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不居,新中国建立已经35周年,而我从事桥梁建设工作则已有67个年头之久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我亲自经历过中国近代桥梁史上的关键时刻,也在祖国的桥梁建设事业中尽到了自己绵薄的力量。回首前尘,不胜依依之情。
我1896年出生于江苏,祖籍镇江,却在南京这座六朝粉黛的石头城中成长。64年前,我曾目睹秦淮河上的文德桥断裂伤人的不幸事件,从此矢志为人民架设桥梁,便民利国。我因家境贫寒,1911年以15岁的稚龄,考入公费的唐山“交大”,5年以后,又被保送留美。1917年,我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系攻读桥梁专业,在导师贾科贝教授的指导下,获得硕士学位。其后,又被导师推荐,到美国钢铁生产中心匹兹堡一家桥梁工程公司进行实习,一面工作,一面在当地著名的加利基理工学院(后改名加利基·梅隆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于1919年底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这所学院第一名工学博士。60年后,即1979年,我率中国科协代表团访美时,曾接受加利基·梅隆大学赠送的荣誉校友奖章。旧地重游,两鬓似霜,这使我感慨万端,思绪起伏。
我自1921年返回祖国后,先后在唐山母校、南京东南大学、南京河海工程大学、天津北洋工学院、贵州平越大学(抗日战争时期)、唐山工学院等任教,其中除执教外,还担任过院长、校长。1949年10月,当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时,我又荣幸地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为中国交通大学校长,并参加新中国桥梁的建设工作,颇有些历史性的巧合。俗话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对于我来说,不管是“河东”、“河西”,都离不开“搭桥”、“建桥”工作。今年5月间,我被光荣地推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在感到责任重大的同时,我想到仍然是“搭桥”、“建桥”;早日搭成通向祖国现代化之桥,尽快建造祖国统一之桥。
人们都知道,我国的桥梁建设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早在3000年前,中国人民就会建造木桥和浮桥,后来又掌握了建造石梁桥、石拱桥和铁索桥的技术。我们的前辈们修建的桥梁以其严谨的结构与优美的造型闻名于世。如建于隋开皇大业年间(590—608)的河北赵县(州)的安济桥、建于公元1053—1059年的福建泉州的万安桥以及始建于公元1170年的广东省潮州的广济桥,为中国的三大名桥。其中安济桥是一座跨度37.07米的石拱桥,结构合理,造型精巧美观,至今虽然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但仍巍然屹立,完好无损,堪称世间奇迹之一。
尽管我国建造桥梁的技术起源较早,但是,由于长时间封建制度的桎梏与禁锢,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那个内战频仍、国难深重的历史年代,铁路、公路往往是“遇河而断”,或“遇河而止”,以致使城乡交通极其不便,特别是南北交通困难万状。直到35年前,新中国如朝日初升,我国广大的桥梁技术人员才获得了充分的用武之地。中国的桥梁建设才得以迅速发展。截止1981年底,我们共修建桥梁14000多座,总长近1000公里。
1957年以后,中国铁路建设发展速度极快,对中小跨度桥梁需求量很大。根据这一情况,铁路混凝土梁(20米以内)和预应力混凝土梁(32米以内)采用了工厂预制的标准梁,从而加速了铁路施工进度,也节约了大量钢材,开创了铁路桥梁建设的崭新篇章。随着祖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需要在大江大河上架设新桥梁。我们曾于50年代后期建造了不少铁路特大桥梁,如黄河桥、珠江桥、赣江桥和湘江桥等。在过去,人们一直把长江视为无法跨越的天险,似乎在波涛汹涌的长江上建起大桥,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局面终于出现了。1957年,中国的桥梁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努力,终于在长江上建成了武汉长江大桥,“万里长江无桥梁”的历史从此宣告结束。这座大桥为公路、铁路两用桥,正桥由三联连续钢梁组成,每联三孔,每孔跨长128米,梁高16米,全桥长1670米。武汉长江大桥的建成,为我国建造深水基础桥梁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标志着中国的桥梁建设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P1-3
茅以升先生是中外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是成就卓著的桥梁专家。他自束发就学,便树立了励志强国之心,从此竭其一生的心血和学识献身祖国建设大业。早在20世纪20年代,他怀着报效祖国赤子之心,负笈海外,学成归国。他一生行事严以律己,敢为人先,讲求实效,为新中国的发展与建设,为铁路、教育、科研、科普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此次出版《架起通向科学的桥——茅以升科普创作精选》,意在不仅追思茅以升先生为我们留下的不朽业绩,更重温为我们留下的足以传世的宝贵精神财富——丰富多彩的科普作品,希望以此激发更多的后来者能够为了我国青少年一代,为了实践科学发展观,以我国老一辈科学家人格魅力和精神风范为楷模,关心青少年的成长,以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石,爱国爱民、严谨求实、执著追求、勇于进取,担负起时代赋予科学家的历史使命。茅先生一生提倡“先习而后学”,强调科学发展的根本是实践性,实践是创新的出发点和归宿,“实践-理论-实践”是科学的规律。《架起通向科学的桥——茅以升科普创作精选》就是他这一科学理念和他孜孜于科普活动的一个记录。
我多次到过钱塘江大桥,每次都要驻足,遥瞻凝思,因为我读过茅先生《两脚跨过钱塘江》一文,知道他于1933年受命主持修建钱塘江大桥。当时中国技术落后、人才缺乏,建桥困难重重。但茅先生就在建桥过程中培养人,终于培养出了大批桥梁工程人才。他根据钱塘江的水情、地情创造发明了“射水法”、“沉箱法”、“浮运法”等一系列施工方法,终于建成了第一座由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的公铁两用现代大桥——钱塘江大桥,而且工期竟缩短了两年半!然而,就在通车仅3个月时,侵华日军接近了桥头,他又含泪亲自开动预先布置好的爆炸器,把桥炸毁。抗战胜利了,他又主持修复了大桥。这传奇般的“一建一炸一复”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和中国知识分子忠诚于祖国的伟大胸怀。
《架起通向科学的桥——茅以升科普创作精选》收录了27篇有关科普知识文章,其中不少是关于桥梁方面的。茅先生对我国有记载以来修建的各种桥梁做过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所以他能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在几代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历史画卷。茅先生以那清新朴实的笔触向世人款款叙述着我国古代桥梁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千百年来历代人民辛勤、聪慧地在水深风急、波涛激荡的河流上架起一座座坚固美观的长桥景象跃然纸上。人们通过这些文章可以了解我国桥梁建筑中的民族艺术特色以及在世界桥梁史中的地位,以至像我这样的文科人在读过多年后,至今还记得很清楚。
本书收录的《没有不能造的桥》获得1981年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中国的石拱桥》被收入中学课本,作为中学生必读的范文;《桥话》一文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赏。
茅先生作为著名科学家却长期致力于科普工作,共写了200余篇科普作品和宣传科普工作重要性的文章。他始终认为,“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不能只看少数科学家,而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水平,便要十分重视科普工作。”
他十分关心青少年的成长,谆谆诱导他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他在《检阅了我们科学大军的后备力量》中,鼓励青少年要全面掌握自然科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钻研精神,努力上进,用科学为人民造福。他提出“科学教育要从小开始,不但在课堂,还要在课外,并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科学需要想象。我们从这些文章中可以看到茅先生是怎样充分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的。他在《明天的火车和铁路》中想象未来的火车每小时能跑200千米以上,从上海到北京的铁路只要六七个钟头就能到达,车中有无线电传真电话设备,可以同全国各地通话。果然,几十年后,时速350千米的京沪高速铁路即将建成了。如果茅先生仍在,该多么欣慰呀。在《桥梁远景图》中他预言在亚洲与北美洲相隔85千米宽的白令海峡上,将能架起一座桥,人们可以坐汽车周游五大洲。现在,虽然白令海峡大桥目前还只是个提案,但我国已于2008年建成杭州湾跨海大桥,全长36千米,不啻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白令海峡大桥的先驱和实验。茅先生的这些想象和预言是在40多年前中国和世界技术水平远不如今天的背景下写成的,是他对科学的信心和科学发展规律的准确把握使他能超越眼前,看到未来。
茅先生一生架桥无数,他不仅为祖国江河架桥,也为科技与人民架桥,为培养青年工程人才架桥,为海峡两岸科技交流架桥,同时还为自己架设了一座由爱国主义者通向共产主义者的人生之桥。
让中国所有乘车、徒步行进在祖国江河上大大小小桥梁的人们永远记住茅以升先生!
许嘉璐
本书收录了27篇有关科普知识文章,其中不少是关于桥梁方面的。茅先生对我国有记载以来修建的各种桥梁做过全面深入的考察和研究,所以他能如数家珍地娓娓道来,在几代读者面前展开了一幅幅历史画卷。茅先生以那清新朴实的笔触向世人款款叙述着我国古代桥梁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千百年来历代人民辛勤、聪慧地在水深风急、波涛激荡的河流上架起一座座坚固美观的长桥景象跃然纸上。人们通过这些文章可以了解我国桥梁建筑中的民族艺术特色以及在世界桥梁史中的地位,以至像我这样的文科人在读过多年后,至今还记得很清楚。
茅先生作为著名科学家却长期致力于科普工作,共写了200余篇科普作品和宣传科普工作重要性的文章。他始终认为,“一个国家的科学水平不能只看少数科学家,而要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技术水平,便要十分重视科普工作。”
本书收录了27篇有关科普知识文章,其中不少是关于桥梁方面的。本书收录的《没有不能造的桥》获得1981年全国新长征优秀科普作品一等奖;《中国的石拱桥》被收入中学课本,作为中学生必读的范文;《桥话》一文融科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受到毛泽东主席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