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树》是矛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长篇小说《历史的天空》和《高地》的作者徐贵祥的最新散文集。徐贵祥是散文中的军旅阳刚派,他的作品文风朴实,情感真挚,读后能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并且同时审视自我。本书分为往事如歌、谈谈文学、南来北往、教书交友四个部分。
《穷人树》主要收入了徐贵祥的回忆性散文、游记和创作谈。本书文风朴实,情感真挚,读后能让人回味和思索。
穷人树
一
进入大门往里走,近处,一汪湖水在秋日下微微起伏;远处,河岸和阳光的交界处,几团如烟的树荫掩映着零星的低矮房屋,若隐若现。沿湖边一条长长的土质缓坡上行,在接近东翼楼的岔路口,向西,路过西翼楼,再向北,进入白桦林。
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已经脱离了照相的同伴,一个人进入密林深处,三转两转就没了方向感,只是按着路标的箭头,在弯弯曲曲的路上,大步流星地往前走。
已是下午,阳光从杂乱无章的树梢上筛落下来,投下一地斑驳。路上的行人越来越少,很快就见不到人影了。我感觉我已经进入一个无人之境,远离了人间烟火,除了阳光、树林,在这一小块土地上,在这一小段时间里,只有我和树上东张西望的小鸟。我希望在这与世隔绝的瞬间,听到他的声音,我甚至希望看到他穿着白色长衫的身影、飘着白色胡须的脸庞。
这是什么?土路一侧,仍然是杂乱无章的林间空地,出现了一条整齐的青草,大约有三四米长吧,高不过三十公分。难道,他就在这里?
按照路标的指示,前方已经没有路了。我停住脚步,四下打量,没有墓碑,没有墓室,也没有烟熏火燎的痕迹。只有几束野花,那是刚刚和我擦肩而过的外国人从附近采来的。
我只能相信,就是这里了。
我走近那一排像哨兵一样列队的青草,弯下腰,我把我的手掌按在青草附近的泥土里。我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或许想感受一下历史中某个时刻的温度?应该是。
同行们陆续赶到。中国军事作家代表团全体人员,凝视着阳光下微微摇曳的青草,按照中国军队的礼节,行注目礼;再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鞠躬。
青草下面,是十九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作家、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二
东翼楼是托尔斯泰最后的住所。几个小时前,我们在这里聆听这位伟人的历史。我们看到了追求“平民化”的托尔斯泰当年种地用的农具、做鞋的工具,还有一些简朴的生活用品。二楼一个简陋的房间里,按照当年的样子放着他当年用过的书桌、椅子,还有一件破旧的长衫。
东翼楼的门前,有一棵小树,单薄瘦弱。据说,当年托尔斯泰在这里写作的时候,周围的穷人经常到托尔斯泰庄园来寻求帮助。他们不愿意在托尔斯泰工作的时候打扰他,就在这个地方等待,待托尔斯泰出来散步,这才上前向他倾诉,获取帮助。后来,这棵树就成了一个中心,托尔斯泰常常在树下的长椅上同农奴们交谈,帮助他们寻求自由之路。所以,这棵树被人命名为“穷人树”——当然,此树已非彼树,这棵树是那棵树的后代,不变的只是位置,它的名字仍然是“穷人树”。
我不明白的是,这棵树为什么就不能长大一点呢,难道是为了保持它当年的模样,怕的是那些穷人——还有我们这些精神匮乏者不认识它了?
据说,晚年的托尔斯泰为了摆脱荣誉和财富,曾经称自己为T.尼古拉耶夫——我不知道这个名字的含义,而此时,我突发奇想,也许,这个名字的含义就是“穷人树”,至少同这三个字有关。
在东、西翼楼之间的一片空地上,还有许多树,其中的一棵脱颖而出,高耸人云。据说,托尔斯泰晚年曾经对来访者说,我就出生在那里,在三层楼的一个房间,在妈妈的怀抱里。
我们拍照了那棵树的一个显著的枝丫,那就是当年主楼里托尔斯泰出生的房间的位置和高度。
P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