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寻找巴金的黛莉(独立调查启示录修订典藏本)/著名作家赵瑜30年作品经典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瑜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这是30岁的巴金和17岁的民国闺秀赵黛莉的一段纸上情。

这是一部让文字编辑读得欲罢不能、忘记编加工作的书。

这是一部有关信仰、有关革命、有关自由的书。

这是一部像小说一样好读的报告文学。

这是一本能让人一口气读完的书。

赵瑜的《寻找巴金的黛莉(独立调查启示录修订典藏本)》作品以寻找巴金的七封信为源,牵出一位现代女性传奇的命运。那年,黛莉十七岁,还是太原女师念书,读了巴金的小说,激动中给他写信,三十岁的巴金,也认真地回复。巴金的信温暖,动人,热忱,笔底全是殷殷的关切和爱护,透着一种责任,一种信仰;赵瑜的笔法也是妙趣横生,大写意般,又不乏细节的精心雕琢。

内容推荐

一次偶然,《寻找巴金的黛莉(独立调查启示录修订典藏本)》作者赵瑜从古董商那里邂逅了巴金先生写给“山西太原坡子街20号”名为“赵黛莉女士”的7封信,这7封信写于1936年至1937年间,从未发表过。在信里,巴金先生与黛莉谈革命、理想、写作、信仰,作者反复展读,被信件背后的人物命运深深地吸引:赵黛莉是谁?她与巴金又有着怎样的瓜葛或纠结?历经血雨腥风的抗日、血肉模糊的土改,她又能否活下来?带着这些疑问,《寻找巴金的黛莉(独立调查启示录修订典藏本)》作者追随着赵黛莉女士生活的足迹,进行了长达两年的艰难寻找……

目录

自序

1 巴金致黛莉第一封信

2 古董商喊出高价位

3 这批旧信从何而来

4 温馨而又敏感的话题

5 血溅《牺牲者》

6 是回忆逼着我写《春》的

7 查找襄汾县里赵逢冬

8 信仰应是文学之根

9 寻访到一位赵文英

10 矛盾中挣扎的弱者

11 祝寿村又见新希望

12 赵公馆里两兄弟

13 抗战前最后一封信

14 宁武关人拉板车

15 五叔捐躯与梅生出走

16 在西安会晤赵健女士

17 战争也没有毁掉它们

18 从克难坡到嘉峪关

19 坚决不做二房太太

20 共同寻找黛莉

后记

附录一完整的世界在这里反映出来李建军

附录二致赵瑜赵正永

写在《独立调查启示录》后面

试读章节

这七封书信,都是年轻的巴金用钢笔书写的真迹,应该没有发表过。收信人地址前后一致,都是“山西太原坡子街20号”,收信人姓名均为“赵黛莉女士”。七只实寄信封俱在,其中两封保留着民国时期邮票数枚,上面分别印有孙中山头像和蒋介石头像。寄收邮戳依稀可辨,有“平滬”、“上海”、“北平”、“阳曲太原”等字样,可辨认的时间为“民国二十五年”,即1936年。巴金先生在信封上或写“平快”二字,或写“上海李缄”字样。我得信时,七只信封和七封信,已经分离开来,没有原装在一处,因而其前后顺序尚需详查。巴金先生在信尾注明时间,未见年份,仅有月日,也为这七封信的排序加了些难度,要依靠内容从容推断。我认为七封信应是跨了年度的。要把七封信前后顺序排列准确,包括与信封对上号,还望专家细识。

我所看重者,是信件内容。七封信加起来好几千字,总还是丰富的。我没有涉及过巴金研究工作,仍坚持把信收藏回来,怕它们流失损坏,就是为了给巴金研究者们救得一份素材。往日收点儿东西,总是个人私好,这次则有些为着社会之意。为了热爱和审视着巴金的人们,也为我所从事的文学工作,尽些心责吧。过去,生活在太行山深处的老太太,有些迷信却懂得“敬惜字纸”,应是某种尊重文化的自觉。而巴金先生本人,正是为保护文史资料而力倡修建中国现代文学馆的首位作家。他甚至把建成此馆当作“一生最后一个工作”,说“我愿把我最后的精力贡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并为此致信中共中央总书记,替文学馆排忧解难。巴老本人还带头捐出了第一笔开办费……

巴金先生这些信,距今七十多年风雨,仍基本上保存完好,让人怎能不珍惜。夤夜灯下品读,如同一位前辈作家再次向我们细叙心曲。巴金先生在信尾署名时,除首封落款“巴金”全名外,其余六封,只落一“金”字,更让人备感亲切。当年,巴金先生致信黛莉一人,而今看来,则是写给我们大家,写给他全部读者的。

赵黛莉这个名字,很可能不是原名,应是一位读书女生,崇尚新生活、新风气,自己起了好听的名字来用,就像如今网友们很少使用真实姓名那样。我们可以推想,在阎锡山治下的太原府,渴求新思潮的知识女性赵小姐,读过巴金作品之后,产生强烈共鸣,心潮难平。她不满于旧家族窒息的空气,倾心致信作家,用了这个浪漫的名字,而这位少女显然颇多才情,信写得又真又好,否则,年轻的巴金也不会给一位读者频频回复七封信。这时,巴金先生三十来岁,尚未与萧珊女士结合,正处在准备恋爱抑或恋爱初期。事实上,萧珊女士与黛莉一样,也是读了巴金作品,用书信方式走近巴金的。

所收第一封信,纸质薄而坚,信纸上端印有三行红字,首行字体大些,为“文化生活出版社”,与信封上中英文印刷地址相一致。次行字小,为“上海昆明路德安里二十号”,末行是“电话:五一五六○”。我最初见到信,便是这一封。当时,闻说有巴金旧信,我还不大相信,如今古董市场造假,绝技横生,一笑而已,待看过信封、信纸、邮戳、邮票,始断为真。当时,在我记忆中,仅知巴金从日本归国后,曾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做过总编辑,还做过《文季月刊》主编,一道工作的有靳以先生等人。据此,细察陈旧发黄的信纸,觉得极难伪造。后来见到全部七封信,其中有五封信是文化生活出版社信纸;有一封是“开明”信纸;还有一封是《译文》信纸,纸质厚些,日久发脆,损字较多的也是这封,其上还有一句白话广告语,谓“介绍外国文学与艺术的月刊”,印有地址为“上海拉都路二八六弄一二号”,“电话:七四八九一”。所有这些,都佐证了这批文件属于真品,行话叫是老的、对的。更关键处,在于手迹与字体。巴金手书成篇,还有许多繁体字,他人几乎无法模仿,除非照着印,写是写不成的。行话称一眼货,或曰大开门,取开门见山,毋庸置疑之意。当然,真正不可伪造者,还是信的内容,这是谁也编不出来的,因为巴金拥有一个与他人大不相同的独特思想世界。第一封信,前后两页,巴金先生以横写完成。其余六封信,皆为自右而左竖排竖写。P3-6

序言

1988年10月,我曾经写过一篇题为《站在隆起大山上的赵瑜》的文章,其中就当时赵瑜的报告文学创作成绩表达了看法。如今,25年过去了,赵瑜的报告文学已经同当年有了很多的发展改变。借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赵瑜《独立调查启示录》的机会,我乐意再系统地表达我对赵瑜及他报告文学的感受和看法。

赵瑜的报告文学风景

在现今中国依然活跃的报告文学作家中,赵瑜似乎是个老资格的作家了。赵瑜的报告文学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起步的。他虽然未能够赶上1977—1978年那个伴随徐迟《哥德巴赫猜想》、刘宾雁《人妖之间》、黄宗英《大雁情》、理由《扬眉剑出鞘》等作品的出现而引发的报告文学大潮,并在中国的报告文学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势和个性魅力的时候,但是,这个报告文学的大潮和强势个性魅力的影响却是赵瑜报告文学的先声。正是这些作家作品在当时中国社会生活中的强烈影响,促使在山西长治市刚从体育运动生活步入文学创作的赵瑜感受到了报告文学的独特个性和力量,喜欢、重视并进而实际地从事报告文学的创作。赵瑜的这种文学体裁的选择,在山西这个有深厚与宽阔的小说、诗歌创作传统的环境里,明显的带有特别性。赵瑜也是可以写散文、写小说的,如在1983年时,就创作有小说《女人》、《雾中晨曦》和散文《重游老顶山》、《红的性格》等作品。但他后来却更多进行报告文学写作,这不能不说与当时中国报告文学的强势影响有某些内在的联系。人生和事业的选择,在某些关键的时候,总会有一种力量给你冲击和诱引。而徐迟、刘宾雁、黄宗英、理由和他们的作品,也许就是引发很多人走近报告文学创作和推动后来中国报告文学兴盛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这个看来是个人选择的举动,实际上也像如今的时代更多选择报告文学这样可以真实深刻和文学地表现复杂社会生活状况的情形一样,是一次时代的选择。

……

赵瑜是一个生性豪放好动的人,这同他很早就从事体育运动有关,与他豪情侠义的性格有关。可是,令我感到奇怪的是,赵瑜一旦开始集中采访或进入沉静写作阶段,他就可以躲到某一个地方,自我消失隐形,时常是几个月毫无消息,让朋友们忍不住地想念他。这样能够用一种庄重认真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写作的行为,比起那些不接触社会生活实际,只依赖主观虚构想象或不做实际深人采访,轻率地对待文学写作的粗鄙现象,实在是有很大的区别。在如今这样一个非常注重成效和收益的社会环境,赵瑜这样的行事方式似乎是个特别。态度决定结果,此言不虚啊!记得有一个对联说得好:欲无后悔须修己,各有前因莫羡人。赵瑜正可以是个例证。

赵瑜的报告文学写作,成果显著,引人注目,反响巨大,文学贡献突出。这是中国报告文学的盛事之一,十分值得面对和研究。其实,因为报告文学与现实社会生活在多方面的密切联系,是可以从很多文化角度和层面上来观照和解析理解的。对赵瑜这样的成功者,更应该是这样。可是,我因为时间匆忙和学识有限,只能表达一下直观的感受认识,为他人提供一个参照而已。文章已经过长,就此打住。感谢所有的读者,但愿没有浪费你的时间。

2013年7月20-25日于北京

后记

古今中外著书人,一个共同愿望,就是把作品留下来,传之久远,让后人后世也喜欢。不过,要实现这一愿望,作家自己却做不了主,根本没有决定权。

决定权在谁手里呢?应该说,这个权力,在读者和出版家手中。出版社的编辑们,眼睛很毒辣,最懂得读者的趣味,当往日新书变成旧书之后,还能看出需求和意义来,由是决定了作品的存亡。作品命薄者,人家束之高阁;作品命大者,人家重新推出。作家在一旁干瞪眼,拿读者和编者没法子。

每逢旧书新出,作家便有些惶惶然的欣喜,由不得要感谢编者,也坚定了为读者真诚写作的信念。只有作家付出真诚,才能换取读者的真诚。为泡沫需求而写,为一时功利而作,读者便不买账。茫茫书海,那么多好书还看不过来,谁还顾得上假眉三道的伪文章?

从这个意义上说,作家的命运,就捏在读者手中。对于商户而言,顾客便是上帝;对于作家而言,读者才是主人。

这一回,陕西人民出版社的圣贤们,把我过去的篇章整肃了一番,舍掉一部分,留取一部分,编成了六册套书。我先是对向晨等编辑友人举杯致谢,而后酒醒,脑子降温,由不得面对自已三十年的写作进行了一次反省:哪些作品值得人家劳费精神?为什么舍掉另外一批旧作?其中有什么道理?今后怎样写下去?这时才悟到,黄河西岸众乡党,结结实实给我上了一课。

是为后记。

赵瑜

2014年3月3日于京

书评(媒体评论)

这部作品既可以当报告文学来读,也可以当小说来欣赏,已然成为一个内容丰富的“跨文体”文本。

——李建军

《寻找巴金的黛莉》差不多像是纪录片了,读起来历历在目,让人身临其境,过程说得旁枝斜出,读来真是紧张刺激,引人入胜。

——陈克海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20: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