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柳色新——记周文中教授与美中文化交流
早春二月柳色新。1979年开春,中美建交后,我在上海第一次结识了著名的华裔美国作曲家周文中教授。隔了不到一个月,在桃花盛开的三月里,我们又在黄浦江畔见面了。
我们相处的时间不长,他来去总是匆匆的;现有过的几次交往都很感人,深深地留在我的记忆里。每当我听到他那深沉悠扬的《柳色新》(钢琴独奏曲,取材于古琴曲《阳关三叠》)时,就会回忆起他在祝酒时说的那句话:“归来的游子”。
那天是宴会。宾主同贺中美建交和欢宴周文中教授。白发苍苍的贺老来了,老音乐家丁善德、谭抒真、周小燕来了,周文中先生的一些新、老朋友们也都来了。宾主开怀畅谈,满桌春风。平时总是沉稳持重的周先生,这时脸上也微泛着醉红。他举杯激动地说:“我此时此刻的心情,就像是归来的游子……”
在他深沉的音乐中,在他匆匆来去的足迹中,我仿佛能摸到了一棵怀春的寸草,一颗赤诚而热烈的心。
就在宴会当天的午问,我和周先生在他寓所里促膝长谈。他谈到了他的童年、青年和出国后的境遇:“我从小就喜欢音乐,而最早听到的是中国音乐。我还记得幼年时老乡们劳动后一面吃花生喝白干,一面吹笛的情景;我还记得晚问街头的叫卖和无线电里的古琴声。以后我向陈又新先生学过小提琴。抗战爆发后,觉得学音乐不是时候,就改学建筑……”因此,在他二十三岁出国时,已经在国内修完土木工程课程,并获得美国耶鲁大学建筑系奖学金。但是他太爱音乐了,在到耶鲁大学注册一周后,最后还是下了决心,放弃建筑,到波士顿去。他考取了美国最古老的“新英格兰音乐学院”,向尼古拉·斯林聂姆斯基学习作曲。以后到了纽约,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奥托鲁恩林的指导下从事研究工作。1949年时,结识了现已去世的现代音乐大师——爱德华·瓦累斯,成为他的学生和挚友(现在是他的音乐遗嘱执行人)。从1949—1953年问,周文中几乎每天出入于瓦累斯家中。每次上课,都是一场热烈的讨论。瓦累斯从不教给他怎样作,而是完全从他的作品本身出发,指出问题,让他自己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无疑地,瓦累斯对周文中的创作有着重要的、甚至是转折性的影响。
周文中的作品第一号《山水》是他给瓦累斯看的第一个作品,而瓦累斯也就是通过这首作品认识了周文中,并主动收他为学生的。这首作品不但以中国传统的旋律作为音乐主题,而且在每乐章前冠以一诗(分别题名为《道情》、《别离愁》和《夕阳一抹》),像中国画的画面上的题诗一般。
在1952年创作的《唐诗七首》中,周文中富于创造性地将歌唱者的自由吟诵和微妙的乐队音响变化结合起来。瓦累斯在看了这首作品的一部分后,兴奋地赞许道:“这才是你真正自己的音乐!”周文中在他的鼓励下写完了这部作品,并更坚定了自己将现代音乐技巧和中国古代音乐传统融合起来创制新作的信心。
1954一1955年问,周文中继《山水》、《唐诗七首》后又写了“两朵花”——《花落知多少》和《花月正春风》。前者取意于孟浩然的《春晓》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是对抗战期间青年人遭受灾难的痛苦回忆;后者则取意于李煜的《望江南》词“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表达了对祖国的梦忆和憧憬。这“两朵花”抒发的都不是一般的“风花雪月”情,而是含泪盼春的心声;她们以不同的画面表现了作者当时对祖国“从今一别,两地相思入梦频”的思念之情。《花落知多少》是周文中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曾在各国演出,获得好评。1959年由旧金山交响乐队首次演出时,阿尔弗莱德·弗兰根斯坦在《旧金山编年史》中写道:“《花落知多少》开头像是一首典型的令人着魔的诗篇,用简单的、若有所思的曲调和苍白的配器。不久以后,听众就被卷入到在音乐文献中最有风韵的、最复杂的、富有说服力的不谐和音响之中,其中有一些是为各种乐器所写的最富有才华的高水平片断。在和声上,这首曲子使人想起周的老师爱德华·瓦累斯的风格——厚实的,史诤性的,凶猛的。而周的风格却完全不是这样。他把他的不平凡的技术称之为‘旋律的笔法’,它也明确表现了中国画的各种技法。《花落知多少》是一首极度吸引人的富于个性的作品,和绘画一样,它显示了一种东西方音乐正在形成的新的、重要的综合。”(1959年12月4日)
“东西方音乐正在形成新的、重要的综合。”这句话不仅是对周文中作品特色的概括,而且是现代音乐潮流的一个重要标志。周文中先生正是沿着这个方向在不断探索和前进的。他的老师尼古拉。斯林聂姆斯基曾鼓励他“积累中国传统音乐的知识”,因为他觉得周“在20世纪创造东方风格方面有着独特的机会”。瓦累斯也是从这个角度来肯定他的《唐诗七首》的。而周文中先生,正如他自己所说:“在我身上有双种文化的问题——出自一种文化渊源而又受另一种文化的影响。我应该将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结合起来,用新的技巧处理中国材料,走一条新的路线。”因此,在他的作品中,将中国的古代音乐和20世纪的现代“先锋派”技巧巧妙地结合了起来。这种尝试成功地体现在他以古琴曲《阳关三叠》和《渔歌》为素材创作的钢琴曲《柳色新》和管弦乐曲《渔歌》中。这两首作品近年来都在我国演奏过,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P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