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大部分人都没有意识到我们一天要用掉多少水。我们每天喝的水平均不会超过1.5加仑(约5.68升),加上洗洗涮涮和冲厕所,我们用掉的水大约是每人40加仑(约151.4升)。在一些国家,由于郊区的草坪地下灌溉系统、游泳池以及各式各样的户外用途,用水量可能要再翻一番。一般来说,我们人均每天的用水量,在澳大利亚郊区是90加仑左右,在美国则大约是100加仑。当然也有例外,美国佛罗里达州奥兰治县的一个郊区家庭,有一年交纳了410万加仑(约1.5520立方米)的水费,相当于一天10400加仑(约39.4立方米),谁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用掉这么多水的。
我们都可以做到在家里节约用水。尽管用淋浴取代浴盆、刷牙时关掉水龙头都值得称道,但千万不要认为我们日常的家庭用水导致了江河的干涸。生产那些装点我们家庭的用品要消耗一定数量的水,但这也不是(导致江河枯竭的)真正原因。只有把生产我们的日常饮食所需的水全都计算在内时,用水量的数字才开始猛增。
如果你能将这些数字在脑海中过上几遍,绝对吓你一大跳:种出一磅(约0.4636千克)大米需要250~650加仑水,这比许多家庭一周用掉的水还多,这仅仅是一小包大米啊!接着来看其他数字。种出一磅小麦要用掉130加仑水,一磅土豆需要65加仑水。当你为了生产肉、奶等畜牧产品而用谷物饲养牲畜时,这个数字变得更加令人震惊。为了制作一个四分之一磅的牛肉汉堡,饲养肉牛所需的饲料需要3000加仑水;为了从奶牛的乳房中挤出一夸脱牛奶,需要500~1000加仑水;至于奶酪,大约要650加仑水才能生产一磅切达干酪、布里干酪或者卡门培尔软干酪。
从这个意义上讲,如果你认为你的购物车正在变得过于沉重,或许应该将一盒一磅重的糖放回货架,生产它需要400加仑(约1514升)水;而生产那罐一磅重的咖啡会让这个数字更加惊人——2650加仑水,也就是10吨水。你能想象一下将10吨水从商店扛回家是个什么情景吗?
如果将这些数据转换成一份份食物,你会发现一份米饭需要25加仑水,一个三明治面包或一份吐司需要40加仑水,一个双蛋煎蛋卷或者一份什锦色拉需要130加仑水,一杯牛奶需要265加仑水,一份冰激凌需要400加仑水,一份猪排需要530加仑水,一个汉堡需要800加仑水,一小份牛排需要1320加仑水。如果你爱吃甜食,情况就更糟了。你放进咖啡中的每一茶匙糖,需要50杯水来生产,这已经不少了,但还比不上生产咖啡本身所需的37加仑(相当于592杯)水。你喜欢喝酒吗?宴会上的一杯葡萄酒或啤酒需要66加仑水,而一杯白兰地需要530加仑水!
P2-3
西南大旱,百年未遇,6000万人缺水喝,是天灾,还是人祸?
温总理亲临灾区,舍不得喝灾民一口水,保护水资源,从现在做起。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资源。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来认识这个问题。
——国务院研究室司长、著名战略专家 朱幼
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是关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
——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 周元
作者对全球水资源危机的许多观点给我们很多启发,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才能解决水资源危机。
——中科院地理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自然资源研究会副秘书长 姚治君
弗雷德·皮尔斯是一位写作艺术大师,他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当下正在发生的一场危机,足以引起全世界的注意。皮尔斯不但讲述了水资源问题,还为大家呈现了全球气候变化的威胁。如果不对此做出回应,等待我们的将是一场环境终极风暴。
——耶鲁大学森林与环境研究学院院长 詹姆斯·古斯塔夫·斯佩斯
通过认真的研究与清晰的描述,本书为帮助我们理解不断恶化的全球水资源问题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这是弗雷德·皮尔斯最棒的著作。
——地球政策研究所主席 莱斯特·布朗
日益恶化的全球水资源危机意味着当今最严重的生态与人权危机。这本充满热情、知识渊博、研究透彻的著作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作为一名资深的记者,作者切中了问题的核心,用无数惊心动魄的事实向我们讲述了一个个富有人性的故事。太出色了。
——《水资源战争》合著者 莫德·巴洛
公元2008年7月31日,一个永远刻骨铭心的日子。新明在陪同山东省水利厅领导检查青岛棘洪滩水库防汛、反恐和奥运供水安保工作返回途中,不幸因公殉职。一个年轻、鲜活、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新明就这样永远的离开了,他用自己一颗挚爱事业和生活的赤诚之心,诠释了自己对工作、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和忠诚,用自己的生命在天际划过最为耀眼的一瞬后永远的消失了。人们自发送别新明的场面,无不让人扼腕痛惜,他的领导、同事、朋友、亲人无一不是无语凝咽、痛彻心扉。苍天为之落泪,大地为之动容,一同送别新明——我们心中的英雄,一个把毕生的精力和热忱都奉献给了工作和事业的人。
新明的一生,是短暂的一生,是孜孜以求、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无私奉献的一生。参加工作以来,不管多忙多累,他始终坚持早起晚睡,每天挤出时间学习。在分管农业的省领导身边工作期间,他利用陪同领导视察农业工作的机会,亲临田问地头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总结各地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症结之所在,搞了大量的凋研。在紧张、繁忙的工作之余,撰写了长达14万字的《山东农业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被列为山东省软科学研究项目,为发展山东农业经济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从事水利工作后,他始终保持着这种勤勉好学的习惯。2006年他被山东省委组织部选派到美国康涅狄格州中央州立大学进行培训。培训期间,新明时刻关注着国内外水利理论与实践的最新发展动态,自费购买了不少国外水利著作,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起到借鉴作用,其中就包括这本《全球水危机》。回国后,他利用工作之余和节假日的休息时间,对本书进行了全文翻译。对于一个非英语专业的人来说,其间的艰辛可想而知。有时为了准确翻译一个词,他要反复查词典、看资料,请教专业人士,殚精竭虑,废寝忘食。这本书的翻译,新明付出了一年多的业余时间。
“碧海青天意,玉壶见冰心”。新明离世后,人们从他随身携带的包中发现了本书的译稿,圈圈点点,钩钩画画,无不浸透了他的心血,这是新明留在世间的遗作,这也可以说是新明献给我们的一件瑰宝吧。新明译作的出版,不仅完成了他的一个最大心愿,同时也寄托了大家对新明的这份永远不会忘却的纪念!
新明去世后,他的领导、同事、同学、朋友为了本书的出版,付出了诸多的心血。作为新明的亲属,我们借此表达最诚挚的谢意!特别要感谢原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陈延明副主任,他对本书的出版表示了极大关切,并亲自为本书撰写了序言;感谢原山东省水利厅宋继峰厅长,对本书进行了认真审校。由衷地感谢郑刚师弟和刘世平教授,没有你们的无私相助,就不可能有这本书的出版;感谢知识产权出版社的刘忠主任和王俊编辑,是你们的信任和帮助,才能在如此短的时间里让此书出版、发行。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的人,都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很大帮助,在此一并深表谢忱。
在本书即将付梓出版之际,我们还要深深感谢本书的作者——英国的弗雷德·皮尔斯先生,正是由于他对于我们生存环境的责任感和高度关注,才有了这本著作,也正是因为有了新明这样的知音和对新明的这份理解和信任,才有了今天这本著作的中译本面世。可以想见,弗雷德·皮尔斯先生和新明为改善人类生存和发展环境所做出的积极贡献和努力,人们必将会永远铭记!
张新明亲属
2009年3月
2010年3月20日,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蹲在一座水库的库底,本来应该承载生命之水的库底上,一条条巴掌宽的裂缝触目惊心,原本在水库中畅游的小鱼钻进了泥沙里,最终随着水库的彻底干涸而被泥沙掩埋,它们大张着嘴巴,至死也保持着游动的姿势。
这座水库是云南省陆良县的德格海子水库,那里是云南省的第一平坝,也是云南全省最大灌区。如今这座蓄水量160万立方米的水库里,再也找不到一滴水。
老人捡起一个蚌壳,久久无言。这位老人就是国务院总理温家宝。
2010年的春天,全国的各大媒体忽然报道了一个令大家都深感意外的消息。我们心目中长期以来总是和润泽、潮湿、水资源丰沛、“天无三日晴”这样的词语联系在一起的西南地区,发生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旱灾。报纸上、电视上、广播里、网络中,对灾区人们的生活困苦和艰难,各种深入细致的报道每天都在震撼着我们。
我们不禁要问:西南怎么了?为什么这片蕴藏着我们最丰富水资源的地区,会发生如此严重的旱灾?缺少降雨的天灾,我们固然无法控制,可是我们能否采取一些措施和手段,去抑制、减轻甚至扭转“靠天吃饭”的这种被动局面?
气象学家对西南旱灾发生的原因给出了一个解释:印度洋海面温度较高,而陆地温度较低,不利于形成带来丰沛降水的海风。而在人力目前尚不可控的气象因素之外,对抗旱起到最关键作用的水利设施,中国又存在哪些不足呢?
每年春天,云南省罗平县的60万亩油菜花争相开放,满山尽是金黄色的景色,全国驰名。在这次旱灾中,罗平有十多万人陷入了饮水困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从2009年7月至今,罗平当地的降水量达到了500毫米,虽然比往年减少了将近一半,却仍然几乎相当于陕西关中地区的全年降水量。同样的降水,在关中是风调雨顺,为什么在罗平却是百年不遇的大旱呢?
罗平县阿革小寨的村民祖祖辈辈都从山谷下的泉眼中取水,村里干部多次商议集资兴修泵站提水,却屡屡没有成功,村民们依然只能赶着牛车从山上来到山下取水。而总长47公里、计划灌溉面积8万亩的东干渠,地处喀斯特岩区,每年都需要维修,由于当地拿不出这笔经费,大片的良田因为得不到灌溉而在这次旱灾中减产。
中国的水资源总量比较丰富,在世界上排第六位,但是人均数量只排名第88位,而且分布严重不均衡,长江以北占全国国土面积63.5%的地区仅占有19%的水资源量。可以说,对我国来说,水资源管理方面的一个重大挑战就是克服这种分布的不均衡,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分配,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在各种手段当中,兴修水利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向立云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对我国目前的水利状况提出了一个论断:工程性缺水。所谓的工程性缺水,是指缺乏骨干性水利工程与实际用水的地方之间的配套工程。调查数据显示,全国现有的18.26亿亩耕地中,有9.59亿亩根本没有灌溉条件。而在灌溉耕地中,灌溉水的利用率也只有46%。在这次西南大旱中,没有办法将水从大江大河以及大型水库中引到老百姓的田间地头,成了最大的桎梏。阿革小寨的村民在漫长山路上辛劳奔波取水的情景,正是工程性缺水所带来的问题。
中国有着悠久的治水历史。治水不仅是修建堤坝、掏滩作堰,更多的还有各种各样帮助老百姓解决灌溉饮水的小型水利工程和项目。甘肃省定西,这里每公顷耕地占有的水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12,这里的人们自古以来就懂得修建水窖,将仅有的雨水积存起来,以满足生活用水之需;遥远新疆的坎儿井,更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天山山脉积雪融化所形成的水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是我们的祖先在利用水资源、分配水资源时所秉承的一贯原则。在同样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印度,人们一直利用名为“卡迪恩”的储水设施保存雨季所带来的雨水,以应对长达8个月的旱季。
中国国土广袤,地形和气候类型多种多样,世界其他地区的节水与利用水资源的宝贵经验,都可供我们借鉴学习。作为一位访问过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资深科学专栏作家,英国人弗雷德·皮尔斯在《全球水危机》这本书中用一支充满理性与智慧的妙笔,为我们描绘了世界各地所面临的水资源危机,更讲述了这些地方的人们是如何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将现代科学技术手段与祖先的传统智慧结合在一起,从而努力克服给人们带来干渴和苦难的挑战。
编者
2010年4月2日
江河是人类最宝贵的淡水资源。江河之水灌溉了农田,哺育了人民,但是人类的母亲河越来越难以挑起这副重担。在本书中,资深的科学专栏作家弗雷德·皮尔斯面对世界上大江大河陷入的困境,绘制了一幅世界水资源紧张状况的示意图,为我们每一个人敲响了警钟。在写作本书期间,皮尔斯访问了30多个国家,考察了这些国家的江河命脉,如中国的黄河与长江、美国的科罗拉多河、非洲的尼罗河、南美洲的亚马逊河,以及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等。皮尔斯全面考察了这些地区的缺水状况,揭示了背后深层次的科学、经济与历史原因。其中既有错误实施的引水灌溉工程造成的巨大浪费。也有看似解决了饥荒的高产农作物高昂的耗水量。
本书还讲述了许多与水相关的生动故事,如黄河不断抬高的河床可能会引发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旨在向贫苦大众提供干净饮用水的工程反而导致了数百万人中毒;一度富饶的巴基斯坦信德省由于过度灌溉造成的盐碱地而陷入贫困:号称美国西南各州生命线的科罗拉多河即将断流:由于以色列控制了约旦河而引发的中东冲突。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战略资源。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来认识这个问题。
西南大旱,百年未遇,6000万人缺水喝,是天灾,还是人祸?
温总理亲临灾区,舍不得喝灾民一口水。保护水资源,从现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