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编著的《空间理论视角的外来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对苏南的考察)》根据相关理论,提出了“农民工基于个人的融城行动、体验在城市空间中与社会结构相互建构过程”的逻辑假设;以及“通过这种‘个人行动一实践反思一社会结构’之间不断互为影响的过程,农民工展开融城实践的条件——空间,被重新建构或‘再生产’出来(‘空间’因此也是农民工融城实践的结果),从物质、社会、心理三个层面来共同满足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相互融合的需要”的假设。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空间理论视角的外来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对苏南的考察) |
分类 | |
作者 | 高峰 |
出版社 | 科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高峰编著的《空间理论视角的外来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对苏南的考察)》根据相关理论,提出了“农民工基于个人的融城行动、体验在城市空间中与社会结构相互建构过程”的逻辑假设;以及“通过这种‘个人行动一实践反思一社会结构’之间不断互为影响的过程,农民工展开融城实践的条件——空间,被重新建构或‘再生产’出来(‘空间’因此也是农民工融城实践的结果),从物质、社会、心理三个层面来共同满足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相互融合的需要”的假设。 内容推荐 高峰编著的《空间理论视角的外来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对苏南的考察)》是作者历经五年,对苏州、无锡、常州三市近5000名农民工进行城市融人行动实践过程和结果的实地考察的成果。研究发现:作为能动的个体,农民工与城市社会结构相互型塑.直至新的城市物质、社会和心理空间不断被“再生产”出来.从而逐渐满足农民工融城实践持续展开的需要。政府、企业和基层社会都应当充分关注城市“新工人”融城的冲动和力量,制度、市场、网络和文化也都应当积极回应“新工人”的城市社会空间实践的渴求。只有实现农民工融城实践中物质空间、社会空间与心理空间的统一,才能实现农民工与城市社会关系的和谐。 《空间理论视角的外来农民工城市融入问题研究(对苏南的考察)》可供关注当下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人口城镇化问题的专家学者、党政机关工作人员、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及社会各界人士参阅。 目录 前言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与课题意义 1.2 文献述评与研究目的 1.3 研究设计 2 近代以来苏南地区工业化与流动农民工 2.1 近代苏南工业化与流动农民工 2.2 “苏南模式与”离土不离乡 2.3 “新苏南模式”与外来农民工 3 农民工融城的物质空间实践:居住融入 3.1 苏南外来农民工的城市居住空间评价 3.2 农民工城市居住实践与结构性因素的互动影响 3.3 争取农民工居住空间公平的政策实践 4 农民工融城的社会空间实践:就业融入 4.1 外来农民工的城市就业空间评价 4.2 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就业融入的结构性影响 4.3 苏南农民工就业融入的行动选择 4.4 扩展农民工城市就业空间的政策实践:以苏州为例 5 农民工融城的社会空间实践:劳动权益保护与救助 5.1 农民工劳动权益保护与救助的空间评价 5.2 苏南农民工的劳动权益保护与救助空间实践 6 农民工融城的社会空间实践:城市社会保障 6.1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空间评价 6.2 苏南农民工城市社会保障空间实践 6.3 苏南农民工城市社会保障空间实践:以医疗参保行动为例 7 农民工融城的社会空间实践:社区融入 7.1 苏南农民工城市社区融人的空间评价 7.2 促进苏南农民工城市社区融入的政策实践 8 农民工子女的城市社会空间实践:教育融入 8.1 农民工子女教育融人的城市空间评价 8.2 农民工子女教育融入的结构性约束 8.3 苏南农民工子女教育融人的行动选择 8.4 苏南地区推动农民工子女教育空间公平的政策实践 9 农民工融城的心理空间实践:城市生活满意度与城市认同 9.1 外来农民工融城实践的心理空间 9. 2 农民工融城实践的心理空间评价:以苏州为例 10 研究总结论 1O.1 研究结论概述 1O.2 苏南外来农民工城市融入的空间评价 10.3 农民工融城行动与社会结构相互建构的空间解读 10.4 基于空间理论的外来农民工融城对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