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齐家智慧/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泰编著的这本《齐家智慧》精心选择了古代先贤在自我修持、合理膳食、亲人相敬、养和齐家等方面的箴言诫语,以此强调在当下家庭教育和家风建设对于为官者提升自身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对于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意义。本书融权威性、可读性、实用性于一体,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养分,提高人文素养和执政智慧。

内容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我们家庭建设离不开的智慧锦囊,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培养与形成无不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张泰编著的这本《齐家智慧》精选了古代贤人在崇德、勤俭、知行、饮食、事亲、敬老、教子等方面近400条箴言警语,分九篇作了专题性的阐释。每篇又分“原文”、“解读”、“知识树”、“齐家典故”、“人生镜鉴”等部分进行了互补式的表述,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本书内容贴近生活又高于生活,丰富有趣;行文通俗易懂,为家庭教育、家风建设提供历史借鉴,为个人提高文化素养提供智慧宝库。

目录

第一篇 修为立德

 一 品立则功业成

【齐家典故】风骨北海

【人生镜鉴】君子忧道不忧贫

 二 高一步立身,退一步处世

【知识树】中国四大家训

【人生镜鉴】立身莫若亲贤士

 三 宽宏乃性之所用

【齐家典故】善人者,人亦善之

【人生镜鉴】揣着明白装糊涂

 四 诚实是品德之纲

【知识树】古人谈诚与信

【人生镜鉴】诚实乃心灵的开放

 五 明德慎罚

【知识树】周公“明德慎罚”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生镜鉴】民惟邦本

第二篇 俭开福源

 一 欲有度,求可节

【齐家典故】节用于内,树德于外

【人生镜鉴】制俗以俭,其弊为奢

 二 勤可尚,廉可掬

【齐家典故】廉洁源于自律

【人生镜鉴】嗜欲灭,廉正生

 三 塞源难以流长

【齐家典故】以俭治身,国无忧

【人生镜鉴】勤政为民,民近之

 四 春花夹岸始桃源

【齐家典故】忧劳兴国,逸豫亡身

【人生镜鉴】俭而不奢,家道恒兴

 五 奢辱志,俭养气

【齐家典故】人心本无染,心静自然清

【人生镜鉴】取之有度,用之有节

第三篇 知行合一

 一 财多易损志

【齐家典故】君子不患人不知

【人生镜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二 不诱于誉,不恐于诽

【齐家典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人生镜鉴】君子克己制欲

 三 有所为有所不为

【齐家典故】无度不丈夫

【人生镜鉴】心有明灯,便不会迷路

 四 修身以寡欲,行己以恭俭

【知识树】中国古代书院

【人生镜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五 用功平淡心自宽

【齐家典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人生镜鉴】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第四篇 饮食有常

 一 勿谋华屋良田

【知识树】用好手中的筷子

【人生镜鉴】舌尖上的艺术

 二 饮食约而精

【知识树】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

【人生镜鉴】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

 三 饱食伤身

【知识树】古代帝王如何用膳

【人生镜鉴】事大如山醉亦休

 四 身安心自安

【齐家典故】廉吏无宦乐

【人生镜鉴】风雨过后是彩虹

 五 欲得长生,腹中清

【知识树】《饮膳正要》

【人生镜鉴】养心即养生

第五篇 事亲敬老

 一 子孝父心宽

【知识树】重阳节习俗之由来

【人生镜鉴】孝,德之始也

 二 尊亲能养方为孝

【齐家典故】为人子,止于孝

【人生镜鉴】百善孝为先

 三 孝顺父母,可以解忧

【齐家典故】涤亲溺器

【人生镜鉴】亲其亲,长其长,天下太平

 四 诗书立业,孝悌做人

【齐家典故】奉亲最乐天下无

【人生镜鉴】孝,莫大乎尊亲

 五 祖宗虽远,祭之必诚

【齐家典故】忧愁莫教爹娘耽

【人生镜鉴】早把甘旨当勤养,夕阳光景不多时

第六篇 参商怡怡

 一 庠序之教,孝悌之义

【知识树】说朋道友

【人生镜鉴】兄弟和,情如铁

 二 兄弟睦,家之肥

【齐家典故】宜兄弟者莫善于让

【人生镜鉴】同气从来兄与弟

 三 物我一体,参商终是兄弟

【齐家典故】兄弟无相远

【人生镜鉴】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四 仁人之于弟,不藏怒,不宿怨

【齐家典故】孝悌许武

【人生镜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 兄弟无失,则交友无绝

【齐家典故】得饶人处且饶人

【人生镜鉴】腹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

笫七篇 琴瑟例和

 一 守节整齐,行己有耻

【齐家典故】同声若鼓瑟,合韵似鸣琴

【人生镜鉴】少年夫妻老来伴

 二 情如鱼水是夫妻

【齐家典故】人生恩爱原无价

【人生镜鉴】人生所贵在知己

 三 积过由小,害德为大

【齐家典故】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人生镜鉴】贤妻智无穷

 四 夫妻和,家之肥

【知识树】古代婚俗中的“三书六礼”

【人生镜鉴】同心自相知

 五 服饰鲜洁,身不垢辱

【知识树】古代成人礼

【人生镜鉴】高山流水遇知音

第八篇 嘉言善教

 一 人生至要,无如教子

【知识树】中国对联

【人生镜鉴】习于智长,优与心成

 二 不迁怒,不贰过

【齐家典故】至孝在于尊亲

【人生镜鉴】方圆处世,宽严待人

 三 威严有慈,畏慎生孝

【齐家典故】礼让恶邻,厚德载物

【人生镜鉴】教育贵于熏习

 四 善教者藏其用

【齐家典故】读书志在圣贤

【人生镜鉴】玉不琢,不成器

 五 人不学,不知义

【知识树】古代的博士

【人生镜鉴】与人不求备

第九篇 美和宜家

 一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齐家典故】兰花无根

【人生镜鉴】润物细无声

 二 家仁家让,国仁国兴

【齐家典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人生镜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三 家之兴替,在于礼义

【齐家典故】大丈夫处其厚,不处其薄

【人生镜鉴】大丈夫克己为国

 四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知识树】文房四宝

【人生镜鉴】孝,为人之本

 五 亲人不睦家必败

【齐家典故】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人生镜鉴】妻贤夫祸少

试读章节

【齐家典故】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清康熙年间,广西罗城县令于成龙被两广总督金光祖举荐为全省唯一“卓异”,升任合州知州。

于成龙的儿子千里迢迢从山西老家去看望他,于成龙非常高兴,可是他只有一只舍不得吃的咸鸭,没有其他的东西可以招待儿子。于是他将咸鸭割下一半作为礼品让儿子带回老家。百姓闻之,甚为感慨,亲切地称他“半鸭知县”。

离开罗城赴任合州时,作为一县父母官,于成龙却凑不齐路费。百姓知道于成龙要离去的消息,十里八乡一片哭号,相送数十里仍依依不舍。后来朝廷又提升他出任两江总督,赴任途中于成龙只住旅馆不住公馆。到任后也是每餐只吃青菜,节衣缩食,于是又有了“于青菜”的美名。

由于积劳成疾,于成龙去世了。他逝世后,南京城万人空巷,“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康熙帝也被于成龙的为人深深感动,破例亲自为其撰写碑文,称他是“天下第一廉吏”。

【人生镜鉴】

君子量不极,胸吞百川流

俗话说:“量小非君子,无度不丈夫。”人生在世难免磕磕碰碰,但是要学会换位思考,心胸开阔一些,气度放大一些,这样就会化干戈为玉帛。

清朝时期,安徽桐城张英、张廷玉父子两代为相,权势显赫。但是张英并没有以权谋私、仗势欺人,而是以宽容之心化解了与邻居吴家的矛盾,“六尺巷”的故事成为家喻户晓的美谈。

如果张吴两家倚权仗势,各不相让,结果必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张家做出让步以后,吴家如果还是得寸进尺,吴家子孙就难以做人了。面对别人的宽容,我们应该有羞愧之心;宽容地对待别人,我们应该有自觉之心。现在我们缺少的除了诚信,就是宽容。不会宽容别人的人,也必然得不到别人的宽容。

《唾玉集·常谈出处》记载:“蔡州褒信县有道人式棋,常饶人先,其诗曰:‘烂柯真诀妙通神,一局曾经几度春。自出洞来无敌手,得饶人处且饶人。’”一次,一位高僧到朋友家吃饭,菜里发现了肥肉,高僧担心厨师会受到处罚,就用菜把肉盖起来,没有让主人看见。我们和身边的人,由于各种原因,可能在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存在差异,也会因为失误或者大意而犯一些错误,我们要学会宽容、体谅别人,只要不是明知故犯,就要尽量宽恕别人。

P94-96

【知识树】

古代帝王如何用膳

古代皇帝由于身份的原因,其用餐也不同于常人,程序严格。通常情况下,皇帝在进膳时独自享用,民间习惯上说是“吃独食”,同时还有音乐伴奏,只有在心情愉快或者有重大活动时才会与民同乐,同身边的人共享宴饮之乐。

《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恍.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写了周王与群臣嘉宾欢宴的场面,大家欢欣鼓舞,开怀畅饮。早期的御膳因参加者及规模的不同,分为私席和官席两种。古人很重视农业、礼俗、祭祀等,因而帝王会在农耕、祭祀、接见外国使者等活动中与群臣一起畅饮。

皇帝一人用膳是非常讲究的。南宋时期,皇帝进膳时禁卫森严,菜品端上后还要测试饭菜是否有毒,确定无毒后帝王才吃.这一规定延续了很久。清代王室因饮食习惯的不同,每日早晚两餐,只是在正餐之后加一次小吃。按照清宫规制,侍候皇室饮食的达数百人之多。皇帝每天的膳食要经过负责的官员审阅、备案才能制作。而且还有“传膳不劝膳”的规定:如果皇帝对某一道菜连吃三口,那么太监就会让身边人撤下去,此后很久不会再做这个菜。皇帝在饮食上的喜好绝对不许外人知道。

皇帝用膳是很讲究的,不但色香味俱全俱佳,而且菜品数量很多,往往几十道菜,哪怕是一个人,所以很多菜品只是象征性地尝一下,有的干脆不吃,非常浪费,生活之奢靡可见一斑。

【人生镜鉴】

事大如山醉亦休

宋代大诗人陆游在《秋思》中写道:“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山醉亦休。”诗中表达了作者百无聊赖、借酒消愁的苦闷心情,天大的事情也一醉对之,几多惆怅,几多无奈。

陈后主陈叔宝也是个“事大如山醉亦休”的人,只可惜他是个无心无肺的可怜之人。陈叔宝终日花天酒地,不理朝政,直至国破家亡,成为囚徒。成为囚徒之后,他依然吃喝玩乐,完全忘记了亡国之恨。

在陈叔宝看来,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吃喝玩乐更重要的了。难怪隋文帝如此评价他:“此败岂不由酒?将作诗功夫,何如思安时事?当贺若弼度京口,彼人密启告急,叔宝为饮酒,遂不省之。高蟥至日,犹见启在床下,未开封。此亦是可笑,盖天亡也。昔苻氏所征得国,皆荣贵其主。苟欲求名,不知违天命,与之官,乃违天也。”一代君王,实则可怜之至。

常言道“在其位谋其政”,可我们身边又有多少“占着鸡窝不下蛋”的主儿?前些年有的人对公务员的评价是:“一杯水,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得过且过,人浮于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毫无责任心可言。正因为没有责任心,通车不到一年的哈尔滨阳明滩大桥发生断裂;湖南平江大桥垮塌,整座桥没发现一根钢筋;投资87亿多元建设的甘肃省天水至定西段高速公路坍塌;湖南长沙三一大道浏阳河大桥成“短命桥”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豆腐渣工程,施工者的良心去了哪里?正因为没有责任心,在他们心里,天大的事也是小事,甚至不是事。

P113-115

序言

《礼记·大学》里说:“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几句话道出了一个人、一个家庭对国家兴亡的影响。所以,《礼记·大学》又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修身、齐家乃治国之前提。正因如此,几乎每个朝代都有指导修身、齐家的家训出现,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普通官员,甚至平民百姓,都很重视对家庭成员的品格培养和素质教育。家训向世人展示了齐家的智慧。

先秦时期,是中国家训的起始期。周公首开中国家训先河,他的《诫伯禽书》告诫儿子如何为人处世、治国理政。汉魏时期是家训的发展期,出现了《女诫》和著名的《颜氏家训》。《颜氏家训》奠定了我国传统家训文献的基本形式,对后世家训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乃至“古今家训,以此为祖”。隋唐时期出现了《百行章》、《帝范》、《女孝经》、《女论语》、《武王家教》等代表性的家训作品。宋元时期是家训的繁荣期,代表性的有《家范》、《童蒙训》、《放翁家训》、《朱子训子帖》、《袁氏世范》、《郑氏规范》等。这些家训大多涉及家庭伦理关系、治家原则以及修身养性和为人处世之道等。明清时期,家训逐渐走向衰落,代表性的主要有《庞氏家训》、《训子言》、《药言》、《杨忠愍公集》、《朱子家训》、《弟子规》等,其中《朱子家训》和《弟子规》是家训的杰出代表。

纵观历史,中国家训的内容始终围绕三大主题:齐家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读书治学之道。

“齐家治国之道”是传统仁人君子始终不灭的人生理想与信念,周公的“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汉武帝的“尝而后知其甘苦”,宋太祖的“仁慈待人”,都是用家训来要求后代致力于“奉公勤政,报国恤民”,实现“齐家治国”的理想。

“为人处世之道”强调最多的是“孝道”、“勤俭”、“谦恭”、“助人”。例如诸葛亮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张履祥的“子孙以忠厚谨慎为先,切戒捐薄”。

“读书治学之道”主要是指读书治学的方法,而在这些方法中,“德才兼修”最为人称道。训诫子弟通过读书明白做人的道理,并不仅仅是为了博取功名,“修身”重于“仕进”。例如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孟母“买肉啖子”、“孟母三迁”、“断机教子”,一个言传,一个身教,目的是首先教会子弟做人。所以,孙奇逢在《孝友堂家训》中说:“士大夫教诫子弟,是第一要紧事,子弟不成人,富贵适以益其恶;子弟能自立,贫贱益以固其节。”

家训,以其丰富的内容、深邃的智慧,成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传世瑰宝。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8:4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