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状元实业家张謇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卫春回
出版社 团结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张謇是大魁天下的清末状元;是晚清时期立宪运动的领袖;担任过民国政府的实业总长及农商总长;他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民办师范学校以及第一家民办博物馆;张謇更是实业巨子,一生创办了几十家企业,形成了农工商俱全的大生资本集团……毛泽东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张謇是近代中国独具魅力的人物,他的一生有着说不尽的传奇。

内容推荐

在中国历史上,状元出身的宰相为数不少,可状元出身的实业家则只有一位,那就是清朝末年提倡和奉行“实业救国”的先驱张謇。

本书共六章,内容包括:青少年时代、乡里活动与大魁天下、投身实业与教育、立宪运动的重要参与者、拥护民主共和、晚年岁月。

目录

第一章 青少年时代

一、家世与寒窗苦读

二、初进科场与冒籍风波

三、客幕之始

四、人吴长庆军幕

第二章 乡里活动与大魁天下

一、家乡的社会活动

二、结交清流与大魁天下

三、卷入帝后党争

第三章 投身实业与教育

一、大生纱厂与大生资本集团

二、通州师范和普及教育

第四章 立宪运动的重要参与者

一、在维新变法运动中

二、力促“东南互保”

三、 《变法平说》和《东游日记》

四、投身立宪

五、预备立宪公会和咨议局

六、国会请愿

第五章 拥护民主共和

一、对清廷的忠告

二、转向共和

三、列名临时政府和拥袁立国

四、调停“宋案”前后

五、农商总长的业绩与悲哀

第六章 晚年岁月

一、“村落主义”的辉煌

二、陷入困境的大生企业与自治事业

三、奋进不止的老人

后记

试读章节

“二次革命”不及两月,便以失败告终,除若干具体原因外,从整体看,双方实力的悬殊不能不说是一个决定性因素。袁世凯手中不仅掌有占优势的北洋军,而且具有实力的工商业资产阶级几乎都站在现政权一方,他们始终将袁世凯视为稳定的中心,而稳定和统一又是他们渴望发展产业的必需条件。和张謇一样,各起义省份的商会、商团均抵制“二次革命”,黎元洪在《政府国会请褒嘉商会》一函中谈到:“各省商会,预烛其奸,动色相戒。沪粤两埠,通海最早,程度较优,故抗拒残暴力亦最力。赣浔宁皖、商力较薄,曲从不甘,显拒不纳,卒因默示反对,使该党筹款无着,失其后盾。至如湘谋独立,亦因不获商会之赞同,故宣布最迟,取消亦最速。”而武汉商会“前年鄂军起义,武汉商会首表欢迎。此次历阶潜生,各属商会,全体反对,在该党冀援昔以例今,乃商民忽转向而为背。”基于利益的取舍,曾经携手推翻清王朝的立宪派与革命派再度走向公开的分裂。

与革命派的分裂,并不影响张謇拥护共和体制的坚定信念。对于在南京极尽扰乱社会秩序之能事并想借机复辟的“辫帅”张勋,张謇毫不留情地予以谴责。他认为平息“二次革命”后的稳定局势被张勋搅得一塌糊涂,于是,他急忙向政府各方执政者进言献计。9月10日、12日、14日张謇分别致电函于钟陵、江苏民政长韩国钧和袁世凯表明对张勋一事的态度。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张勋在南京的淫掠,使百姓四处逃亡,怨声大沸,“固恨张勋,亦咎政府,涣内向之人心,贻乱党之口实。”第二,张勋在南京有许多复清的举动,这种复辟苗头不可不提防: “张勋一切制度、符号、仪式悉仍前清:宁垣揭江宁正堂之印示,扬州见桃源正堂之衔灯,三班六房无一不复,招募旗丁,补其兵额。纵实际与宗社无关,而此等举动,使东南人民疑为清帝复辟之兆,虑及民国前途之危。”第三,张勋行为不仅引起国内人民不满,而且各列强反应也极为强烈:“近日张勋怪状,中外各报喧腾,不必冗述。最有关系者,路透电传,《太晤士报》责洹上手段未合,未能禁阻军队殃民,英政府对于借款诸事,当变更态度。在外人视之,洹上对外已失信用。”他还特别指出日本人正在借机寻衅,一贯以长江流域为势力范围的英国人也难以忍受,张勋恶行实在是“亏辱国望,遗祸外交。”上述情况足以说明为了权宜之计(指利用其力助剿革命军)起用张勋使全局受到如此掣动,的确得不偿失。他对韩国钧说:“为用一张勋,毁江苏、毁民国,毁洹上,真不值得。”在给袁世凯电中更明白指出: “以公徇张,即是以国徇张。”因此张勋的问题应该从速解决。

为了促使袁世凯尽早撤换张勋,张謇甚至改变不愿入阁的初衷,提出以自己入阁作为调离张勋的交换条件。这年7月30日的日记张謇有心地记录:“补录庚戌旧稿,从书箧中得者,逢官便劝休四首。”不做官是张謇一生的处世原则,尽管他竭力扶助袁氏政权,但却无意谋得一官半职,当8月28日熊希龄电邀其出任农商总长时,张謇毫不犹豫地婉辞谢绝。31日熊希龄第二次来电邀请,9月1日袁世凯又亲白发电劝驾。此时张謇正集中注意于张勋进入南京后肆虐无度的行为,事件的巧合使他很快将入阁与去张联系起来。4日,在回熊希龄和袁世凯的电文中对入阁态度开始有所变化,“复秉三洹上电,未辞亦未允。”这种不再坚辞不就的姿态已经透露着某种信息,’果然,在12日致韩国钧函中明确表示:“苏人之见,对于中央非宁张先去,通张不来,必须留为保卫乡里。此江苏人民真正舆论,中央若再徇感情,坚持到底,则后患无穷,亦不必北行矣。”以如此强烈的口气商谈“宁张不去,通张不来”,可见其非去张不可之决心。16日袁世凯复电中则告知。不可操之过急,应逐渐收束:“请代催韩民政长即往南京,可资补救。至云以宁徇张,未免不谅鄙人苦哀,请谅察为幸。再冯国璋已回京,正商令再往。”“根据已颁布军权不得侵越民权的都督府条例,韩国钧作民政长已是对张勋的约束,更彻底解决则是派冯国璋再回南京任江苏都督,最终取而代之。张謇在得到袁世凯颇有诚意的许诺后,认真考虑北上任职问题,并和友人“来商进止”。应该说,抵制张勋绝非他北上的惟一原因,利用任职时机一展其发展实业利国富民的宏大抱负恐怕是更重要的内在动力,为做事而去做官,这并不违其处世原则。

后记

十余年前,偶然的机缘使我有幸成为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组织、匡亚明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中《张謇评传》的作者。之后我在南京大学历史系作访问学者,在著名的近代史专家毛家琦先生指导下完成了这一艰巨任务。该著作30余万字,于2001年底出版。时光荏苒,近年来本人虽然涉足其他领域的研究,但张謇研究始终是我难以割舍的。

承蒙团结出版社不弃,关注到本部著作,并希望将书中生平部分的内容重新出版,以飧读者,于是有了这部反映张謇一生不凡经历和成就的文稿。修订后的内容增加了学术界有关张謇研究的一些最新成果,同时还配合文字,放置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照片,使读者获得更加直观和生动的感受。

感谢本书编辑郭疆先生不辞辛劳的多次联系和宝贵建议;感谢张謇专项基金管理委员会主任张慎欣先生和黄莺莺女士的热情帮助,他们为本书提供了许多高质量的历史图片;当然更要感谢本书的主人公张謇,他是一位常读常新、充满魅力的时代伟人!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8 12:0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