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教师人文读本(增订版上下)
分类 人文社科-社会科学-社会学
作者
出版社 上海辞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教师都是些普通的人,但从事着神圣的事业。每天面对着学生和社会,他们也经常困惑、烦恼,甚至痛苦;也经常遇到阻力、误解,甚至非难。正常的知识传承,往往变成机械的操练;坦诚的心灵交流,往往变成枯燥乏味的训诫,加上人事的纠纷、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这些使他们的心灵失衡而不知所措。如何直面这些问题并持一种积极的态度?人文精神为现在的教师树立起精神的支柱。人文精神博大精深,但首先是爱,惟其有了爱,教师才能成为一个育人之人。在爱的基础上,他们还要坚守和充实他们为师的一些基本观念:平等、真诚。

《教师人文读本(增订版上下)》由张民生、尹后庆、于漪主编。

内容推荐

由张民生、尹后庆、于漪主编的《教师人文读本(增订版上下)》是一本专门献给老师的书,汇编了不少爱读书、爱思考的人认为很有价值、值得一读的好文章。《教师人文读本(增订版上下)》的辑成凝结着多位专家学者和资深教育工作者的智慧和辛劳。

目录

商友敬前言

钱理群我的教师梦(代序)

 上 篇

第一单元 我为什么而活着

 罗素我为什么而活着

 沈从文时间

 沉河生命

 卞毓方犹太三星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高尔基人

 史怀哲我的呼吁

第二单元 爱

 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

 屠格涅夫当我不在人世的时候

 纪伯伦在寺院门口

 爱默生爱

 苏霍姆林斯基与女儿谈爱情

第三单元 科学是美丽的

 沈致远科学是美丽的

 杨叔子走出“半个人”的时代(节选)

 汤因比自然的奥秘

 詹克明一个科学工作者的忧虑

 梁从诫与自然为友:一种现代公民意识

 刘巨德心通天宇的艺术与科学

 布鲁诺真理面前半步也不后退

第四单元 慢慢走,欣赏啊!

 朱光潜“慢慢走,欣赏啊!”

 ——人生的艺术化

 宗白华美从何处寻

 林语堂人生的乐趣

 王安忆中国音乐在中国

 陈从周说园

 熊秉明 从米格朗基罗到罗丹

第五单元 人。诗意地安居

 罗家伦生命的意义

 史铁生病隙碎笔(节选)

 冯友兰人生的境界

 阿兰·德伯顿伊壁鸠鲁的快乐清单

 赫钦斯阅读经典

 海德格尔人,诗意地安居

第六单元 我有一个梦想

 联合国大会世界人权宣言

 罗斯福论四大自由

 钱满素林肯的恶梦

 伏尔泰平等

 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

 张中行自由与容忍

第七单元 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许渊冲名师

 启功夫子循循然善诱人

 ——怀念陈垣先生

 傅斯年我所景仰的蔡元培先生

 季羡林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

 金克木化尘残影

 钱理群我还感觉到他的手温

 唐德刚教我做research的启蒙师

 王蒙橘黄色的梦

 下 篇

第一单元 思想的诞生

 王小波思维的乐趣

 资中筠爱国的坐标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陶菲格·阿基姆思想的诞生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杨小凯基督教和宪政

第二单元 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

 李慎之重新点燃启蒙的火炬

 ——“五四”运动八十年祭

 托克维尔法国人何以先要改革,后要自由

 袁伟时承先启后的火炬

 ——致胡适之先生

 潘旭澜其兴也勃

 张汝伦王晓明 朱学勤 陈思和人文精神:

 是否可能与如何可能

 周国平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

第三单元 科学与民主

 顾准科学与民主

 鲁迅灯下漫笔

 胡适容忍与自由

 巴金“文革”博物馆

 龙应台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

 谢泳多说民主的好处

第四单元 当权力在手

 粱文道老校长

 蔡翔底层

 王晓明后一种可能

 苏格拉底在雅典法庭上的演讲

 龙应台当权力在手

 村上春树永远站在鸡蛋的一侧

第五单元 传统与现代化

 王开岭火炬传统:诗人与公民(节选)

 张灏传统与现代化

 ——以传统批判现代化,以现代化批判传统

 王元化论传统与反传统

 ——为“五四”精神一辩

 余英时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节选)

 资中筠 中国文明如何定位

 葛兆光究竟什么是中国的文化传统

第六单元 站着读还是跪着读

 陈四益站着读还是跪着读

 龙应台百年思考

 艾德勒怎样读一本书

 胡 适蒋梦麟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

 玻尔人类知识的统一性

 玻恩有什么可以希望的呢

第七单元 我的教育信条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节选)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

 罗素教师的作用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前世今生

 雅克·德洛尔教育的四个支柱(节选)

 阿兰教育漫谈(节选)

 凯斯特纳开学致词

 杜威我的教育信条

鸣谢

试读章节

一切存在严格地说都需要“时间”。时间证实一切,因为它改变一切。气候寒暑,草木荣枯,人从生到死,都不能缺少时间,都从时间上发生作用。

常说到“生命的意义”或“生命的价值”。其实一个人活下去真正的意义和价值,不过占有几十个年头的时间罢了。生前世界没有他,他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的;活到不能再活死掉了,他没有生命,他自然更无意义和价值可言。

正仿佛多数人的愚昧与少数人的聪明,对生命下的结论差不多都以为是“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是活个几十年”,因此都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活下去等待死,死后让棺木来装殓他,黄土来掩埋他,蛆虫来收拾他。

生命的意义解释的即如此单纯,“活下去,活着,倒下,死了”。未免太可怕了。

因此次一等的聪明人,同次一等的愚人,对生命的意义同价值找出第二种结论,就是“怎么样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虽更肯定生活,那么吃,喝,睡觉,吵架,恋爱……然而生活得失取舍之间,到底就有了分歧。这分歧一看就明白的。大而言之,聪明人要理解生活,愚蠢人要习惯生活。聪明人以为目前并不完全好,一切应比目前更好,且竭力追求那个理想。愚蠢人对习惯完全满意,安于现状,保证习惯(在世俗观察上,这两种人称呼常常相反,安于习惯的被称为聪明人,怀抱理想的人却成愚蠢家伙)。

两种人即同样有个“怎么来耗费这几十个年头”的打算,要从人与人之间寻找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即或择业相同,成就却不相同。同样想征服颜色线条作画家,同样想征服乐器音声作音乐家,同样想征服木石铜牙及其他材料作雕刻家,甚至于同样想征服人身行为作帝王,同样想征服人心信仰作思想家或教主,一切结果都不会相同。因此世界上有大诗人,同时也就有蹩脚诗人,有伟大革命家,同时也有虚伪革命家。至于两种人目的不同,择业不同,那就更容易一目了然了。

看出生命的意义同价值,原来如此如此,却想在生前死后使生命发生一点特殊意义和永久价值,心性绝顶聪明,为人却好像傻头傻脑,历史上的释迦、孔子、耶稣,就是这种人。这种人或出世,或入世,或革命,或复古,活下来都显得很愚蠢,死过后却显得很伟大。屈原算得这种人另外一格,历史上这种人可并不多。可是每一时间或产生一个两个,就很像样子了。这种人自然也只能活个几十年,可是他的观念,他的意见,他的风度,他的文章,却可以活在人类的记忆中几千年。一切人生命都有时间的限制,这种人的生命又似乎不大受这种限制。

话说回来,事事物物要时间证明,可是时间本身却又像是个极其抽象的东西,从无一个人说得明白时间是个什么样子。时间并不单独存在。时间无形、无声、无色、无臭。要说明时间的存在,还得回过头来从事事物物去取证。从日月来去,从草木荣枯,从生命存亡找证据。正因为事事物物都可为时问作注解,时间本身反而被人疏忽了。

所以多数人提问到生命意义同价值时,没有一个人敢说“生命意义同价值,只是一堆时间”。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是一个真正明白生命意义同价值的人所说的话。

老先生说这话时心中的寂寞可知!能说这话的是个伟人,能理解这话的也不是个凡人。目前的活人,大家都记得这两句话,却只有那些从日光下牵入牢狱,或从牢狱中牵上刑场的倾心理想的人,最了解这两句话的意义。因为说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同懂这话的人生命的耗费,异途同归,完全是为事实皱眉,却胆敢对理想倾心。

他们的方法不同,他们的时代不同,他们的环境不同,他们的遭遇也不相同;相同的是他们的心,同样为人类向上向前而跳跃。

P5-6

序言

我们是教师,都是些普通的人,但我们从事着神圣的事业。

我们每天面对着的是人,我们的学生,他们天真、可爱、充满生命的活力和幻想,他们对我们无限地信任和敬慕。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在对话和交流中,他们求知,他们长才,他们立志,他们成长,成为自立的个体,成为家庭的支柱,成为社会的栋梁。而我们每一个教师,除了岁月的流逝之外,没有失去任何东西,我们的知识在教学中更充实,我们的智慧在交流中更增长。我们付出了多少爱,得到的是更多的爱;我们对学生有多少理解,他们会给我们更多的理解。这就是我们最大的成就和幸福。

但是,我们也经常困惑、烦恼,甚至痛苦。我们也经常遇到阻力、误解,甚至非难。正常的知识传承,往往变成机械的操练;坦诚的心灵交流,往往变成枯燥乏味的训诫,加上人事的纠纷、社会不良风气的侵袭,这些使我们的心灵失衡而不知所措。这些问题的解决,固然需要有相应的改革和时间,但如何直面这些问题并持一种积极的态度,确实是我们应当不断自省的。

先辈、前辈和同辈中有不少楷模,为我们树立起精神的支柱,究其核心,那就是一种人之所以为人的精神,即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博大精深,但首先是爱,惟其有了爱,我们才能成为一个育人之人。我们爱祖国、爱同胞、爱亲人,当然也爱自己。我们爱科学、爱艺术、爱自然,但我们对教育和我们可爱的学生应该付出最多的爱。

在爱的基础上,我们还要坚守和充实我们为师的一些基本观念:平等、真诚、守信、博学、崇德……这些是我们立足于世的根基,是我们生活的坐标,也是我们为人师表的基础。

当然,作为知识分子,我们还要思考那些人生的基本问题:生与死、宇宙与人生、历史与现实、传统与变革、科学与人文、物质与精神、个人与集体、道德与审美……这些问题既推动我们又困惑我们,使我们始终处于不断思考和追求之中。

本书编委会的成员都是教育工作者,是一群爱读书、爱思考的人。我们将自己平日读书的心得和自认为最有价值的文章,汇集在一起与广大读者交流,按照“感性——知性——理性”的层次,汇编成本书。囿于见闻和学养,当然是很不完美的。

希望读者能喜欢它、感悟它、理解它,在与作者的对话和交流中共同进入真善美的人文精神世界,然后把这一切带进课堂,与我们的学生共享。

本书编委会

后记

“商老师,现在的老师不读书,也呒没啥好书读。我想为老师们编一套人文读本。”“好啊!这是一桩好事体,我可以帮助侬。”十年前的一幕恍若眼前,友敬师坐在我办公室,几乎未加思索就脱口而出。说实在的,当时我虽有想法,却对图书的编撰毫无经验,仅仅是一个初步的设想,就得到了友敬师的全力支持,这确乎有点出乎我的意料。就这样,不出一个月,教师人文读本的编写提纲出来了,编写人员也组织起来了。都是一些志同道合、真正喜爱读书的老师,我们至今保持着良好的友情。我也弄不清楚当时怎么有那么足的劲头,四处鼓吹,并且得到了于漪老师、民生主任、后庆主任的响应,他们多次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参加我们的编委讨论,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于老师不仅推荐了多篇佳作,还亲自动手为推荐的文章写了“读后”。这就难怪,出版社和许多读者都反映,《教师人文读本》的“读后”写得好,有些甚至比原作都值得读。事实上,这套读本上市不久我就看到了抄袭模仿的书,至今我看见至少不下四五个版本,但没有一本像我们这样每篇原文之后都有一篇“读后”。可以自豪地说,《教师人文读本》每篇文章都选得好,《教师人文读本》每篇“读后”写得更好。而友敬师对这套书是做出主要贡献的。我忝列主编,实际上除了提供了一些选目,更多的是承担着一个组织者和统稿人的角色。

物转星移,一晃十年过去了,真有物是人非的感觉。如今,我已离开了教育编辑的岗位,本意树欲静,风却不止。而友敬师已去了另一个世界,终于挣脱了彷徨,得到了解脱。去年9月忽然接到友敬师的女儿商墒从浦东机场打来的电话,说自己考取了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院博士研究生,哥大难得地给了她高额的奖学金,临行在机场打来电话作别。挂机前嘱托,有空给妈妈打打电话,说完,话筒里传来了哽咽的啜泣声,商墒已然长大了。出国留学这是友敬师对女儿的遗愿,如今商墒竟有如此成绩,友敬师九泉有知当可含笑了。春节期间去电师母家,打了几通都无人接听,最后一次终于在话筒里听到了声音,是个男的.回答我三个字:“打错了。”再用手机里存储的号码拨对方手机,传来一个外地人声音,又告诉我打错了。放下电话,怅然顿生。“人非”的恐怕还远不止这些。如果说十年前的老师是不读书,也没好书读,那么十年后今天的老师是“不读书,也没有心情读书”。这真是一个令人揪心的事实。我不想用中外阅读比较中冷冰冰的数字来作说明,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或者扫视一下您的周围,这个时代还有多少人在阅读(我指“阅读”)?每天,我们见到一张张熟悉又陌生的脸,所有的人都行色匆匆,都在追逐什么呢?若杜子美在世还能发出“微躯此外更何求”的喟叹吗?然而,教书的人都不阅读,教育还有希望吗?什么还有希望呢?哦,拜托,从此免谈“课改”!哦,拜托,从此免贴“素质教育”的标签!

上海辞书出版社的领导和编辑提出《教师人文读本》要出增订本,这的确令我感到意外。“物”总算还“是”,无论如何.再版就表明还有读者需要,想想,一种书经过十年居然还有读者,这已是很可以让人激动的事了。于是不得不忍痛割爱,删除了全部文言部分的典籍,删除了中小学学生和老师所写的教育感怀,又根据时代的特点和需要对余文进行了必要的删减调整,并增补了十余篇力作,包括托克维尔的《法国人何以先要改革,后要自由》.村上春树的《永远站在鸡蛋的一侧》,杨小凯的《基督教和宪政》。胡适的《容忍与自由》,袁伟时的《承先启后的火炬——致胡适之先生》等。重要的是新增的文章全部附上了本书特有的“读后”。

能给老师们提供一点人文读物固然是一件有意义的工作,而更重要的是,在今天要让我们的老师有读它们的心情,这才是需要我们共同思考的。

谨以此书缅怀和纪念一位嗜爱读书、关爱学生、热爱生活的老师——商友敬先生!

是为跋。

吴国平

癸巳年正月于沪上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 16:1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