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836年的一个血腥之夜,一名被选中的美艳侍女在宫闱中惨遭勒杀,而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头,一名军官在一口硕大的锅中被活活煮死。……”
这是一部精妙的作品,在古德温笔下,整部书被赋予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行文堪称美奂,刻画更兼精巧,诙谐异常而又抓人魂魄!
在1836年的一个血腥之夜,一名被选中的美艳侍女在宫闱中惨遭勒杀,而在伊斯坦布尔的街头,一名军官在一口硕大的锅中被活活煮死。
政局摇摇欲坠,阉人侦探雅西姆只有十天时间来阻止那些即将令整个奥斯曼王朝灭绝的谋杀案。头绪纷繁,谋杀迭起,在权色与谋变中,雅西姆面对的是一个不为人知的强大力量,攸关时刻,雅西姆做出了惊人的判断,一切皆起因于十年前被灭绝的禁卫军……
雅西姆从袖口上掸去一粒灰尘。
“侯爵夫人,还有件事,”他低声道。
她不动声色地看着他。
“那些文件。”
德·梅尔德伊侯爵夫人发出一声轻笑。
“该死!雅西姆先生,堕落可不是一个我们在学院里会认可的词儿。”她摆动扇子,掩着脸儿,几乎耳语般说道,“它是一种思想的境界。”
雅西姆隐隐觉得,梦境就要四分五裂。
侯爵夫人从低胸装里摸出一卷纸,在桌上敲着,好像它是把小锤子。他细细一看,可不就是把小锤子。
笃、笃、笃。
他睁开双眼,茫然四顾。梅尔德伊宫在烛光中渐渐消散。塞满书的书架下方,屋子的四角,影子摇曳着一雅西姆独自一人住在伊斯坦布尔这间租来的屋子里,你也可以说其实是一间半屋子。一本皮面精装的《危险关系》滑落在膝头。
笃、笃、笃。
“行了,行了,”他呻吟道,“就来。”他胡乱披上斗篷,把脚塞进一双黄色拖鞋,跌跌撞撞冲向门口。“谁呀?”
“侍童。”
您可称不上什么童儿喽,雅西姆想,一边把干瘦的老头让进黑乎乎的房间。突如其来的气流让唯一的一根蜡烛直淌烛泪。两人的影子由烛光投到墙上,看起来像在打架,侍童的影子将一把若隐若现的匕首刺进雅西姆的影子。
雅西姆接过纸卷,瞥了眼封印,觉得脚下的地板仍在晃动——闪烁的烛光让他想起茫茫大海上小船舱里摇个不停的油灯,以及盯着黑暗地平线看呀看,在细雨中搜寻灯光和陆地的那段焦虑时光。
他打开封印,费力地辨认信中的花体字。
他叹口气,把文件放下,返身找来一盏油灯,用蜡烛点燃。蓝色火焰在焦黑的灯芯周围缓缓升起。雅西姆把灯罩装好,拨了拨灯芯,摇曳的灯光渐渐变成黄色,不再晃动。屋子亮堂了。
他能找到条船,已经算福气了。黑海咆哮翻腾,冬季尤其暴虐不已。船长是个希腊汉子,胸肌发达,一只眼睛蒙了白翳,模样酷似海盗。不过,哪怕在航行中最危难的时刻,当风在缆索间尖啸,巨浪撞击前甲板,他在狭窄的铺位上翻滚、呕吐时,雅西姆仍会自我安慰道,只要不用在克里米亚那座毁坏的宫殿过冬,被无畏骑士的鬼魂们四下包围,为寒冷和阴暗所腐蚀,怎么样都行。
他拿过侍童带来的纸卷,然后展开。
致以问候,等等等等。他看到末尾署名是奥斯曼帝国军队“新卫队”的城市指挥官将军大人。祝福语,等等等等。他从下往上看。根据经验,像这样几秒钟他就能浏览完一封信。找到了,隐藏在客套话中的信息是:立即前来。
“怎么说?”
老头刷地立正。“我接到命令,带您一起去兵营。十万火急。”
他狐疑地打量雅西姆的斗篷。雅西姆微微一笑,拿起一长条布裹到脑袋上。“穿戴完毕,”他吩咐,“走吧。”
雅西姆知道他穿什么都不重要。他不到四十岁,身材高大,体格匀称,一头浓密的黑色鬈发;略微夹杂着几丝白发,下巴光滑,鼻子下蓄着拳曲的黑色唇髭。他长着土耳其人的高颧骨,以及在欧亚草原上生活了数千年的民族特有的斜视的灰色眼睛。他要是穿上欧洲式样的长裤,也许挺引人注目;不过,身披棕色斗篷就是另一回事了,没有人会特别留意他。这正是他的特殊本领,如果这也称得上本领的话。更有可能的是,正如侯爵夫人刚才说的,这是一种思想的境界。或者说,一种身体的境界。
雅西姆有很多特殊之处——天生的魅力、语言的天赋,还有猛然把灰色眼睛睁大的本领。无论男人还是女人,还没注意到是谁在说话,就会奇特地为他的声音所催眠。不过,他是个没种的人。
这里可没有通常那种粗俗的意思:雅西姆很勇敢,尽管并非盲勇之徒。
不过,甚至在十九世纪的伊斯坦布尔他也属于非常罕见的一种人。
雅西姆是一个阉人。
P1-3
《禁卫军之树》是一部精妙的作品,在古德温笔下,整部书被赋予了深厚的历史文化,行文堪称美奂,刻画更兼精巧,诙谐异常而又抓人魂魄!
——《每日电报》
恐怖之作,犹如古德温带着读者走进了十九世纪的伊斯坦布尔,更将人们带入了一场悬念迭起的谋杀当中,对上世纪土耳其宫廷生活的繁复奢华与淫逸骄纵的描写,古德温无疑独占熬头,而他笔下奥斯曼帝国的这个阉人侦探更深入人心!
——《星期日泰晤士报》 节奏明快,情节曲折,更有灿烂辉煌的土耳其异域文化。
——《独立报》 机智,成功,堪称完美之作!
——《纽约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