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反映中原地区农民苦难生存状态的世俗“活剧”,一段色彩斑斓、惊心动魄的生命映像。
作者以厚重的历史责任感、独到的观察视角、洗练的文学语言,展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原农村灵动鲜活的生活画卷。书中既表现了中原农民的勤劳节俭、忠厚老实、坚忍不拔;也表现了中原农民的阴险狡诈、勾心斗角、放荡不羁,以及他们为了生存而做出的不懈奋斗和巨大牺牲。是近年继《白鹿原》之后一部不可多得的长篇小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天下苍生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王昕朋//刘本夫 |
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反映中原地区农民苦难生存状态的世俗“活剧”,一段色彩斑斓、惊心动魄的生命映像。 作者以厚重的历史责任感、独到的观察视角、洗练的文学语言,展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原农村灵动鲜活的生活画卷。书中既表现了中原农民的勤劳节俭、忠厚老实、坚忍不拔;也表现了中原农民的阴险狡诈、勾心斗角、放荡不羁,以及他们为了生存而做出的不懈奋斗和巨大牺牲。是近年继《白鹿原》之后一部不可多得的长篇小说。 内容推荐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尽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但大都有着各自活的规律。像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在土坷垃中扒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天复一天,年复一年,悲欢离合、生生死死的故事层出不穷…… 这是一部反映中原地区农民苦难生存状态的世俗“活剧”,一段色彩斑斓、惊心动魄的生命映像。作者以厚重的历史责任感、独到的观察视角、洗练的文学语言,展现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这一段历史时期中原农村灵动鲜活的生活画卷。书中既表现了中原农民的勤劳节俭、忠厚老实、坚忍不拔;也表现了中原农民的阴险狡诈、勾心斗角、放荡不羁,以及他们为了生存而做出的不懈奋斗和巨大牺牲。全书故事引人入胜,情节或扣人心弦,或触目惊心,思想内容深邃凝重,发人深省,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是近年继《白鹿原》之后一部不可多得的长篇小说。 目录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四章 第十五章 第十六章 第十七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二十章 第二十一章 第二十二章 第二十三章 第二十四章 第二十五章 第二十六章 第二十七章 第二十八章 第二十九章 第三十章 后记 试读章节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尽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活法,但大都有着各自的规律。像中国农民,自古以来就是脸朝黄土背朝天,在土坷垃中扒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虽然悲欢离合、生生死死的故事层出不穷,但活的规律基本上千篇一律。 然而,到了公元1958年夏天,中原大地上却发生了一件违背规律的怪事:千千万万个村庄里的庄稼人,对自家豢养的鸡子,突然产生了不共戴天的仇恨。不论是公鸡母鸡大鸡小鸡,还是白鸡黑鸡花鸡黧鸡,男女老少一律群起而攻之,大有赶尽杀绝灭此朝食的意思。这个时候你无论走进中原大地的哪个村庄,都会看到几尽丧心病狂的人们手持不同的工具,奔驰呼叫追逐着,一幅鸡飞狗跳的景象。 公鸡母鸡祖祖辈辈与主人和睦相处,母鸡殷勤地向自己的主人提供蛋品,以便主人补养身体,或者作为礼品馈赠亲友;公鸡的主要职责是当农家的时钟,每天都极负责任地为主人打鸣报晓,以使主人不误农事。因而,自古以来,人们对公鸡怀有一种敬意,称其为“雄鸡”,那一句“雄鸡报晓”,就是人类对公鸡最恰当、最敬重的评价。可是今天,公鸡母鸡们怎么也闹不清楚,是在哪儿,因什么事。惹恼得罪了主人,使他们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顿起杀戮之念。开始的时候,它们还以为是个别贪嘴的同类,跳上主人做饭的锅台或吃饭的案板,偷吃饭菜之后还在上面拉下腥臭的粪便,主人一时恼火给予惩罚。但睁大眼睛仔细一看,情形不对了,全村几乎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在喝着号子捉拿它们,并使出了像当年从东洋侵人中国又侵人中原的日本鬼子那样的狠招,有几个麻痹大意的家伙已落毒手,发出震耳欲聋的悲号。那种悲号是歇斯底里的,是万般无奈的,是十分凄凉的,同时又是充满愤恨的。 一阵惊恐慌乱之后,鸡族们采取了它们只能采取的办法:逃跑。庄稼人对自家的鸡发动了歼灭战。除了不会走路的娃娃和卧床不起的病人,都参与了这场战争,对鸡进行围追堵截。 最让所有鸡族成员气愤的是,那些狗也参与了对它们的围剿。想想平日鸡族和狗族和平相处,关系还是相当不错的。“鸡司晨犬守户”,各尽其责地为主人服务,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却无根本的利害冲突。 在漫长的六七千年的时间长河里。鸡狗和人类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在人们还信神的时代里,每年一进腊月,锅屋里灶门口便贴上了灶神的画像,上面除了老灶爷爷和老灶奶奶及其子孙,还有一条狗和一只鸡的形象,这就是说那时人类已把鸡狗当作神灵对待了。中原大地上广泛流传的一句谚语,更充满质朴醇厚的人情味:鸡狗算一口。人类把鸡和狗当作了家庭成员。今天狗族却一反常态,狗仗人势,露出狰狞面目,用它们的尖牙利爪参与这场血腥的屠杀,可见“朋友都是假的,敌人才是真的”这话确实有它的道理。 《诗经》上说“鸡栖于埘,日之夕矣”,这个“埘”就是在墙壁上凿成的鸡窝。中原百姓对鸡舍如同自家房子一样重视,有的人家住房破旧,但鸡窝却用能遮风挡雨的厚厚茅草盖就,有的人家还专门给鸡窝上铺了几块瓦。但是,中原的鸡调皮、性野,喜欢在院中的树上过宿。为了生存的需要,鸡们从小就练下了一定的飞翔能力。这种有限的飞翔能力,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却救了它们的性命。它们在人追狗撵的危机关头或先或后一飞冲天,登上了所能够企及的桑树、槐树、皂荚树,最不济的也上了屋顶。任凭地上的人们怎样扬起双手大声威吓,或用砖头土块投掷,它们都不下来。经过大半天艰苦卓绝的奋战,庄稼人发起的围歼鸡族的战斗,已略有所获,取得阶段性胜利,此时他们个个扭动着脖子仰起汗淋淋的脸,恋恋地望一望树梢和屋顶的鸡们。有人突然发现,母鸡们对人是怒目相视,那些公鸡则是怒发冲冠。 接着,自然是宰杀褪毛开膛分解烹饪,当各家各户的烟囱冒出乳白色的炊烟之后,没多久便闻到了鲜美浓郁的鸡肉香味。这香味从各家菜锅里升腾出来,在每个村庄的上空汇拢聚集,不断扩展散布,一时之间,中原大地的空中都充溢着这种鲜美浓郁的香味。这是旷古未有的现象。 苏鲁豫皖周边的庄稼人,祖祖辈辈过着勤劳俭朴的生活,他们不懂得什么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他们信奉是饭都压饥,是衣都挡寒,惜饭有饭吃、惜衣有衣穿的哲学,吃饱穿暖是他们生活的最高追求。然而,今天他们却一反常态,过起超越祖先的生活。 在此之前,他们还坚持认为超过祖先的生活是一种罪恶。当他们一个个端起满碗的鸡肉,走向凉风习习的柳阴里,席坐于地细细咀嚼品味鲜美鸡肉的时候,不但没有一星半点的罪恶感,还饶有兴味地与邻里讨论,烹饪鸡肉是用茴香出味还是用八角出味的问题。 饱暖思淫欲,男人满脸坏笑地讨论吃完透鲜的鸡肉后,该怎样发泄过剩的精力。家庭主妇们则郑重其事地交流烹调手艺,瞥见男人勾魂一样的眼神,暗暗打着肚里的那把肉算盘:家里还有十多只鸡。都要挨个儿杀掉,把鸡肉尽力做得美味些,让那个死鬼可劲搡去,把身体养得公牛似的,省得黑间头半夜日弄那么一回,后半夜再让他来一回,他不是打呼噜装睡就是哼哼唧唧不愿上阵。 就在中原大地掀起吃鸡热潮,鸡族全体成员对此大惑不解甚至义愤填膺的时刻,三户庄庄稼人中就很有几位提出不同意见。他们不是反对吃鸡,不是对喷香的鸡肉、透鲜的鸡汤不感兴趣,想做鸡族的大救星,恰恰相反,他们同样主张吃鸡,而且要吃得一只不剩,只是提出要改进目前的吃法,吃时应根据鸡的性别安排先后。 可是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喜欢纯粹,喜欢一致通过,讨厌唱反调,更讨厌持不同意见者,为这事儿三户庄好几家人在床上或院子里唇枪舌剑甚至大打出手。干部带头,首先开仗的是队长魏天霖家。在协商下一顿吃哪只鸡的时候,魏天霖与他女人发生了意见分歧。魏队长说:“吃那只黄鸡,肥。”他女人杨玉花说:“还是把那只红公鸡杀了,见天白糟蹋粮食不下蛋,一有点闲空就趴到母鸡身上耍流氓。留着母鸡再下几个蛋,好歹能弄几个零花钱。”魏队长一听这话就笑了,骂杨玉花道:“你狗日的真是头发长见识短!马上成立人民公社了。人民公社是啥?上级这些天天天都在宣传,你难道耳朵里塞驴毛没听见?那是通向共产主义的桥梁!没听歌里唱嘛,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共产党打江山奔的就是共产主义。到了共产主义,楼上楼下电灯电话,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吃面包喝牛奶,什么主贵的东西没有,还不用花一毛钱,你还想着几个破鸡蛋!”P1-4 后记 俗话说“十月怀胎”,而这部小说真正算起来则是“十年怀胎”。创作这部小说的欲望起源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红月亮》出版时,鉴于种种原因,原稿约有五六万字被删除。我的好友刘本夫看了《红月亮》,在提出一些很尖锐意见的同时,对书中塑造的那位在村里德高望重的瞎眼老太太给予了较高评价。我告诉他,那位老太太的生活原型是我的祖母。我给他讲了我的驼背祖母留在我记忆深处的那件被汗水浸透、布满了碱花的蓝粗布衫,讲了祖母顶着烈日背我下地拾红芋,讲了祖母在村子里登高一呼众人响应的威望……他也讲到他认识的一位老太太,以及那位老太太身上发生的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他说的老太太和我《红月亮》中的老太太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生活环境、命运走向甚至于人物性格也大致相同。我们从讲农村老太太的故事开始,讲了许许多多个农村人物的故事。那时,我还在地方工作,和本夫每月都要见上几面,我们谈的最多的是文学,是农村的人和事。我们渐渐地产生了围绕一位农村老太太一生的命运,共同创作一部农村题材长篇小说的想法。可以说,这是我和本夫兄合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开端。 本来,我想邀本夫兄共同创作一部《红月亮》的姐妹篇,时代背景放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本夫兄那时已经在着手搜集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到六十年代初期,即“大跃进”、人民公社到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素材,准备写一部反映大饥荒的纪实作品。他的意见是把时代背景放在那个时期。为此,我们之间一度有些分歧。这之后,我们曾多次讨论协商。可以说,这是我们合作这部长篇小说的“孕育”阶段。直到2004年春夏之交,我们才达成了共识。因为,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给了我们启发。我们共同认为,一个作家,有责任用文学的方式来印证科学发展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尤其是对人的重大意义。我们国家在发展的道路上的确走过很大的弯路,造成过很大损失。我们要表现的这段历史时期,就是弯路,或者说是泥泞之路。 我邀本夫来京小住了几个月,进一步就《天下苍生》反复研究和磋商,从人物关系、个性、故事发展以至情节、细节,谈得都比较深刻透彻。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即自然灾害时期,我正值童年,亲眼目睹了身边有的孩子从人和畜的粪便中拣食“食物”的情景;“文革”兴起时,我正读小学二年级,亲身经历了那场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而长我十多岁的本夫兄,拥有的生活素材比我更丰厚,对生活的认识比我更深刻,思路也比我更开阔。我们在谈到小说中的人物时,时而捧腹大笑、时而心潮澎湃、时而涕泪滂沱……出现在《下苍生》中的任王氏,是我和本夫共同怀有感恩之情的一个人物;生产队长魏天霖身上,有我当知青时生产队长的影子、也有本夫一个哥们的影子;那个命运坎坷的方小翠,上世纪八十年代曾在我的中篇小说《一个女人和她的两个丈夫》中出现过;那个不可一世的民兵营长李作侠,除了名字是创作的,其所作所为则是我和本夫都熟悉的生活中的真实人物。生活原型中的那个民兵营长,把我少年时代非常熟悉的一个女孩在喂牛的石槽子里粗暴地奸污了……小说中众多的人物,都是我们在生活中接触过、相处过抑或说熟悉的。这部长篇小说从开始酝酿到成稿,前前后后算起来用了我俩十年多的时间,说“十年怀胎”还真不为过。 现在,我们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把它奉献给广大读者。我和本夫正在酝酿一部新的长篇,它是我们对另一段历史时期的反思。我们共同认为,没有责任感的作家不是一个好作家,也写不出好作品。 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但愿读过这部长篇小说的人们,会对科学发展观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同时,会更加注重“以人为本”…… 王昕朋 2008年3月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