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为什么能说服大脑?为什么能让我们愿意掏钱购物?为什么让我们流泪哭泣?这本书就是在讲述,人类为什么会如此。透过脑科学的研究,作者挑战了我们对“故事”的理解。“故事”绝不仅仅是一种休闲娱乐的方式,作者以脑神经学,心理学为基础,说明“故事”是人类大脑强化自身,学习未知,在面对大自然和社会复杂情况时所需要的一种手段。想了解故事如何影响我们大脑的判断和行为,由乔纳森·歌德夏所著的《讲故事的动物(故事造就人类社会)》不可错过。因为故事,我们才成为人类,本书以科学和故事告诉我们为什么如此我们的一生,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其实都和“讲故事”这件事息息相关如果你的工作和“讲故事”相关,那么本书必读!
是人类创造了故事?还是故事造就了人类?
讲故事是人类在面对大自然和社会复杂情况时所需要的生存本能,大脑在接收故事情节的同时学习并强化了自身对未知情境和各种棘手事件的反应。
今天,虽然大多数人不再需要面对自然环境的严酷挑战,但讲故事对我们的作用有增无减,托马斯·斯图尔特在《哈佛商业周刊》上撰文表示,讲故事被认定为具有重要作用的管理工具:徐小平说:“如今的创业者必须要学会用故事塑造个人品牌。”
丹尼尔·平克在《全球思维》中将“故事力”奉为决胜未来六大核心技能之一。
讲故事真的有如此魔力?《讲故事的动物(故事造就人类社会)》作者乔纳森·歌德夏通过精神科学、心理学和进化生物学的最新研究,告诉我们故事如何让世界变得更好。
我站在重到推不动的安全门外,准备在门上的号码锁输入密码。门锁解开之后,我走进大门,面带笑容走向办公室里正在处理文书工作的病房主管。我在访客登记簿上签名,开启里面那道门,走进下班之后最常造访的精神病院。
房间很宽很长,屋顶挑高,里面是医院常见的标准硬地板和明亮的日光灯,墙上贴着色彩缤纷的艺术品,桌上摆着张开的安全剪刀,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防腐剂的柠檬味,还有自助餐厅飘来的午餐味。我一路走向这个房间的尽头,房里的精神病患者喋喋不休,又喊又骂,还大声吼叫。有些人穿着轻松的便服,有些人打扮得像忍者、护士,或是穿着花边衣服的小公主。许多男病人手里拿着临时凑合用的武器,几位女病人有的手持魔法棒,有的抱着襁褓里的婴儿。
令人不安的是,这些同处一室的室友可以看见一些我看不见、听不到、感觉不到也尝不到的东西。阴暗的角落有几个坏蛋埋伏,有怪物、有咸咸的海水气味,还有一个小孩正迷失在山上的薄雾中,因为找不到妈妈而号啕大哭。
但有一小群室友似乎怀着同样的幻想,他们共同对抗并逃离危险,一起假装为那些调皮的小孩烹煮晚餐。当我继续走向这问屋子尽头的角落,有位英雄警告我,我的脚已经快要踩到他正在宰杀的那条龙的下巴,我向这位英勇的斗士道谢,并且在我快要全身而退的时候,回答了他的问题:“很抱歉,兄弟!我不知道你妈妈什么时候会来。”
房问尽头,两位公主把自己塞进用书架搭出来的小角落,她们穿着华丽的礼服像印度人那样盘坐着,有时喃喃自语,有时开怀大笑,但两人根本毫无交集。两个人的大腿上都坐着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儿,而她们像妈妈似的对着怀中的小孩碎碎念。身材比较瘦小、有着一头黄发的小女孩安娜注意到我,立刻跳起来,把娃娃丢到我的头上,哭着大喊:“爹地!”她飞奔向我,而我抱起她来甩向空中。
小孩子在一岁左右,会开始有些诡异且神奇的东西在脑中滋长,三岁或四岁时完全盛开,接着在七岁或八岁时开始凋零。一岁时,小孩子会拿着一根香蕉放在头上假装讲电话,或者假装哄泰迪熊上床睡觉。两岁时,刚刚学会走路的小孩子可以合作演出简单的戏剧,小孩扮演公交车驾驶员,妈妈充当乘客,或者是和爸爸角色互换,爸爸当小孩,而小孩当爸爸。两岁小孩也开始学习如何发展出人格。当他们扮演国王时,讲话的语气和扮演皇后或者喵喵叫的小猫时完全不同。到了三岁或四岁,小孩子进入过家家的黄金时期,有三到四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他们会成为异想世界中善于顽皮嬉戏、喧闹捣蛋狂欢的家伙。
小孩子天生就热爱艺术,并不是经过后天的教养而成。世界各地的小孩只要能碰到绘画材料,都可以在正常的成长阶段发展出自己的技巧。小孩子天生热爱音乐。我的妈妈记得我一岁大的时候曾经站着随着音乐曲调“舞动”:咧开没长牙的嘴巴微笑,甩着大大的头,敲击双手。小孩也天生对木偶剧、电视动画片以及那些老是被他们撕破的故事书感兴趣。
P30-32
说故事、听故事不只是休闲娱乐
统计学家都同意,只要能够抓到一群长生不老的猴子,把牠们跟打字机关在一起,任牠们不断狂敲键盘,经过很长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这些猴子终会誊写出一本完美的《哈姆雷特》副本,每一个句号、逗点、“誓言”几乎都会落在正确的位置上。不过,重点是这些猴子必须永远活着,因为统计学者认为这需要花很长的时间。
有些人对此说法感到怀疑。二○○三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研究人员针对所谓“无限的猴子理论”设计出一套前测。之所以称为“前测”,是因为我们仍然找不到长生不老的超级猴子军团,也没有用不完的时间,实行最终的测试。不过,这些研究人员的确找来一部老计算机以及六只苏拉威西黑冠猴。于是,他们把这台机器放进关猴子的笼里,然后关上门。
猴子先是眼睛盯着计算机,围着计算机口中念念有词,然后用手把玩计算机,还想要用石头把它砸烂。牠们蹲坐在键盘上,看起来内心焦虑却束手无策。牠们还拿起键盘吃吃看味道好不好?当然不好吃,于是猴子把键盘砸在地上,然后开始尖叫。接下来,猴子开始戳键盘上的按键,起初是慢慢戳,之后就愈戳愈快。这些研究人员坐回自己的位置开始等待。
过了一整个礼拜,又过了一个礼拜,这些懒惰的猴子依然写不出《哈姆雷特》,甚至连第一幕都没个影。但牠们已经合作写出五页文字,为此这些研究人员得意洋洋地将文稿用精美的皮革封面装订起来,然后在网络上寄出一份有版权的复本,名为《朝向莎士比亚全集的笔记》。我在此摘录其中一段有代表性的文字:
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sn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sssssssssssssssssfssssfhgggggggsssAssfssssssgggggggaaavmlvvssajjjlsssssssssssssssa
这项实验最重要的发现就是苏拉威西黑冠猴对于S这个字母的偏爱远远胜过其他字母,虽然我们不清楚这个发现有何意义。该研究的首席调查员动物学家普劳曼,冷静地下了结论:“研究内容虽然有趣,但除了显示‘无限的猴子理论’本身有缺陷之外,毫无科学价值。”
简而言之,每位统计学家的伟大梦想,就是有朝一日可以读到由长生不老的超级猴子用打字机敲出的《哈姆雷特》,而这似乎只是痴心妄想。……
想一想麦卡锡小说《长路》的结局,麦卡锡随着一个男人和他的幼子徒步穿过死寂的世界,一片﹁不毛地带”,一起寻找赖以维生最需要的东西:食物和人群。我倒在客厅里,在沐浴着阳光的地毯角落读完这本小说,我从小到大都是这样看故事书。当我阖上这本书,我为这个男人和小孩,为我自己短暂的生命,以及所有自傲愚蠢的人类感到焦虑。
《长路》的结尾是爸爸离开人间,但小男孩和一群“好人”所组成的小家庭共同生活。这户人家有个小女孩,于是我们看到希望的曙光,这名男孩可能会成为新一代的亚当,而女孩可能成为他的夏娃。但一切都是悬而未定,因为整个生态系统已死,我们根本不清楚人是否能活得够久,直到整个系统恢复。小说最后一段带我们离开这个男孩与他新的家庭,麦卡锡将一首美丽朦胧的篇章留给我们:
曾经,山中的溪流有许多鳟鱼悠游水中。你可以看到鱼鳍的白边被河水轻轻包围,在琥珀色的流水中跳跃。把牠们捉在手中闻得到苔藓的味道,牠们如此优雅充满力量地扭动着。鱼背上迂回弯曲的图案犹如世界未来的索引,是地图,也是迷宫,再也无法重来,再也无法校正,在这深山幽谷中,牠们赖以维生的一切都比人还要古老,牠们低声歌唱,透露着神秘。
这段文字想要表达什么?是赞颂那个生命不再蓬勃发展的死寂世界,还是在指引﹁未来世界的变化”?男孩也许还会活着,和那群好人一起在生意盎然的森林里捕捉鳟鱼?也许男孩会被杀来吃掉而消失?没有任何科学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但科学可以帮我们解释《长路》这样的故事何以动人。本书藉由科学与人文领域的渠径,使用新工具、新思维,开启梦幻岛这块广阔未知的领域。本书谈的是各种故事如何充斥在我们的生活周遭,从电视广告到白日梦,再到职业摔角的滑稽场景。我所讨论的是孩童所编造的幸福混乱故事中,那潜藏的模式,以及这些模式所显示的故事史前之源。这本书谈的是故事如何细微地形塑我们的信仰、行为与伦理,又如何对文化与历史产生深远的影响。这本书探索的是和精神病患一样的深夜创意故事,也就是梦所存在的古老谜团。本书是关于一连串聪明却又愚蠢好笑的脑波,在我们混乱的生活中强加上的一套叙事结构。这本书讨论的是小说中当下的不确定性还有未来的希望。最重要的是,这本书写的是故事所隐含的深层奥秘。为什么人类沉迷于梦幻岛?我们如何变成说故事的动物呢?
才华横溢的年轻学者……绝对清晰、睿智且令人兴奋不已。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作者》作者 斯蒂芬·平克
非常了不起的一本书……揭示了为什么讲故事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知识大融通》作者 爱德华·威尔逊