人深琢,开蒙发悟。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6:4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