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都是些普通的人,但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每天面对着学生和社会,他们也经常困惑、烦恼,甚至痛苦;也经常遇到阻力、误解,甚至非难。正常的知识传承,往往变成机械的操练;坦诚的心灵交流,往往变成枯燥乏味的训诫,加上人事的纠纷、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这些使他们的心灵失衡而不知所措。如何直面这些问题并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人文精神为现在的教师树立起精神的支柱。人文精神博大精深,但首先是爱,惟其有了爱,教师才能成为一个育人之人。在爱的基础上,他们还要坚守和充实他们为师的一些基本观念:平等、真诚。
《教师人文读本(增订版上下)》由张民生、尹后庆、于漪主编。
由张民生、尹后庆、于漪主编的《教师人文读本(增订版上下)》是一本专门献给老师的书,汇编了不少爱读书、爱思考的人认为很有价值、值得一读的好文章。《教师人文读本(增订版上下)》的辑成凝结着多位专家学者和资深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辛劳。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
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而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称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愚蠢家伙)。
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那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从无一个人说得明白时间是个什么样子。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问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
所以多数人提问到生命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
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P5-6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的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
我们每天面对着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地信任和敬慕。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对话和交流中,他们求知,他们长才,他们立志,他们成长,成为自立的个体,成为家庭的支柱,成为社会的栋梁。而我们每一个教师,除了岁月的流逝之外,没有失去任何东西,我们的知识在教学中更充实,我们的智慧在交流中更增长。我们付出了多少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我们对学生有多少理解,他们会给我们更多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和幸福。
但是,我们也经常困惑、烦恼,甚至痛苦。我们也经常遇到阻力、误解,甚至非难。正常的知识传承,往往变成机械的操练;坦诚的心灵交流,往往变成枯燥乏味的训诫,加上人事的纠纷、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这些使我们的心灵失衡而不知所措。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需要有相应的改革和时间,但如何直面这些问题并持一种积极的态度,确实是我们应当不断自省的。
先辈、前辈和同辈中有不少楷模,为我们树立起精神的支柱,究其核心,那就是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即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博大精深,但首先是爱,惟其有了爱,我们才能成为一个育人之人。我们爱祖国、爱同胞、爱亲人,当然也爱自己。我们爱科学、爱艺术、爱自然,但我们对教育和我们可爱的学生应该付出最多的爱。
在爱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坚守和充实我们为师的一些基本观念:平等、真诚、守信、博学、崇德……这些是我们立足于世的根基,是我们生活的坐标,也是我们为人师表的基础。
当然,作为知识分子,我们还要思考那些人生的基本问题:生与死、宇宙与人生、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变革、科学与人文、物质与精神、个人与集体、道德与审美……这些问题既推动我们又困惑我们,使我们始终处于不断思考和追求之中。
本书编委会的成员都是教育工作者,是一群爱读书、爱思考的人。我们将自己平日读书的心得和自认为最有价值的文章,汇集在一起与广大读者交流,按照“感性——知性——理性”的层次,汇编成本书。囿于见闻和学养,当然是很不完美的。
希望读者能喜欢它、感悟它、理解它,在与作者的对话和交流中共同进入真善美的人文精神世界,然后把这一切带进课堂,与我们的学生共享。
本书编委会
“商老师,现在的老师不读书,也呒没啥好书读。我想为老师们编一套人文读本。”“好啊!这是一桩好事体,我可以帮助侬。”十年前的一幕恍若眼前,友敬师坐在我办公室,几乎未加思索就脱口而出。说实在的,当时我虽有想法,却对图书的编撰毫无经验,仅仅是一个初步的设想,就得到了友敬师的全力支持,这确乎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就这样,不出一个月,教师人文读本的编写提纲出来了,编写人员也组织起来了。都是一些志同道合、真正喜爱读书的老师,我们至今保持着良好的友情。我也弄不清楚当时怎么有那么足的劲头,四处鼓吹,并且得到了于漪老师、民生主任、后庆主任的响应,他们多次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我们的编委讨论,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于老师不仅推荐了多篇佳作,还亲自动手为推荐的文章写了“读后”。这就难怪,出版社和许多读者都反映,《教师人文读本》的“读后”写得好,有些甚至比原作都值得读。事实上,这套读本上市不久我就看到了抄袭模仿的书,至今我看见至少不下四五个版本,但没有一本像我们这样每篇原文之后都有一篇“读后”。可以自豪地说,《教师人文读本》每篇文章都选得好,《教师人文读本》每篇“读后”写得更好。而友敬师对这套书是做出主要贡献的。我忝列主编,实际上除了提供了一些选目,更多的是承担着一个组织者和统稿人的角色。
物转星移,一晃十年过去了,真有物是人非的感觉。如今,我已离开了教育编辑的岗位,本意树欲静,风却不止。而友敬师已去了另一个世界,终于挣脱了彷徨,得到了解脱。去年9月忽然接到友敬师的女儿商墒从浦东机场打来的电话,说自己考取了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哥大难得地给了她高额的奖学金,临行在机场打来电话作别。挂机前嘱托,有空给妈妈打打电话,说完,话筒里传来了哽咽的啜泣声,商墒已然长大了。出国留学这是友敬师对女儿的遗愿,如今商墒竟有如此成绩,友敬师九泉有知当可含笑了。春节期间去电师母家,打了几通都无人接听,最后一次终于在话筒里听到了声音,是个男的.回答我三个字:“打错了。”再用手机里存储的号码拨对方手机,传来一个外地人声音,又告诉我打错了。放下电话,怅然顿生。“人非”的恐怕还远不止这些。如果说十年前的老师是不读书,也没好书读,那么十年后今天的老师是“不读书,也没有心情读书”。这真是一个令人揪心的事实。我不想用中外阅读比较中冷冰冰的数字来作说明,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或者扫视一下您的周围,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在阅读(我指“阅读”)?每天,我们见到一张张熟悉又陌生的脸,所有的人都行色匆匆,都在追逐什么呢?若杜子美在世还能发出“微躯此外更何求”的喟叹吗?然而,教书的人都不阅读,教育还有希望吗?什么还有希望呢?哦,拜托,从此免谈“课改”!哦,拜托,从此免贴“素质教育”的标签!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提出《教师人文读本》要出增订本,这的确令我感到意外。“物”总算还“是”,无论如何.再版就表明还有读者需要,想想,一种书经过十年居然还有读者,这已是很可以让人激动的事了。于是不得不忍痛割爱,删除了全部文言部分的典籍,删除了中小学学生和老师所写的教育感怀,又根据时代的特点和需要对余文进行了必要的删减调整,并增补了十余篇力作,包括托克维尔的《法国人何以先要改革,后要自由》.村上春树的《永远站在鸡蛋的一侧》,杨小凯的《基督教和宪政》。胡适的《容忍与自由》,袁伟时的《承先启后的火炬——致胡适之先生》等。重要的是新增的文章全部附上了本书特有的“读后”。
能给老师们提供一点人文读物固然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而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要让我们的老师有读它们的心情,这才是需要我们共同思考的。
谨以此书缅怀和纪念一位嗜爱读书、关爱学生、热爱生活的老师——商友敬先生!
是为跋。
吴国平
癸巳年正月于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