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琐论--正邪相争话伤寒》为作者研读《伤寒论》的学习心得,也是作者江海涛吸取李克绍、大千先生等伤寒大家经验的总结。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伤寒琐论--正邪相争话伤寒 |
分类 | 科学技术-医学-中医 |
作者 | 江海涛 |
出版社 | 人民军医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琐论--正邪相争话伤寒》为作者研读《伤寒论》的学习心得,也是作者江海涛吸取李克绍、大千先生等伤寒大家经验的总结。 内容推荐 《伤寒琐论--正邪相争话伤寒》为作者研读《伤寒论》的学习心得,也是作者江海涛吸取李克绍、大千先生等伤寒大家经验的总结。《伤寒琐论--正邪相争话伤寒》中分10部分对《伤寒论》398条原文逐一讲解,从正邪相争的角度,力求为大家展现对于《伤寒论》认知的全新方法。希望能对伤寒学者有所助益。本书适合伤寒学说研究者、中医药工作人员。中西医结合人员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试读章节 凡是接触过《伤寒论》的人,恐怕都会背这一条,也都会解释,似乎没有什么可说的了,但要较起真来,还是可以发现问题的。比如头项强痛,注家都解释为太阳经脉行身后,从头项向下夹脊抵腰至足,所以外邪侵犯太阳的时候会头项强痛,但太阳经脉那么长,为什么仅突出头项部位的强痛呢?我们就要联系一下上下文,在第24条中提到:“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风池、风府从名字就可以看出,这两个穴位和风有关,即风的池和府,都是储存风的。风邪侵袭人体以后,虽然善行数变,还是有一个根据地的,这个根据地就是头项部的风池、风府。太阳病本来可以用桂枝汤来驱除外邪,但由于邪气太盛,打了一仗以后并没有冲出重围,战而不胜肯定会让正气更加急躁,所以产生了烦。下一仗还怎么打?张仲景可以说是用兵高手,不再硬拼了,用了围魏救赵的计策,攻一下敌人的老巢,用针在风池、风府搅闹一下,邪气一看大本营被人端了,阵脚必乱,这时再用桂枝汤解一下表,就很容易突围了。正是因为头项部是风邪的大本营,所以把头项强痛放在提纲条目里。 再来说脉浮,脉浮是因为邪气侵犯了太阳所主的肌表,正气要调动到外面去抵抗,所以脉就表现出浮象,那么太阳为什么主表呢?这又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阴阳是中医的说理工具,有时觉得阴阳说事还不太具体,于是又细分为三阴三阳,阳气按照它的成熟程度排列,依次是少阳、阳明、太阳。因此太阳又叫老阳,阳有散和开的特性,它会越长越向外,就像吹气球一样,逐渐膨胀到体表了,并且在体表起到一个保护作用,所以外邪侵袭一般都是先犯太阳。但不能说凡是表证都属于太阳,“六经皆有表证”,这个地方不好理解。太阳主表是它本身就在体表工作,。其他五经的总部不在体表,但都在体表设有办事处,也可以理解成其他五经在计算机桌面上都设有快捷方式,但它们本身的程序都隐藏在里面,体表就是计算机桌面。外邪点击阳明的快捷方式,也是首先在桌面上点击,所以阳明病第一天也有表证,和太阳病、少阳病不好区分,真正到了发热不恶寒的时候,我们才知道,原来外邪是点击了阳明的程序。 最后说一下恶寒,有注家解释为:太阳以寒为本,恶寒是恶它本气之寒。这样解释完以后我们还是摸不着头脑,它为什么要恶其本气呢?所以这种解释看似巧妙,其实也没有抓到根本。根本原因很简单,就是寒气欺负正气了,所以正气要怕它,和伤食的人不愿意吃饭一个道理。这是人之常情,没有必要拐着弯解释。为什么是寒气欺负正气,而不是热气呢,我们的体温是36℃以上,大部分时间是高于气温的,所以感受寒邪的机会比热邪要大,虽然中医教材把感冒分为寒、温两类(还有湿),好像是平分秋色,实际上风寒占的比例远远大于风温,这个临证中一定要有数,否则风寒证用上辛凉解表药就会明显地拖延病程。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先来说发热。三阳病都会发热,它说明了正气有能力抵抗,三阴病因为抗病能力不强,一般发不起热来,因此这个发热首先说明了病发于阳。恶风和恶寒在理论上有区别,即恶风是避风就可以缓解,恶寒是必须厚加衣被才能缓解,但在实际问诊中想确切知道到底是恶风还是恶寒是比较困难的,我以前也曾问病人是怕风还是怕冷,病人常觉得这样的问题莫名其妙,有些人琢磨半天也说不清楚,大夫也听不明白,所以用恶风和恶寒对中风与伤寒进行鉴别诊断很困难,理解为恶风寒就行了。 这样和伤寒有鉴别意义的就剩下了汗出和脉缓,外邪侵袭人体就要对正气进行包围,其程度会有所差别。如果有汗出,说明敌人封锁得不严,我方还能出去与外界进行交流。脉缓是脉不紧张而松弛,它反映了双方的交战也有些松弛,这都和风的特点是一致的,风性流动、舒缓,不像寒邪那样有阴杀之气,所以把这种比较松缓的证叫作中风。P1-2 序言 解释《伤寒论》可以说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情,说费力,是因为《伤寒论》纵横交错,很难把它生动地讲解出来,没有一定基础的朋友读伤寒类的书总觉得比较枯燥,硬着头皮读到后面就忘了前面,花一个多月的时间看完之后,说不出来有什么收获。说不讨好,是因为几百年来多少名医都对这本书做过注解,基本上是只有我们想不到的,没有前人提不到的。我们也没有什么聪明之处,为什么还要在这里逐条地解说《伤寒论》呢,因为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发现从正邪相争的角度来研究伤寒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人体感受外邪后的反应其实就是一个防御作战的过程,从作战的角度分析病机有两个好处,一是比较生动,在人的头脑中直接可以成“象”,业余的朋友也可以理解,不像看太专业的书籍那样看得一头雾水。那么这种解释方式就流于肤浅了吗?也不是。它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可以直接贴近病机的实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画面感,就能够抛弃许多文字游戏似的解释,比如流行的“寒伤营,风伤卫”“三纲鼎立”等说法,都有些穿凿,我们认为是脱离实际的。 我在学习《伤寒论》的过程中,虽然看了不少的注解,但受两位先生的影响最大,一是李克绍先生,一是大千先生。李克绍先生被认为是现代伤寒学家中成就居于第二位的大家,第一位是冉雪峰。李老的解释受旧注的影响较小,特点是非常务实,提出的许多新颖观点都具有划时代意义,且李老驾驭文字的能力极强,给我们分析得清晰明了,所以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大千先生可以说是民间中医的泰斗,先生精通易经,从易经来解释中医,达到了少有的高度,大千先生对三阴三阳的理解是我目前接触的解释中最合理的。通过对二位先生讲解的学习,我自己才有了一点《伤寒论》理解,试着写出来与大家分享。但必须声明,文中的脱离实际及错误之处由我自己负责,和二位先生无关,当是我理解不深造成的。 对于爱好中医的朋友来说,本书可以提供一个《伤寒论》的知识框架,有了这些基础知识,虽然还不能解决疑难杂病,至少家人感冒发热不用再去输液治疗了,我们看儿童医院每天都是爆满,绝大多数都是输抗生素的,实际上百分之九十都没有必要,这些医疗资源完全可以节省。因为外感类疾病在中医看来是最表浅的疾病了,发热是正气充足的表现,把住体表这一关很容易解决。绝大多数的外感风寒病人是没必要用抗生素的,它当时把矛盾掩盖住了,却可能给病人留下了病根。道理很简单,敌人侵犯来了,不去努力抗敌,反而对内镇压,从表面上平息矛盾,外敌就会逐渐地潜入体内并扎下根来,所以常用抗生素的小孩体质越来越差,发病越来越勤,本来还只是上呼吸道感染,逐渐地演变成肺炎,这都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还有一段时间流行切除扁桃体,更是掩耳盗铃地愚蠢做法,大千老师曾经打过生动的比喻,说扁桃体就像看大门的狗,狗叫说明有坏人要进来了,我们不去积极地打击坏人,反而把狗杀掉,小孩都知道这非常愚蠢,可为什么却堂而皇之地成了一种正规的治疗方法呢? 可见中医的基本观点需要普及。知道了外感发热是正邪交争的表现,即使不敢用麻黄汤、桂枝汤,仅用传统而简单的生姜红糖水就能解决不少的问题。当然仅用辛温解表是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的,有内热时还是要用清热药,但前提是要在散邪的基础上清热,否则只知道清热解毒,和西医使用抗生素没有什么区别。 书中的论述对于专业人士来说可能是班门弄斧了,但是能为专业人士研究《伤寒论》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其实不能说是全新的视角,历代伤寒注家都有正邪交争的观点,只是没有强调地提出来),或许还可以有些新的发现。就我本人来说,应用这种学习方法获益不少,很多条文以前看注解觉得无关痛痒,自己又百思不得其解,如果考察一下邪正双方的兵力及战场位置,用战斗作一下比喻,往往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书稿写完以后,反复修改了几次,每一次都有不少改动,不断地推翻自己的观点。这本书实际只是我自己学习伤寒论的一个笔记,丝毫没有著书立说的意思,所以书中可能有一些错误和不足之处。希望朋友们阅读时持有自己的观点,批判地接受并批评指正,把正确的观点与我分享。 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有幸加入国家级名老中医孙兰军老师的工作室,成为孙老师的学术传承人。孙老师临床经验丰富,学识渊博,我在学习过程中受益很多,特别是老师指导我阅读了大量的古今医案,为本书增辉不少,所以本书也可以看作是我继承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而交的一份答卷。 江海涛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