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记录了粟裕以省立师范学生身份投笔从戎,加入北伐军的叶挺铁军,开始其传奇军事生涯,在专门训练军官的铁军教导团中接受系统而严格的军事教育和训练,成为红军中有名的神枪手。南昌起义中,粟裕被任命为起义军前敌委员会警卫队班长,负责周恩来、贺龙和刘伯承等起义领导人和前敌委员会的安全警卫工作,同时负责策应朱德领导的南昌军官教导团的起义。跟随朱德上井冈山后,粟裕虚心学习毛泽东和朱德的军事思想、经验和理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1928年七溪岭战役中,粟裕带领三人小队俘虏上百名敌军,朱德夸赞粟裕是青年战术家,是未来革命的接班人。在抗日战争爆发后,粟裕指挥的黄桥战役为华中抗战打开了局面。1942年石港之战,粟裕指挥“老虎团”创造出了以零伤亡痛歼日寇600余人的战争奇迹。1944年车桥战役全歼日伪军千余人,自己仅伤亡百余人,毛泽东敏锐判断: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1945年高邮之战,歼灭日军1100多人,歼灭伪军5000多人,系敌后战场俘虏日军最多的一次战役。粟裕最辉煌的军事表现主要集中在解放战争时期,解放战争十大战役中,粟裕指挥了一半。苏中战役,钻到敌人肚子里打,以三万对十二万人,七战七捷,共歼灭敌军五万多人。莱芜之战,打得国民党哀叹百年教训,刻骨铭心。成功策应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孟良崮战役全歼国民党五大主力的整编74师,蒋介石哀叹为最痛心最惋惜的事情,甚至发出了“粟裕人头”的悬赏。沙土集战役,国军部队只拉开20公里距离,两天之内一个师就被粟裕全歼。此后,粟裕说服中央军委暂不南进,华野留在中原大量歼敌。豫东战役使得中原敌军完全丧失战役进攻能力,也拉开战略进攻到战略决战的转折。济南战役标志着解放战争进入夺取大城市的阶段。粟裕提出淮海战役的建议并获毛泽东同意,同时实际指挥了淮海战役,以60万兵力对80万兵力获胜。后渡长江,占南京,攻上海,彻底打败了国民党反动的政治和经济统治。 粟裕虚心谦逊,居功不自傲,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敢于三次推辞封帅的人,毛泽东感慨道:难得粟裕!壮哉粟裕!竟三次辞帅。 目录 第一章 从枫木树脚谈起 长工阿陀 开蒙 出走 进入省立第二师范 参加学潮 投笔从戎 第二章 南昌起义前后片断 教导队的生活 参加起义 南下广东 第三章 激流归大海 正确的决策 真正的英雄 大庾整编 上山打游击 湘南起义 井冈山会师 第四章 在井冈山和中央根据地 学习毛泽东建军思想 学习建设根据地 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在战略转移中 在反“围剿”斗争中 经受了王明“左”倾错误的反面教育 第五章 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 抗日先遣队的组成 从瑞金出发和攻打福州 转战闽东闽北 挺进浙西 活动于皖赣边 到达闽浙赣和组成红十军团 谭家桥战斗 怀玉山失败 历史的教训 第六章 浙南三年游击战争 挺进浙西南 创建浙西南游击根据地 第一次反“围剿” 浙南党内的一些分歧 第二个发展时期 第二次反“围剿” 迎接抗日高潮 第七章 挺进苏北与黄桥决战 江南新四军挺进苏北 全力对付韩德勤 建立以黄桥为中心的根据地 决战黄桥,一举解决苏北问题 第八章 苏中抗日斗争 苏中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任务 工作重心由城镇到乡村的转变 根据地基本区的争夺 坚持武装斗争,坚持原地斗争 冲破黎明前的黑暗 领导重心的再次转移 第九章 向苏浙敌后发展和天目山战役 新的形势和任务 渡江南进,胜利会师 周密筹划 轻取孝丰 巧夺天目 诱敌深入,连歼顽军 大举反攻 第十章 苏中战役 山雨欲来 先在内线打几个胜仗 选择苏中解放区前部地区作战 首战宣泰 再胜如南 三战海安 奇袭李堡 进一步明确了作战方针 钻到敌人肚子里去打 攻黄救邵,七战七捷 第十一章 苏中战役后的华中战局和宿北战役 华中野战军主力由苏中北移 主动放弃两淮 决心在淮海打一个大歼灭战 集中兵力,打敌一路 整编第六十九师全军覆没 华东战区的一个转折 第十二章 鲁南大捷 以新的作战胜利实现战略意图 选择打击目标 紧张的战前准备 歼敌第二十六师和快速纵队 歼敌第五十一师 第十三章 示形于鲁南,决胜于鲁中 战前的敌我态势 抓住战役间隙进行休整 果断改变战役决心 迅速挥师北上 敌变我变 战役获得全胜 第十四章 英雄孟良崮 强敌云集,发动重点进攻 耍龙灯,创造战机 割歼强敌的决心和部署 喜见贼师精锐尽 第十五章 华东野战军外线出击和沙土集战役 1947年的“七月分兵” 向鲁西南挺进 沙土集作战方案的预想 战役经过及主要经验 第十六章 豫东之战 集中兵力,大战中原 审时度势创战机 取开封,攻敌必救 再歼援敌 胜利转移 第十七章 济南战役 中央军委攻打济南的作战方针 攻济打援的具体部署 攻占济南外围防御地带 打到济南府,活捉王耀武 争取更大胜利 第十八章 第三野战军在渡江战役中 渡江计划的演变 战役前的形势 打过长江去 围歼逃敌于郎溪、广德地区 钳击吴淞,解放上海 第十九章 真正的铜墙铁壁 人民是父母 一切为了前线 不竭之源 英雄的山东民兵 浩浩荡荡的支前大 编后记 附录 粟裕谈淮海战役 序言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 ,要在全社会广泛开展党史 、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 引导人们坚定道路自信、理 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 信。他还特别强调,部队中 的“红色资源很多,要发掘 好、运用好”。“中国人民解 放军高级将领回忆录丛书” 就是一套从部队角度入手, 集中回顾党史、军史与新中 国史的图书。 上世纪九十年代到本世 纪初,包括人民出版社、解 放军出版社等出版单位曾陆 续出版了多种由我军高级将 领口述的相关回忆录。这些 回忆录是党史、军史与新中 国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不仅是研究党史、军史与 新中国史的第一手材料,也 是激励读者特别是广大党员 干部增强理想信念,滋补精 神之钙的珍贵食粮与生动教 材。但由于这些书出版时间 相对较久、出版单位较分散 等因素,读者较难了解全貌 ,许多书籍一书难求。为充 分发挥好这些书籍的应有价 值与功能,更好地挖掘与利 用好军史红色资源,推动“ 四史”学习教育走向深入, 为新时代读者提供系统便捷 的阅读服务,人民出版社决 定,以开国将帅及在革命战 争中担任过相当职务的我军 将领回忆录为范围,对他们 的回忆录予以重新规划与编 辑,并以“中国人民解放军 高级将领回忆录丛书”之名 集成出版。 本次集成出版对所收录 的各回忆录原版本进行了重 新考订、增补、勘误,新增 加了大量珍贵历史照片与必 要的附录,有的还制作成了 视频书(通过植入二维码连 接视频),使丛书的内容更 为丰富与可读,更具吸引力 。 “历史,往往在经过时间 沉淀后可以看得更加清晰。 ”希望这套丛书为我们不忘 初心、牢记使命,在传承红 色基因、在迈向实现第二个 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征程上 发挥更大的作用。 人民出版社 2022年6月30日 导语 粟裕将军的历史,就是一部为民族为人民解放艰苦奋斗的历史。粟裕将军最会领兵打仗,淮海战役立头功;生而为战,战而为胜。淡泊名利,专注战场。这本回忆录是党史、军史与新中国史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是研究党史、军史与新中国史的第一手材料,也是激励读者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增强理想信念,滋补精神之钙的珍贵食粮与生动教材。 后记 粟裕同志的遗著《粟裕 战争回忆录》即将付排,面 对这一摞摞的稿纸,我的心 情难以言喻。 粟裕同志决心写战争回 忆录是在“四人帮”最后一跳 的1976年夏。早在五十年 代末六十年代初,他对出现 在军事领域内的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等倾向即有不满。 他说,毛泽东军事思想的灵 魂是唯物辩证法,把毛泽东 军事思想归结为几条固定的 公式,把错综复杂的战争进 程表述为高明的指挥者早就 规划好的,并以这些观点来 教育下一代,打起仗来是会 害死人的。当时他处于逆境 。1958年,在所谓“反教条 主义”中,他受到错误的批 判,由总参谋长调任军事科 学院副院长。他不计个人得 失,顾全大局,坚韧不拔, 积极协助叶剑英元帅开拓军 事学术研究。我的头脑很简 单,有一次我对他说,你既 对现有的一些材料不满意, 何不把自己亲身经历的战争 体会写出来。以后我又几次 说起,每次他都默默不答。 十年动乱期间,他一直 受周恩来总理的保护,在周 总理的直接领导下做点工作 。1969年冬的一个夜晚, 他回到家中激动地对我说, 总理找我个别谈话。总理说 :“你现在已回不了部队, 就在我身边、在国务院做点 工作吧!”我说:“我打了一 辈子的仗,不会做地方工作 。”总理说:“不会做,可以 学嘛!”我请求总理替我向 毛主席报告,一旦打起仗来 ,我还要上前线!总理立即 答应我,并说:“那当然”。 1970年4月,周总理给了他 一次沿我国北部边界视察的 机会。他在五十天内,乘坐 吉普车,沿边界荒漠地区, 行程五千余公里。他亲自察 看地形、工事、哨所、兵营 ,找各级指战员交谈,召开 座谈会。他亲眼见到我军的 军事思想、国防建设受到形 而上学、唯心主义、极左思 潮的破坏,同时也了解到许 多指战员的心声。回京后, 他向周总理做了口头汇报。 周总理说:“我同意你的观 点。” 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 集团垮台了,他迫不及待地 把自己对未来战争的一些想 法报告中央、中央军委。由 于他的不少观点同当时占统 治的观点相对立,执笔的同 志出于好意,迟迟不敢落笔 。他得知后决定自己动手, 他口述,要我作记录。我心 情紧张,拖后腿说:“你这 是何苦,难道你为直言而吃 的苦头还不够么!”他严肃 而又激动地责备我说:“战 争是要死人的!我是一个革 命几十年、打了一辈子仗的 老兵,如果面对新的形势, 看不出问题;或者不敢把看 出来的问题讲出来,一旦打 起仗来,就会多死多少人, 多付多少代价。而我们这些 老兵就会成为历史的罪人。 ”我为他的革命精神所教育 ,再也没有干扰他。以后他 还陆续写过一些报告。然而 ,当时“四人帮”仍占统治, 他的报告不可能有任何结果 。 1975年10月,他在多次 发作心脏病的基础上突患心 包炎、胸膜炎、肺炎。脱险 后,1976年1月,又一次发 作心肌梗塞。夏季,重病初 愈,对当时的形势极度忧虑 和悲愤。有一天,他对我说 :“你多次希望我把自己亲 身经历过的战役、战斗写出 来,但我从来不准备写。现 在,我郑重地考虑了,决心 写。这也许是现情况下我能 够为党做的一点工作了。” 他说:“我也考虑到了,即 使写成了,不一定能出版。 那不要紧,留给家人、儿孙 们当故事看看也是好的。” 他又说:“我将主要地写战 役、战斗的背景,作战方针 的形成,战场形势的演变以 及我个人在当时形势下所作 的若干考虑,以求能如实地 反映一个战役指挥员是怎样 去认识和掌握战争规律以夺 取胜利或者导致失败的。我 这样写,可能会受到有些人 的非议,但我没有别的办法 ,因为离开战争指挥者的种 种思考去写战役、战斗,就 是死的;最多也只能算是战 斗详报,而我没有办法去写 其他指挥者们的具体思考。 ”他为我们规定整理材料的 指导思想说:要写,就要坚 持实事求是,按历史的真实 来写。时间隔得很久了,你 们要对我的回忆找有关材料 核实。至于观点,我欢迎你 们参加讨论,提出意见,但 是最后还要按我所认识的程 度来写。这就是实事求是和 文责自负。 我们开始工作。他讲述 ,我们记录整理。不久,“ 四人帮”被粉碎了。他欢欣 鼓舞,积极投入到拨乱反正 的斗争中。他说,写回忆录 的事,现在不急了。我也把 希望寄托在待他工作稍稍轻 松,身体进一步康复的时候 。虽然讲述和整理工作一直 在进行着,但进展很慢。不 料,1981年2月1日,他突 发脑溢血。我悔恨欲绝,责 备自己未能抓紧时间请他多 谈一些。两个月后,他的病 情竟然得到稳定和好转。我 小心翼翼地试探他的记忆和 思考能力,发现他的记忆力 衰退了,但分析、思考能力 仍如既往。一天,我问他, 还想完成那本回忆录吗?他 说:“当然想的。”再如过去 那样由他作系统的回忆和讲 述是不可能了。我在保护他 的健康的情况下,以闲谈的 方式向他提问。每次,他都 能简明扼要地答复我。少数 时间,他精神好时,还能就 某一战役作比较系统的回忆 和讲述。就这样,我们一点 一滴地继续积累了若干材料 。在他重病之后,由组织上 指派帮助整 精彩页 第一章 从枫木树脚谈起 辛亥革命前夕,湖南省西部一带政治、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靠近贵州的会同县是个山区小县,比一般的内地县还要相差一大截。城北约十公里的伏龙乡(现在叫坪村乡),有一个叫枫木树脚的村子。1907年8月10日(清光绪三十三年七月初二),我就出生在这个村里。 在我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了这样清晰的印象:村里有一片枫树林,我家屋后就有二十多棵枫树,树干高大挺拔,枝叶郁郁苍苍,把屋顶都覆盖笼罩了。枫木树脚村很可能就是因此得名的。 枫木树脚村有五六十户人家,在当地算得上是个大村子了。我能记事的时候,家中有父亲、母亲、哥哥、嫂子、姐姐和两个妹妹,加上我总共八口。我家是地主,祖父时代有四百余担谷田,父亲他们三兄弟分家后,每家分得一百多担谷田(在我们那儿,习惯按收获量计算田数,一百多担谷田,约合二三十亩)。我家人口多,都不能劳动,常常入不敷出。后来举家迁进县城,因修建房屋,便欠下了债。 我的家乡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除了汉族,还有苗族、侗族、水族等。可能是因为这个缘故,1951年国庆观礼时候,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还问我:“你是少数民族吧?是不是苗族?” 我们党的许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走上革命道路,都有各自不同的情况。有的是出身富裕家庭,在家乡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真理,立志背叛本阶级,要做旧世界的掘墓人;有的是因为饱受“三座大山”压迫,被“逼上梁山”起来“造反”的;还有的是红军解放了家乡,投身革命的。我的家乡和家庭的种种具体情况,决定了我参加革命有着另外一种经历。 长工阿陀 我的童年早已随着时光流逝了,但它曾带给我欢乐,开启我的心灵,对我的成长和献身革命都是有关系的。 爱动爱淘气是我小时候的性格。我家住的两排房子之间有一条溪水,虽然只有二三米宽,但水是从后面大山里流出来的,长年不断。每到夏天,我几乎整天在溪流里游泳、玩耍,有时把竹席子漂在水面,人躺在竹席子上,半泡在水中,自得其乐,这条溪水简直成了我夏天的“天堂”。 我家院内有几棵梨树、栗子树和橙子树。所谓橙子,就是像沙田柚子一样的东西。橙子成熟的时候,我常常带着一根竹竿爬到树上,找根粗壮结实的树杈靠着身子,再用竹竿捅头顶上的橙子。橙子掉下来,随手接住,然后背靠树权半躺着身体,悠闲自得地剥皮品尝。 我家雇有两个长工。也许是因为我爱动的缘故吧,小时候常同他们一起玩。长工们见我没有少爷架子,都愿意同我接近。其中有个叫阿陀的长工,年龄比我大十来岁,当时还是个青年,是我童年最要好的朋友。几十年来,阿陀的美好形象和名字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我深深地怀念他,因为他对我的影响很深,可以说是我童年的启蒙老师。 阿陀很会讲故事,常常给我讲剑侠杀富济贫、除恶行善一类故事。他讲起故事来那真是绘声绘色,娓娓动听。所谓剑侠,是劳动人民理想化了的英雄豪杰。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深受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一时又认识不到自己的力量,就幻想出剑侠这一类英雄来为他们扶危济困、申冤雪恨。 阿陀给我讲过“七剑十三侠”的故事、“草上飞”的故事。说那个剑侠“草上飞”,是一位“日行千里夜行八百”的飞毛腿,身轻如燕,能在草上飞奔。还有一个剑侠叫“一枝梅”,这位英雄好汉在除霸锄奸以后就在墙上画一朵梅花作为标记,然后远走高飞,继续“替天行道”去了。老百姓都叫他“一枝梅”。官府弄不清他的踪影,对他又气又恨又怕,可又毫无办法。 P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