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展,也随着文化体制上的改革,地方戏正在萎缩乃至逐步消失,即使现在仍然唱着的一些比较优秀的剧目也逐渐被淡忘与遗忘。为了这些即将消失的记忆,《戏里戏外》作者刘玉堂从一个戏迷和小说家的角度,对地方戏曲的经典唱段、戏剧故事进行梳理,加之台下或戏外的有趣的故事,集结成一本关于地方戏的文化随笔集。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既有普及性,又有权威性。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戏里戏外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刘玉堂 |
出版社 | 山东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展,也随着文化体制上的改革,地方戏正在萎缩乃至逐步消失,即使现在仍然唱着的一些比较优秀的剧目也逐渐被淡忘与遗忘。为了这些即将消失的记忆,《戏里戏外》作者刘玉堂从一个戏迷和小说家的角度,对地方戏曲的经典唱段、戏剧故事进行梳理,加之台下或戏外的有趣的故事,集结成一本关于地方戏的文化随笔集。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既有普及性,又有权威性。 内容推荐 由刘玉堂编著的《戏里戏外》是一本“为了逐渐消失的纪念”的书,是乡愁与乡戏的“备忘录”。正如作者在自序中所言,尘归尘,土归土,哪里来回哪里去,作为乡愁重要元素的乡戏,来自民间,也会重归民间。作者用一个小说家的视角和笔触,以一个戏迷的痴与恋,将山东地方戏曲的经典名作一网打尽,辅以旧事轶闻,伴着回忆中的喜乐哀伤,是锄头花针中的闲情偶寄,脸谱声音里的清明上河图,正可谓:一声直入青云去,多少悲欢起此时,台上台下尽故事,戏里戏外皆人生。作者曾先后在本报及《大众日报》开设过《戏里戏外》及《玉堂说戏》专栏,在文化及收藏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著名书画家于明铨专为《戏里戏外》作的精美插图,给该书增色不少。 目录 单说《小放牛》 《打猪草》及《刘海砍樵》 他们为何喜欢跟小女孩胡啰啰 《王小赶脚》与吕剧的由来 风靡一时《小姑贤》 温馨祥和《小借年》 《王定保借当》之版本比较 欢欢喜喜巧《借亲》 农家乐式《喝面叶》 团团圆圆《龙凤面》 缠缠绵绵《三拉房》 《井台会》《蓝桥会》及其他 入木三分《墙头记》 闲话《锔大缸》 闲话《姊妹易嫁》 《逼婚记》中的爱民与亲民 《温凉盏》及其小说 《拐磨子》与《双推磨》 爱恨交集《寻儿记》 闲话《秦香莲》 紧锣密鼓《铡西宫》 千钧一笔《孙安动本》 我看《儿行千里》 从前仙女爱穷人——闲话《天仙配》 《小女婿》与《罗汉钱》 美轮美奂《贵妃醉酒》 百听不厌《锁麟囊》 《红娘》与《西厢记》 闲话《二进宫》 劝千岁杀字休出口 民告官之《宋士杰》 徐策为什么要跑城 《钓金龟》是怎么个事儿 猴年说猴戏 关于猪八戒的戏 想起了《都愿意》 闲话样板戏 京剧舞台上的山东人 听书看戏的规矩 民间的补充与戏说 喜欢戏迷与票友 戏说戏词 推敲戏词 过年编个小节目 文明街小景(戏剧小品) 酒过三巡(小品) 阻非典(小吕剧) 试读章节 看吕剧《逼婚记》的介绍,说该剧取材于传统剧目《温凉盏》,激起了我对原创的兴趣。找来一看,不对了,吕剧《温凉盏》应该是《逼婚记》的续集或后篇,是先“逼”后“温”的,前者不可能取材于后者。但不妨先了解一下《温凉盏》的剧情。 前戏说了“国舅逼婚抢婵娟,秀才藏楼结凤鸾。刚直不阿小知县,不畏权贵伸民冤”。《温凉盏》就从国舅爷寻机报复开始演。挨了痛扁、怀恨在心的国舅爷刚回到家中,洪府师爷又出一损招,说是新安大人亲押一批贡品进京路过济南,若是皇室的贡品被盗,定会加罪那小知县。如此一来,既报了仇,又阻挠了妹妹与兰中玉的亲事,还可以把兰贵金弄到手,一石三鸟,何乐不为?且师爷已经安排小混混去办这件事了。国舅当然就爽快地答应了。皇室贡品被洗劫一空,钦差大臣欲拿历城知县问罪,历城知县许诺十天之内破获此案,暂躲一劫。遂令手下抓来一混混,寻取破案线索,不想那混混来到即栽赃是兰中玉所使。钦差大臣即令人将兰中玉及那二混子一并打入南监。历城县令识破国舅三连环之诡计,命将病中的二混子与兰中玉关人同一间牢房,兰不计前嫌,对其百般照料,终于打动了二混子。二混子全盘说出洪府唆使窃宝并栽赃陷害的真相,并将私自留下的温凉盏送给了兰中玉——果然不出历城县令之所料。此时,国舅爷仍对兰中玉之妹兰贵金贼心不死并四处搜寻。不想历城县令早已将其转移至自己的老家了,并让卖豆腐茶的妻子收其为干女儿。“开元寺边山脚下,小桥流水有人家,县令清苦谁人知,老妻叫卖豆腐茶。”一日国舅及师爷一行逛完开元寺下来,见到豆腐茶店的兰贵金,又欲强抢,被县令老妻手持棒槌痛打,并称其是自己的女儿,“俺老头子姓李,是你家李姑奶奶!”——我们便知道历城知县姓李,叫李什么?仍无从所知。欺男霸女惯了的国舅当然不甘心,仍让家院将其架走,正巧历城知县赶来,问清缘由,竟一口答应,“此事包在我身上!”想必他已有计策,安抚好母女俩,即带兰中玉夜会皇姨洪美蓉,无非是想得到她的支持。两人到得洪府院外皇姨楼下,因进不去,知县即让兰中玉踩在他身上,让他二位墙上相会,可谓“鸾凤喜相见,月笑星也欢,苦了老县台,当了半头砖。墙上缠绵墙下汗,当砖亦如当官难”。弄清原委,皇姨也正好写了一纸御状要其送出去,双方一拍即合,决计一举拿下国舅洪彦龙。 国舅及师爷来求婚,县令之妻提一条件,说家有温凉盏一只,此杯乃我家祖传之宝,也是小姐的定情之物,谁若配上,即是我家的贵婿,新婚之夜用此杯喝交杯酒,可日久天长!那国舅喜不自禁,言道,天助我也,此杯我府正有一只。国舅大婚之日,也是历城县令十天破案期限的最后一天,钦差大臣也来贺喜。县令之妻前来落实温凉盏之事,并提出要在大堂上先喝了交杯酒再送入洞房。由县令装扮的新娘在红盖头的掩饰之下,与国舅喝交杯酒的时候,将国舅手中的温凉盏一把夺过,并令衙役们将国舅绑了,让钦差大臣看着办…… 说得这么热闹,温凉盏乃是何物?就是酒杯。为一传说中的稀世珍宝,可以凉酒变温、温酒变凉,随心所欲。 吕剧《温凉盏》如同《逼婚记》一样,济南的元素甚多,听来十分亲切。只是个别地方稍显牵强,比方历城县令的老家为八里洼,其妻卖豆腐茶。我曾走访过八里洼及周边地区,所问老人,皆不知豆腐茶为伺物。从县令之妻叫卖“热豆腐——刚出锅的热豆腐”及她让县令带去的衙役们先喝一碗热豆腐看,应该就是豆腐脑,与茶无关。那么豆腐茶这种东西有没有呢?有的。即先将炸至外酥内软的豆腐球放于酱菜缸内,腌制数日,待食用时,捞出数个,切成细丝或薄片,用开水一冲,即可连吃带喝,灵山一带常用以待客。但济南及其周边地区则少见。另外,让兰贵金为国舅爷喝酒助兴唱“说济南道济南”,歌颂济南多么美,多么好,也有点“膈”,与逼婚的基调及心情都不贴。 《温凉盏》版本甚多,各剧种所演皆不相同,一般着眼于献宝、藏宝、盗宝者居多,少有逼婚的情节。与逼婚多少有点关系的是小说《温凉盏》。 《温凉盏》为“中国十大孤本小说”之一,作者佚名,成书可能在乾隆二十年以前。该作故事生动,语言流畅,大多以鼓书的形式出现,十分好读,在下粗读数遍,感觉较好。忍不住就想将故事的梗概或脉络介绍如下,以飨诸位读者朋友。 话说大明嘉靖皇帝驾登九五,四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话且讲不着,单说开封府永宁县安乐村一人姓王,名七于,官居御史,夫人张氏,夫妻和顺。年纪五旬,只有一位公子瑞林,年方七岁,生得面如团粉,唇似丹珠,读书聪明,过目成诵,乃是天生一位星君临凡。公子五岁上,老爷即与御史云龙结亲。云龙,字行端。夫人陈氏,只生一女名秀兰,真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自与王门结亲以后,云公夫妇每日教训三从四德、描鸾剌凤。云老爷与王公原是好友,又是同寅,因此两家结亲。 且说御史王公因见严嵩依权仗势,作弊蒙君,杀害贤臣,聚党为恶,一连三次参奏宁党,怎奈天子宠信严嵩,不听忠言,将王七于罢职休官,贬他为民。 P79-P81 序言 有些东西消失了,有些东西还在着。一个中年以上的农村出身的人,对农村的记忆是什么?是家中的石磨,村头的碾砣;是井台上的辘轳,打麦场上的碌碡;是清晨鸡鸭鹅狗的欢叫,傍晚屋脊上的炊烟缭绕;是村中偶尔响起的小炉匠或清脆或沉闷的铁锤敲打声,不知什么地方又传来一声吆喝:“赊小鸡喽嗬——赊小鸡哟——”;还有夏日的老槐树下大姑娘、小媳妇们搓麻线、纳鞋底的戏笑声,河边老娘们洗衣服、抡棒槌的砸击声……可仿佛一夜之间,上面列举的那些个物件,几乎荡然无存。我怅然若失。这些东西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消失了吗? ——多少有点不甘心。 近年,到沂蒙山旅游,在好几个旅游景点我都发现了同样的场景,即用石磨铺成的一条路,用碌碡垒起的一堵墙,或用碾盘铺就的一个小广场,心里又泛起一种亲切与沧桑感。这或许也是保存或纪念的一种方式罢,总之是还能让你看得到! 这是实物。 文化呢? 一次采风活动,与文友坐船在湖上游览,主办方搞了一次小型的文艺演出,三四个既能拉又能唱的青年演员,清唱了地方戏的几个唱段。调子有点耳熟,当地的朋友告诉我是柳琴,这几个人原是县柳琴剧团的,柳琴剧团解散后,文化馆留下了几个年轻点的骨干,县上有什么文娱活动,就唱上一唱,演上一演。我说挺好呀,有点乌兰牧骑的味道,正所谓“到哪山,唱哪歌”,在这地方游览,就得听当地的戏曲才比较协调,若是听京戏,哪里都可以,还是唱这种只有咱有,别的地方没有的东西,更有味道,也更能情景交融。他竟哀叹一声,是呀,这就是地方戏的处境和归宿了!我听了即一愣,寻思寻思,也确实是这么个事儿。不免就想到那些已经消失和正在消失的地方戏的问题。 地方戏的情况,跟农村里面的石磨、碾砣、辘轳、碌碡,搓麻线、纳鞋底的情况差不多,也是有些消失了,有些还唱着。 那些依然唱着的戏曲,是怎么个情况?就我近几年翻阅的三百多个各类地方戏曲剧本看,主要有如下内容:一是传统文化方面的,比方反映忠孝廉悌及英雄人物的戏;二是地方文化方面的,比方反映乡风民俗及乡村爱。I'i的戏;三是与穷人或弱势群体有关的,比方为穷人鸣冤叫屈、伸张正义,或给穷人以精神和情感抚慰,诸如仙女爱穷人的戏;四是反映少男少女童真童趣、情窦初开的戏,诸如《小放牛》《打猪草》等。 由此可见,就戏剧题材而言,最有生命力的还是有关传统文化、地方文化、穷人及少男少女们的戏。 传统文化的表现形态是重复。一个人重复地做一件事,我们通常叫作 “习惯”,一群人重复地做一件事叫“习俗”,一个地区或民族重复地做一件事就叫“传统”。地方文化呢?其核心是差异,与其他地区或区域文化不同的部分,就叫“地方文化”。而最能代表或反映地方文化的就是地方戏,如同吕剧较之于京剧,较之于越剧、豫剧、川1剧、晋剧、黄梅戏等有明显的不同一样。 它还是构成“乡愁”的重要元素之一。什么是乡愁?乡愁是一棵老树,一间老屋,一出家乡戏,或是一脉青山,一泓碧水……是世代传承的共同记忆。当然,乡愁还是家国情怀,是文脉延亘,是精神归属。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根脉、灵魂和风韵,每个地方的人也有着独特的乡愁记忆。现今在一些地方,却被“跑偏”的城镇化列车碾得支离破碎,曾经的美丽“乡愁”变成了令人难以释怀的“乡痛”。 十几年前,出于对地方戏曲的热爱,也缘于一次意外的馈赠——一位从事了一辈子戏剧工作的老前辈,送给了我一套1954年出版的《山东地方戏曲传统剧目汇编》。我遂在报纸上开了一个叫作《戏里戏外》的小专栏。几年之后再看这个栏目,仍然有一种新鲜感,这说明它对地方戏的介绍及普及是有意义的,当然也因为我们对地方戏仍然知之甚少,我们也更能理智地看待一些戏曲的消失与消亡了。一个剧种的消失,往往是先从剧目开始的。那些消失了的剧目都是什么情况?一言以蔽之,内容不健康,思想不积极,格调庸俗,语言粗俗,且没什么故事性,不能给人以美感。有的则是宣扬因果报应之类的封建迷信,没有积极意义。它们的消失是自然而然的事,无须为之遗憾或怀念。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城镇化的进展,地方戏逐步淡出人们视野是肯定的,即使现在仍然传唱的一些比较优秀的剧目也会逐渐被淡忘,但应该不会完全消失。作为乡愁的重要元素,它会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如同石磨铺路、碌碡垒墙,也像在游船上唱小曲一样。所谓尘归尘,土归土,哪里来,回哪里去,它来自民间,也会重归民间。 基于以上的原因,或者是为了消失的纪念吧,多年前,我即想写一本关于地方戏的书,以备将来人们逐渐遗忘时,能有案可稽,至少可以成为记忆的线索。而有一些现在就已很难找到了,比如《锔大缸》,此前我也是只知其名而不知具体内容的。 近年闲暇宽余,起坐徐缓,让我有机会查阅一些较为优秀的地方戏剧目,同时也有兴趣对先前的短文作进一步的整理与充实。在这本书里,我依然会从一个戏迷和小说家的角度,着眼于戏剧故事、经典唱段的介绍,作一点不同剧种演同一个剧目的比较,还会说一些台下或戏外的有趣故事,力求既有知识性,又有趣味性,既有普及性,又有权威性——我所介绍的戏剧故事与唱词都是准确的。收藏最忌赝品,这本书里没有,您完全可以引用或照着唱。 是为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